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
被引量:
22
1
作者
钟静
卢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849-8860,共12页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地区DEM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聚度以及人口商度等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西南地区1995—2010年期间地形起伏度与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地形起伏度主要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0—200m)占30.34%,中起伏(200—400m)占30.33%,且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地貌类型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即小起伏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盆中区域、广西丘陵以及青藏高原高原面,中起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境内,大起伏和极大起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以及川西高原地区。(2) 1995—2010年间,西南地区人口"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地形起伏度的整体格局根本上决定了区域人口格局的形成。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小起伏地区,且流出人口比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多为人口稳定区域。(3)地形起伏度差异决定了西南地区高度集聚和极端稀疏两种人口格局并存的现状。平原、丘陵、低山等起伏较小的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而地形起伏度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人口
集疏格局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
46
2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62-1775,共14页
中国已全面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口空间集疏格局及形成机制,不仅是开展老龄人口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面向老龄化社会城市更新问题的关键所在。选取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普、六普老年人口数据,采用老龄化...
中国已全面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口空间集疏格局及形成机制,不仅是开展老龄人口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面向老龄化社会城市更新问题的关键所在。选取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普、六普老年人口数据,采用老龄化率、集聚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年和2010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空间关联。研究表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老龄化中期水平,城市间老龄化空间分异较大,老年人口密集区城市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稀疏区城市则均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这与总人口分布状况基本一致;高密区城市基本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密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山东半岛、成渝和京津冀地区,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老年人口集聚区;城市间人口老龄化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状况有所增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表现出以热点区为中心,逐渐向外围过渡的"中心—外围"结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化建设、人口环境等是导致老年人口集疏格局的关键形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口分布
集疏格局
形成机制
地级城市
中国
原文传递
地形起伏对中国东北县域人口格局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窦永静
王让虎
杨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5-91,共7页
定量分析地形起伏度对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影响,对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形起伏度和人口统计数据,采用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人口商度指标,在县域尺度上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期间地形起伏度对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影响....
定量分析地形起伏度对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影响,对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形起伏度和人口统计数据,采用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人口商度指标,在县域尺度上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期间地形起伏度对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整体起伏度不大,县域地形起伏度以小起伏和平坦为主,但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与东北地区地貌类型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四大城市群始终是人口集聚区.2)地形起伏度对东北地区人口增减变化和集疏变化具有一定影响,2000-2018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从持续增长转向降低,而人口快速增长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平原、台地、丘陵等起伏不大的区域.东北地区土地面积超过96%的县域属于人口稳定地区,且人口稳定的趋势逐渐加强.2000-2010年,人口集疏变化呈“核心-外围”格局,而2010-2018年人口流失区多零散分布.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小起伏以下地区,流动趋势逐渐减弱,而中起伏地区始终以人口稳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中国东北地区
人口分布
人口
集疏格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格局分析
被引量:
10
4
作者
钟静
卢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3-98,共6页
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文中以中国西南地区30m分辨率DEM数据和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分析法提取区域地形起伏度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和规律;采用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度指标对区...
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文中以中国西南地区30m分辨率DEM数据和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分析法提取区域地形起伏度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和规律;采用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度指标对区域人口集疏格局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以中小起伏为主,中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区和川西高原整体起伏较大,东南部云贵高原所在区域次之,西北部的青藏高原面和东北部成都平原地形起伏最低。2)县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分布的整体格局基本一致,小起伏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大起伏、极大起伏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且存在大量无人区;人口集中度则以均值区和密集区为主,整体呈现出"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3)地形起伏度与海拔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人口集聚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小起伏所在的盆地丘陵区,而人口稀疏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大起伏所在的高山高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集疏格局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兰西城市群人口时空特征多维透视
被引量:
11
5
作者
罗君
石培基
张学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4-485,共12页
明确区域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有助于推动人口高质量集聚。本文以多源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重心、标准差椭圆、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土地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群整体、县、乡(镇)和栅格尺度对兰州-...
明确区域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有助于推动人口高质量集聚。本文以多源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重心、标准差椭圆、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土地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群整体、县、乡(镇)和栅格尺度对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兰西城市群人口呈现规模小、流动性弱、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和城镇化率小幅缓慢增长等基本特点。②人口重心略微西移,人口分布"西北-东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呈"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兰州、西宁和临夏是3个人口集聚中心,其中兰州市显现出人口集聚的"虹吸效应"。甘青两片人口分布格局存在差异,甘肃片区人口密度中南部高、北部低,青海片区人口以西宁为中心向其他县域"圈层"递减。③海拔是影响兰西城市群人口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地形因素,人口分布的高程梯度效应和河谷盆地集聚指向明显,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低于2400 m的中海拔河谷盆地内。多尺度、多视角的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区域人口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时空特征
集
疏
分布
格局
垂直分布
格局
黄河上游
兰西城市群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
被引量:
22
1
作者
钟静
卢涛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849-8860,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1126).
文摘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地区DEM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聚度以及人口商度等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西南地区1995—2010年期间地形起伏度与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地形起伏度主要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0—200m)占30.34%,中起伏(200—400m)占30.33%,且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地貌类型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即小起伏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盆中区域、广西丘陵以及青藏高原高原面,中起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境内,大起伏和极大起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以及川西高原地区。(2) 1995—2010年间,西南地区人口"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地形起伏度的整体格局根本上决定了区域人口格局的形成。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小起伏地区,且流出人口比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多为人口稳定区域。(3)地形起伏度差异决定了西南地区高度集聚和极端稀疏两种人口格局并存的现状。平原、丘陵、低山等起伏较小的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而地形起伏度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不显著。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人口
集疏格局
中国西南地区
Keywords
relief amplitud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patial pattern
southwestern China
分类号
C924.2 [社会学—人口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
46
2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62-1775,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36)~~
文摘
中国已全面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口空间集疏格局及形成机制,不仅是开展老龄人口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面向老龄化社会城市更新问题的关键所在。选取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普、六普老年人口数据,采用老龄化率、集聚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年和2010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空间关联。研究表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老龄化中期水平,城市间老龄化空间分异较大,老年人口密集区城市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稀疏区城市则均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这与总人口分布状况基本一致;高密区城市基本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密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山东半岛、成渝和京津冀地区,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老年人口集聚区;城市间人口老龄化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状况有所增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表现出以热点区为中心,逐渐向外围过渡的"中心—外围"结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化建设、人口环境等是导致老年人口集疏格局的关键形成因素。
关键词
老年人口分布
集疏格局
形成机制
地级城市
中国
Keywords
agin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patial pattern
generating mechanism
prefecture-level city
China
分类号
C924.24 [社会学—人口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地形起伏对中国东北县域人口格局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窦永静
王让虎
杨伟
机构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出处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5-91,共7页
基金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20L0503)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2017FY101301).
文摘
定量分析地形起伏度对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影响,对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形起伏度和人口统计数据,采用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人口商度指标,在县域尺度上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期间地形起伏度对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整体起伏度不大,县域地形起伏度以小起伏和平坦为主,但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与东北地区地貌类型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四大城市群始终是人口集聚区.2)地形起伏度对东北地区人口增减变化和集疏变化具有一定影响,2000-2018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从持续增长转向降低,而人口快速增长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平原、台地、丘陵等起伏不大的区域.东北地区土地面积超过96%的县域属于人口稳定地区,且人口稳定的趋势逐渐加强.2000-2010年,人口集疏变化呈“核心-外围”格局,而2010-2018年人口流失区多零散分布.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小起伏以下地区,流动趋势逐渐减弱,而中起伏地区始终以人口稳定为主.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中国东北地区
人口分布
人口
集疏格局
Keywords
relief amplitude
Northeast Chin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patial pattern
分类号
C922 [社会学—人口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格局分析
被引量:
10
4
作者
钟静
卢涛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3-98,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1126)资助
文摘
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文中以中国西南地区30m分辨率DEM数据和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分析法提取区域地形起伏度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和规律;采用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度指标对区域人口集疏格局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以中小起伏为主,中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区和川西高原整体起伏较大,东南部云贵高原所在区域次之,西北部的青藏高原面和东北部成都平原地形起伏最低。2)县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分布的整体格局基本一致,小起伏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大起伏、极大起伏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且存在大量无人区;人口集中度则以均值区和密集区为主,整体呈现出"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3)地形起伏度与海拔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人口集聚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小起伏所在的盆地丘陵区,而人口稀疏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大起伏所在的高山高原区。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集疏格局
西南地区
Keywords
relief amplitud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patial pattern
southwestern China
分类号
K901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黄河上游兰西城市群人口时空特征多维透视
被引量:
11
5
作者
罗君
石培基
张学斌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4-485,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30)。
文摘
明确区域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有助于推动人口高质量集聚。本文以多源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重心、标准差椭圆、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土地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群整体、县、乡(镇)和栅格尺度对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兰西城市群人口呈现规模小、流动性弱、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和城镇化率小幅缓慢增长等基本特点。②人口重心略微西移,人口分布"西北-东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呈"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兰州、西宁和临夏是3个人口集聚中心,其中兰州市显现出人口集聚的"虹吸效应"。甘青两片人口分布格局存在差异,甘肃片区人口密度中南部高、北部低,青海片区人口以西宁为中心向其他县域"圈层"递减。③海拔是影响兰西城市群人口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地形因素,人口分布的高程梯度效应和河谷盆地集聚指向明显,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低于2400 m的中海拔河谷盆地内。多尺度、多视角的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区域人口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人口
时空特征
集
疏
分布
格局
垂直分布
格局
黄河上游
兰西城市群
Keywords
populatio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gglomerations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Lanzhou-Xining(Lan-Xi)urban agglomeration
分类号
C924.2 [社会学—人口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
钟静
卢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6
原文传递
3
地形起伏对中国东北县域人口格局演化的影响
窦永静
王让虎
杨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格局分析
钟静
卢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原文传递
5
黄河上游兰西城市群人口时空特征多维透视
罗君
石培基
张学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