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集约化稻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碳库保护综述
1
作者
徐美花
韦翔华
+5 位作者
胡钧铭
马洁萍
李婷婷
张俊辉
郑富海
莫书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共7页
以化肥过量投入的集约化稻作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土壤碳库资源及其稳定性,系统评价集约化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农田碳库保护和绿色低碳稻作转型发展。根据集约化稻作及土壤碳库环境特征,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系统梳理...
以化肥过量投入的集约化稻作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土壤碳库资源及其稳定性,系统评价集约化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农田碳库保护和绿色低碳稻作转型发展。根据集约化稻作及土壤碳库环境特征,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系统梳理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输入、输出及平衡稳定机制。集约化稻作生产影响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从集约化稻田土壤碳排放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角度,系统梳理了稻作生产中土壤无机碳、土壤团聚体、土壤pH值、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及土壤无机碳组分和热敏感性对土壤有机碳物理结构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评价方法,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碳库稳定性在土壤物理性状、土壤生物、土壤化学组分3个方面的研究不足,展望了集约化稻作低碳优化路径及土壤碳库保护措施。不同稻作生产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稳定性及稳定机制明显存在差异,保护性稻作有利于平衡土壤结构与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稻作
土壤
碳组分
有机碳稳定性
低碳模式
碳库保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有机资源等氮替代化肥对免耕稻田N_(2)O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3
2
作者
魏宗辉
胡钧铭
+5 位作者
刘顺翱
李婷婷
张俊辉
俞月凤
李诗
韦翔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61-571,共11页
试验设置两种稻田免耕模式[常规免耕(C)、粉垄免耕(F)],两种免耕模式下各设置四种施肥方式,绿肥与化肥配施(C3、F3)、蚕沙与化肥配施(C4、F4),同步设置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1、F1),施全量化肥的常规对照(C2、F2)处理,采用分离式静态箱−气...
试验设置两种稻田免耕模式[常规免耕(C)、粉垄免耕(F)],两种免耕模式下各设置四种施肥方式,绿肥与化肥配施(C3、F3)、蚕沙与化肥配施(C4、F4),同步设置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1、F1),施全量化肥的常规对照(C2、F2)处理,采用分离式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双稻季水稻生育期内稻田N_(2)O排放通量,并测定水稻收获期干物质量、产量和根冠比等,以探讨集约化稻作下有机氮替代化学氮对稻田N_(2)O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稻田有机资源与化肥配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有机资源替代化学氮肥能够显著降低稻田N_(2)O累计排放量。C3、C4、F3、F4的N_(2)O累计排放量较C2、F2在早稻季分别降低69.1%、86.3%、69.9%和63.4%,晚稻季分别降低7.3%、67.2%、38.5%和60.4%;(2)免耕稻田下绿肥替代化肥利于水稻稳产。粉垄免耕下F3较F2产量提升0.6%~10.0%,F4较F2产量下降1.7%~6.6%;常规免耕下C3较C2产量降低1%~1.1%,C4较C2产量下降1.1%~8.4%。(3)有机资源等氮替代化肥影响水稻根系生长,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早、晚稻生长季C3、F3的植株干物质量较C2、F2分别提高22.6%和5.4%;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6.3%~13.5%和0.3%~6.2%。稻田免耕下两种有机资源替代化学氮肥均能有效降低N_(2)O排放,粉垄免耕下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能够维持水稻产量稳定并减少稻田N_(2)O排放,采用绿肥等氮替代化肥可作为一种集约化稻作可持续生产调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稻作
保护性耕
作
等氮替代
N2O排放
水
稻
产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集约化稻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碳库保护综述
1
作者
徐美花
韦翔华
胡钧铭
马洁萍
李婷婷
张俊辉
郑富海
莫书权
机构
广西大学农学院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西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661074)
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专项资金(编号:2018221)
广西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编号:桂农科2021YT040)。
文摘
以化肥过量投入的集约化稻作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土壤碳库资源及其稳定性,系统评价集约化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农田碳库保护和绿色低碳稻作转型发展。根据集约化稻作及土壤碳库环境特征,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系统梳理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输入、输出及平衡稳定机制。集约化稻作生产影响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从集约化稻田土壤碳排放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角度,系统梳理了稻作生产中土壤无机碳、土壤团聚体、土壤pH值、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及土壤无机碳组分和热敏感性对土壤有机碳物理结构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评价方法,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碳库稳定性在土壤物理性状、土壤生物、土壤化学组分3个方面的研究不足,展望了集约化稻作低碳优化路径及土壤碳库保护措施。不同稻作生产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稳定性及稳定机制明显存在差异,保护性稻作有利于平衡土壤结构与碳排放。
关键词
集约化稻作
土壤
碳组分
有机碳稳定性
低碳模式
碳库保护
分类号
S511.06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53.62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机资源等氮替代化肥对免耕稻田N_(2)O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3
2
作者
魏宗辉
胡钧铭
刘顺翱
李婷婷
张俊辉
俞月凤
李诗
韦翔华
机构
广西大学农学院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出处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61-571,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74)
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专项资金(2018221)
+1 种基金
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桂科AA17204078-2)
广西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桂农科2021YT040)。
文摘
试验设置两种稻田免耕模式[常规免耕(C)、粉垄免耕(F)],两种免耕模式下各设置四种施肥方式,绿肥与化肥配施(C3、F3)、蚕沙与化肥配施(C4、F4),同步设置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1、F1),施全量化肥的常规对照(C2、F2)处理,采用分离式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双稻季水稻生育期内稻田N_(2)O排放通量,并测定水稻收获期干物质量、产量和根冠比等,以探讨集约化稻作下有机氮替代化学氮对稻田N_(2)O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稻田有机资源与化肥配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有机资源替代化学氮肥能够显著降低稻田N_(2)O累计排放量。C3、C4、F3、F4的N_(2)O累计排放量较C2、F2在早稻季分别降低69.1%、86.3%、69.9%和63.4%,晚稻季分别降低7.3%、67.2%、38.5%和60.4%;(2)免耕稻田下绿肥替代化肥利于水稻稳产。粉垄免耕下F3较F2产量提升0.6%~10.0%,F4较F2产量下降1.7%~6.6%;常规免耕下C3较C2产量降低1%~1.1%,C4较C2产量下降1.1%~8.4%。(3)有机资源等氮替代化肥影响水稻根系生长,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早、晚稻生长季C3、F3的植株干物质量较C2、F2分别提高22.6%和5.4%;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6.3%~13.5%和0.3%~6.2%。稻田免耕下两种有机资源替代化学氮肥均能有效降低N_(2)O排放,粉垄免耕下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能够维持水稻产量稳定并减少稻田N_(2)O排放,采用绿肥等氮替代化肥可作为一种集约化稻作可持续生产调控技术。
关键词
集约化稻作
保护性耕
作
等氮替代
N2O排放
水
稻
产量
Keywords
Intensive rice farm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Equal nitrogen replacement
N_(2)O emissions
Rice yield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集约化稻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碳库保护综述
徐美花
韦翔华
胡钧铭
马洁萍
李婷婷
张俊辉
郑富海
莫书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有机资源等氮替代化肥对免耕稻田N_(2)O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魏宗辉
胡钧铭
刘顺翱
李婷婷
张俊辉
俞月凤
李诗
韦翔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