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雨养和灌水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文美 费立伟 +5 位作者 代兴龙 张秀 董述鑫 初金鹏 钤太峰 贺明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35-41,共7页
于2015—2016、2016—2017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22(S22)为试验材料,设置雨养(全生育期不灌水)和灌水(每次灌水60 mm)2个灌溉水平,泰农18选用135、270、405、540株·m^(-2)4个种植密度(... 于2015—2016、2016—2017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22(S22)为试验材料,设置雨养(全生育期不灌水)和灌水(每次灌水60 mm)2个灌溉水平,泰农18选用135、270、405、540株·m^(-2)4个种植密度(分别用T135、T270、T405、T540表示),山农22选用90、180、270、360株·m^(-2)4个种植密度(分别用S90、S180、S270、S360表示),研究了雨养与灌水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农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养和灌水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加,两品种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泰农18和山农22种植密度分别为405、270株·m^(-2)时上述各指标达到最大值,并且种植密度的增产增效效应在雨养和灌水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雨养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的增产效应及其对氮素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灌水条件,这与其在雨养条件下干物质提升幅度大(雨养和灌水条件下分别为29.78%和20.42%)、氮素利用效率下降幅度小(雨养和灌水条件下分别为12.90%和17.65%)和耗水增量低(雨养和灌水条件下分别为4.95%和6.74%)有关。两品种冬小麦在雨养条件下基于氮素积累增量、水分消耗增量的密度增产效应亦优于灌水条件,生产中将有限的肥水投入到雨养或节水栽培条件下其增产效应可能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雨养与灌水 产量 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