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天山西部季节性森林积雪雪层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陆恒 魏文寿 +2 位作者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41-1548,共8页
利用2009年12月27日~2010年4月2日天山积雪站站区内开阔地和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林下6次降雪过程后雪层内时间间隔10 min的温度数据,探讨雪层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越接近地表雪层温度越高,且在雪层表面形成冷中心和(局部)... 利用2009年12月27日~2010年4月2日天山积雪站站区内开阔地和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林下6次降雪过程后雪层内时间间隔10 min的温度数据,探讨雪层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越接近地表雪层温度越高,且在雪层表面形成冷中心和(局部)暖中心;在积雪稳定期林下雪层温度高于开阔地,融雪期林下低于开阔地;林下雪层冷、暖中心出现时间晚于开阔地,其强度也小于开阔地。林下雪层温度振幅小于开阔地,林下温度振幅拐点以上雪层温度振幅随深度和时间的递减率小于开阔地,拐点以下无明显差异。初冬,林下和开阔地雪层均为较小的正温度梯度,随着气温急剧下降,温度梯度逐渐增大,且从雪表向雪底递减,林下雪层负温度梯度出现时间晚于开阔地。开阔地和林下积雪表层正温度梯度最大值分别达到0.95℃/cm和0.82℃/cm,负温度梯度大值分别达到-0.84℃/cm和-0.35℃/cm;但开阔地全雪层日平均温度梯度小于林下雪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积 开阔地 雪层温度 温度振幅 温度梯度
下载PDF
应用Hermit插值方法修正Dome-A自动气象站记录的雪层温度 被引量:1
2
作者 叶玉芳 程晓 惠凤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9-423,共5页
随着冰盖表面雪的积累或消融,自动气象站(AWS)上所携带的传感器相对于地表的高度/深度不断变化,给观测数据带来误差.本文利用分段三次Hermit插值的方法对Dome A地区的AWS历史雪层温度数据进行修正.结果表明,雪层的修正量随着雪的积累率... 随着冰盖表面雪的积累或消融,自动气象站(AWS)上所携带的传感器相对于地表的高度/深度不断变化,给观测数据带来误差.本文利用分段三次Hermit插值的方法对Dome A地区的AWS历史雪层温度数据进行修正.结果表明,雪层的修正量随着雪的积累率的增加而增大,在夏半年为正,在冬半年为负.该方法对于浅层雪温的修正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AWS) 积累率 雪层温度 分段三次Hermit插值
下载PDF
天山北坡融雪期雪层含水率、密度和雪层温度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元 刘志辉 陈冲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3-811,共9页
利用DELTA-T自动气象仪和Snow Folk积雪特性仪等观测分析整个融雪期阴阳坡雪层含水率、密度与雪层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垂直变化特征并分析与气温、雪深、风速、空气湿度、露点温度(DP)、湿球温度(WB)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融雪期雪层... 利用DELTA-T自动气象仪和Snow Folk积雪特性仪等观测分析整个融雪期阴阳坡雪层含水率、密度与雪层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垂直变化特征并分析与气温、雪深、风速、空气湿度、露点温度(DP)、湿球温度(WB)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融雪期雪层温度的变化,总的来说阳坡雪层温度大于阴坡。前期阳坡雪层平均温度大于阴坡,后期阴坡积雪平均温度大于阳坡。阴阳坡平均温度在上层最高,中层最低。融雪期温度梯度变化,阴坡总的温度梯度值为负,阳坡为正。2融雪期含水率的变化,阳坡雪层平均含水率大于阴坡,阴阳坡下层含水率最大,上层次之。融雪期含水率梯度的变化,融雪期阴坡的含水率为正梯度,阳坡的含水率为负的含水率梯度。3融雪期密度初期密度梯度较大,后期密度梯度减小。阳坡平均密度大于阴坡,阳坡较阴坡会出现较大的密度值。阴坡密度每日拐点比阳坡早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密度 雪层温度 天山北坡
原文传递
新疆西天山积雪稳定期不同下垫面雪物理特性对比 被引量:9
4
作者 高培 魏文寿 刘明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9,共5页
利用上海精创单双通道温湿度记录仪、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和雪筛等仪器采集的积雪物理特性数据,对比了天山积雪雪崩站积雪稳定期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积雪物理特性.结果表明:实验区内雪层平均温度林地最高,水泥路面最低;雪层剖面最底层... 利用上海精创单双通道温湿度记录仪、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和雪筛等仪器采集的积雪物理特性数据,对比了天山积雪雪崩站积雪稳定期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积雪物理特性.结果表明:实验区内雪层平均温度林地最高,水泥路面最低;雪层剖面最底层的日平均温度草地最高,水泥路面最低;水泥路面温度梯度最大,林地的雪层温度梯度最小,且林地积雪剖面上层的暖中心出现时间滞后于草地和水泥路面1 h;水泥路面、草地、林地的平均含水率依次递增,分别为0.18%,0.19%,0.20%;雪层日平均相对湿度变化与雪层温度和含水率变化大致相同;草地、水泥路面、森林的上覆积雪的平均密度依次递减,分别为0.15,0.14,0.13g/m^3.林地雪层剖面上部的雪密度最小,但中部和底部的都高于草地和水泥路面的;林地的新雪质量分数最小,粗颗粒雪所占比例最大;而草地底部的深霜发育优于水泥路面和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层温度 密度 含水率 湿度 质量分数 西天山 新疆
下载PDF
中国西天山季节性积雪热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培 魏文寿 刘明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4-1080,共7页
利用中国天山积雪雪崩站干、湿雪雪层内每隔5min一次的10层雪温数据,探讨了一次降雪过程后干、湿雪的雪层温度特征,对比分析了干、湿雪的雪面能量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整个冬半年积雪各层温度基本<0℃,雪温日变化振... 利用中国天山积雪雪崩站干、湿雪雪层内每隔5min一次的10层雪温数据,探讨了一次降雪过程后干、湿雪的雪层温度特征,对比分析了干、湿雪的雪面能量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整个冬半年积雪各层温度基本<0℃,雪温日变化振幅由雪面向下逐渐减小,积雪深层温度的波峰(谷)值稍滞后于积雪浅层温度极值1~2天。(2)湿雪冷中心的出现时间早于干雪,暖中心的出现时间晚于干雪,太阳辐射对湿雪的穿透深度大于干雪。(3)雪层温度振幅变化与能量吸收随雪深都呈指数衰减分布。积雪密度越大,吸收系数越小,穿透深度越大。(4)干雪雪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几乎都为负值,积雪积累。湿雪雪面的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方向相反,互相抵消,所以净辐射是导致湿雪消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天山 雪层温度 净辐射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流域融雪期积雪物理特性观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昕蓉 高凡 +3 位作者 唐小雨 梁豪 周明 马小虎 《新疆环境保护》 2019年第4期16-22,共7页
融雪水作为干旱内陆河流主要补给来源,是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积雪物理特性是研究融雪规律、融雪径流形成与侵蚀过程的基础.本研究日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流域下游试验区对林冠下与开阔地气象要素以及积雪物理特性... 融雪水作为干旱内陆河流主要补给来源,是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积雪物理特性是研究融雪规律、融雪径流形成与侵蚀过程的基础.本研究日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流域下游试验区对林冠下与开阔地气象要素以及积雪物理特性(含水率、积雪密度、积雪深度、雪层温度等)进行观测,分析季节性积雪融雪期雪层物理特性垂直轮廓线和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相互联系.研究得出:融雪期各雪层物理特性存在差异性,雪层平均含水率与气温指数相关且林冠下相关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含水率 密度 深度 雪层温度
下载PDF
沙尘对天山积雪消融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涛 郭玲鹏 +2 位作者 黄法融 李倩 李兰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29,共8页
积雪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春季融雪时期,沙尘天气频繁,沙尘沉降会减少积雪表面反射率,增加雪层的太阳辐射吸收,加速积雪的融化,影响干旱区年内的水资源分布。通过融雪期在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开展模拟沙尘沉降试验,观测积雪物理特... 积雪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春季融雪时期,沙尘天气频繁,沙尘沉降会减少积雪表面反射率,增加雪层的太阳辐射吸收,加速积雪的融化,影响干旱区年内的水资源分布。通过融雪期在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开展模拟沙尘沉降试验,观测积雪物理特性参数变化,分析沙尘对积雪消融的影响。本研究设置2 g·m^-2、4 g·m^-2、8 g·m^-2、自然雪4个处理,3组重复,从3月4日开始,3月11日结束。结果表明:沙尘沉降对积雪消融具有明显影响。在2 g·m^-2、4 g·m^-2、8 g·m^-2沙尘沉降量下,随着融雪的进行,沙尘沉降量逐渐增大,致使积雪表面粒径增大,积雪反射率降低,雪表层温度差变大,2 g·m^-2、4 g·m^-2、8 g·m^-2导致积雪消融速率比自然状态下的快22.36%、46.05%和76.90%。通过野外试验获得了主要积雪物理参数对沙尘沉降的响应,量化了沙尘沉降对积雪消融的影响,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沉降 粒径 光谱 雪层温度 速率 天山
原文传递
Indications of stratospheric anomalies in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 in South China,2008 被引量:6
8
作者 CHEN QuanLiang LI Zhan +3 位作者 FAN GuangZhou ZHU KeYun ZHANG Wen ZHU HongQ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248-1256,共9页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water-vapor anomal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 of South China in 2008,and the influence of stratospheric ci...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water-vapor anomal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 of South China in 2008,and the influence of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n the troposphere.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water-vapor anomalies provided good leading indicators of this weather event.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1st 2007 to February 28th 2008 was divided into 18 pentads.During the 6th pentad,temperatu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10 hPa in the near-polar stratospheric region,and the decreasing trend strengthened and extended downward and southward to middle and lower latitudes.During the 14th-18th pentads,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reached its maximum and extended to 30°N.This coincided with the widespread freezing rain and snow event.By the end of January 2008,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ended in the near-polar stratospheric region,but continued in the mid-latitude area of the troposphere as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weather persisted.Similar to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positive anomalies of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stratospheric near-polar region also strengthened and extended downward and southward,coinciding with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event.Along with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 and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changed its shape in late December,intensifying and spreading downward from the top of the stratosphere and southward to the Asian continent,resulting in a deepening of the East Asian Trough and a strengthening of meridional circulation.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 event,temperature and vapor increases in the stratosphere transferred downward to the troposphere,along with a stratospheric flow in the near-polar region southward to lower lat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ing rain and snow disasters STRATOSPHERE air temperature moisture circulation anomal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