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度翻译与翻译偏离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圣兵 辛红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14-119,共6页
刻意追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的"零度"翻译,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借用哲学上的"零度"概念,在从原作者的思维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信息损耗是在所难免的。基于钱钟书的"翻译距... 刻意追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的"零度"翻译,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借用哲学上的"零度"概念,在从原作者的思维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信息损耗是在所难免的。基于钱钟书的"翻译距离说"和"后学"学者赛义德的"理论旅行"概念,本文从微观、宏观的维度分析了翻译过程所要跨越的距离,研究发现,距离造成译文对原文不可避免的偏离,只要这种偏离可以满足更高一级的要求,就可以被视作合理的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翻译 旅行理论 翻译偏离
下载PDF
农机具日源外来术语零度翻译之阐释——基于汉译适应化嬗变的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5-150,共6页
"案本而传""义理明析、文字允正"的零度翻译是科技文献术语汉译的基本准则。以颇具代表性的农机具日源术语为例,通过分析其汉译适应化发展过程、特点及理据,提出"译者与文本对话"的解释学对等翻译观、注... "案本而传""义理明析、文字允正"的零度翻译是科技文献术语汉译的基本准则。以颇具代表性的农机具日源术语为例,通过分析其汉译适应化发展过程、特点及理据,提出"译者与文本对话"的解释学对等翻译观、注重"整体性"与"共时性"规范之美的结构论对等翻译原则,尊重源语文化特征的"文化再现"翻译观等零度翻译理据,阐明了农科术语汉译必须遵循零度翻译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翻译 农机具 日源术语 汉译
下载PDF
诗歌翻译的审美距离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华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5,共7页
诗歌翻译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译诗实现原诗的审美饱和度:首先是两个文本兴发方式的差异;其次,近譬式与远譬式取材方式的不同;其三,译者客观性的"之谓"式表述方式和主观性的"谓之"式表述会影响原诗和译诗... 诗歌翻译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译诗实现原诗的审美饱和度:首先是两个文本兴发方式的差异;其次,近譬式与远譬式取材方式的不同;其三,译者客观性的"之谓"式表述方式和主观性的"谓之"式表述会影响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审美距离;其四,对诗歌器用审美结构的调整也会造成原诗和译诗在审美旨趣上的差异;最后,"明辨"式或"忘言"式的诗歌语言表征会对诗言与诗意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零度翻译 审美距离
下载PDF
永恒的缺失之美——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汉译法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寿农 曾惟民 《法国研究》 2010年第2期39-47,共9页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诗歌这朵文学花园中的奇葩直至今日仍然娇艳美丽。中法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不朽的诗作。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如何更好地把中国传承千百年的古代诗歌介绍给法国读者便成为了中国翻译界思考...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诗歌这朵文学花园中的奇葩直至今日仍然娇艳美丽。中法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不朽的诗作。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如何更好地把中国传承千百年的古代诗歌介绍给法国读者便成为了中国翻译界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诗歌汉译法的主要方法,并从三个不同文本入手,分析诗歌汉译法中的得失并提出"零度翻译法"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汉译法 零度翻译
下载PDF
“中国形象”的书写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从《一地鸡毛》英译本谈起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晨飞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8-103,共6页
"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伴随着中国作家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步伐,"世界阅读中国的时代"已然到来。然而,在"世界阅读中国"的迫切诉求之下,中国当代文学... "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伴随着中国作家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步伐,"世界阅读中国的时代"已然到来。然而,在"世界阅读中国"的迫切诉求之下,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却步履维艰。这其中,翻译所扮演的角色同样耐人寻味。基于此,拟以当代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的英译过程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国形象"的书写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诸多问题,提出"零度翻译"的概念,同时关照译者模式选择的相关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地鸡毛》 零度翻译 译者模式选择 “中国形象”书写 中国文学“走出去”
下载PDF
古诗翻译中的叙事建构——以许渊冲英译《怨歌行》为例
6
作者 石灿 《中外文论》 2016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当译文注定无法以'零度'的状态呈现于我们视野,语际转换中的叙事方式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源语言视域中的叙事如何描述,目的语文化中的叙事如何重建,双重语境中的两种叙事建构有怎样的关联,都是翻译叙事研究的关键。古诗... 当译文注定无法以'零度'的状态呈现于我们视野,语际转换中的叙事方式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源语言视域中的叙事如何描述,目的语文化中的叙事如何重建,双重语境中的两种叙事建构有怎样的关联,都是翻译叙事研究的关键。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译文受'古今中外'的四维语境的干预,是不同诗学传统建构之叙事所博弈制衡后的呈现。欲厘清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具体叙事的生成入手,逐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叙事 零度翻译 叙事框架 叙事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