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和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
1
作者 祁玉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11期70-71,共2页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发动了中国古代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单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就有均输法、市易法和专利制度这三项影响深远的举措。文章旨在探究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改革举措所受到的时代观念的影响,解释为什么国家在遇到财政问题的...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发动了中国古代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单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就有均输法、市易法和专利制度这三项影响深远的举措。文章旨在探究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改革举措所受到的时代观念的影响,解释为什么国家在遇到财政问题的时候首先会选择与民争利以及进一步向前追溯了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改革举措沿袭的中国惯有的经济改革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视角 经济 北宋
下载PDF
叙事视角与《达洛卫夫人》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慧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4-37,共4页
由于叙事视角的特点及认知差异,学术界对它的界定及分类颇具争议。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我们以申丹教授叙事视角四分法为理论依据对《达洛卫夫人》的各种叙事视角及其功能再作探析。
关键词 叙事视角 零视角 固定式内视角 转换式内视角 多重式内视角
下载PDF
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叙事视角
3
作者 王春香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23期181-183,共3页
著名学者申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视角(全知叙述),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外视角。以申丹的叙事视角理论为基础,笔者分析了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叙事视角。在《血色子午线》和边境三部曲中,麦卡锡主要选用了全知视角叙述和人物视角... 著名学者申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视角(全知叙述),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外视角。以申丹的叙事视角理论为基础,笔者分析了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叙事视角。在《血色子午线》和边境三部曲中,麦卡锡主要选用了全知视角叙述和人物视角叙述两种叙事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行动、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揭露,作者也将这两种叙事视角作为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在仔细阅读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基础上,本文在零视角和人物视角叙事模式下分析探讨了小说中的空间叙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小说 零视角叙事 人物视角叙事
下载PDF
通过叙事视角进行大学英语课文分析的尝试——以课文《礼物》为例
4
作者 高雅丽 《武警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8-92,共5页
《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礼物》成功刻画了一位老太太由充满希望得到礼物到伤心失望毁掉礼物的过程。文章的亲情主题深深打动了学习课文的老师和学生,然而,直接提出亲情进行课文分析似乎又不够深刻。笔者认为,推动这种... 《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礼物》成功刻画了一位老太太由充满希望得到礼物到伤心失望毁掉礼物的过程。文章的亲情主题深深打动了学习课文的老师和学生,然而,直接提出亲情进行课文分析似乎又不够深刻。笔者认为,推动这种亲情主题发挥到极致的是作者的叙事策略,提出《礼物》一文在总体零聚焦的全知视角模式下穿插使用了局部的限知视角,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通过叙事视角的分析,课文主题的分析就迎刃而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策略 聚焦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 课文分析
下载PDF
《儒林外史》的叙事视角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林娜 《作家天地》 2019年第5期23-26,共4页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所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于乾隆十四年。全书一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淋漓尽致的各类不同的人是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的为我们揭示了人性不断被腐化的过程,是对当时官吏的腐...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所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于乾隆十四年。全书一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淋漓尽致的各类不同的人是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的为我们揭示了人性不断被腐化的过程,是对当时官吏的腐败现象及科举封建礼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与谴责,同时也热情高歌了少数能够坚持本真的方式生活的人,寄予了作者深深的理想。这篇小说对于白话文的应用已经非常娴熟,对人物的刻画也细腻入心。特别是采用反讽的写作手法,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零视角 叙事视角 叙述者
原文传递
科尔森·怀特海德《地下铁路》中的新非裔叙事
6
作者 黄思杰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2022年第11期10-12,共3页
曾两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海德以丰富的小说主题和多样的写作风格著称,出版于2016年的《地下铁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这本书里,怀特海德将历史上比喻黑人逃亡线路的“地下铁路”实体化,描绘了黑人女孩科拉乘坐... 曾两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海德以丰富的小说主题和多样的写作风格著称,出版于2016年的《地下铁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这本书里,怀特海德将历史上比喻黑人逃亡线路的“地下铁路”实体化,描绘了黑人女孩科拉乘坐真实地下列车的逃亡之旅。将“地下铁路”描写为一条真实存在的铁路不仅是怀特海德的文学想象,更是他对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非裔叙事的沿袭与创新。因此,本文将以阿斯拉夫·鲁西迪的相关定义为理论依据,探究本书的零聚焦、互文性和时序错乱等文本表征,以揭示《地下铁路》的新非裔叙事特征及其表达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铁路》 新非裔叙事 聚焦视角 互文性 时序错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