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33
1
作者 钟怡江 陈洪德 +4 位作者 林良彪 侯明才 李秀华 徐胜林 王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72-2280,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和埋藏岩溶三种类型的古岩溶作用,认为它们是控制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同生岩溶作用控制了早期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平面展布具有局限性,受到高能滩相带展布的控制。表生岩溶作用是该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与其有关的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局限于不整合面以下90m的深度范围内。根据风化壳岩溶的垂向与横向发育特征,认为其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分布于地表岩溶带呈碎屑支持的角砾灰岩和云岩、垂直渗流带半充填的高角度溶缝以及中小型溶蚀孔洞和水平岩溶带半充填的中小型溶蚀孔洞、溶缝、洞顶破裂缝和河成角砾中,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岩溶斜坡区,又以岩溶残丘为最有利微地貌单元。埋藏岩溶与热液及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是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岩溶 表生岩溶 埋藏岩溶 储层分布 雷口坡组四段 川东北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琼仙 宋晓波 +1 位作者 王东 隆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1-497,共7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物性统计及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储层成因进行研究,认为"白云岩化+准同生期溶蚀+埋藏溶蚀"叠加形成了该套优质储层,其中,区域分布的潮坪相白云岩为储层的稳定广泛分布奠定了重要岩性基础;准同生期溶蚀控制了优质储层多层叠置分布;埋藏溶蚀叠加改造有利于孔隙的保持及储层渗透率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白云岩 潮坪相 雷口坡组四段 中三叠统 龙门山前 川西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马治鸾 陈洪德 +4 位作者 钟怡江 林良彪 李洁 王琦 龙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溶蚀破裂相、基岩溶蚀相和基岩溶蚀交代相6种岩溶相类型。根据不同岩溶带的水动力作用特征,由上而下将其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岩溶带。以上部地层印模法为主并结合雷口坡组的残余地层分布、风化壳厚度发育情况恢复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刻画元坝地区的微地貌情况,认为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地貌单元,其中以中上斜坡更优,岩溶残丘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微地貌单元。古岩溶对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储层的平面和纵向发育、分布受古岩溶作用特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盆地东北部 雷口坡组四段 古岩溶 油气地质意义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古表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勇 邓美洲 +3 位作者 李国蓉 高恒逸 王琼仙 何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3,共8页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储层经历了3期溶蚀作用,即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和埋藏期,分别形成粒内溶孔及铸膜孔、膏溶孔洞以及沿裂缝或缝合线分布的溶蚀孔洞。深入研究古表生期岩溶作用和膏溶作用发现,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的识别标志有不规则网络状风化裂缝、岩溶及膏溶膏变角砾岩、保持石膏板状形态或直角边形态的去膏化方解石、广泛发育的膏模孔及膏溶孔洞,同时具有低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宽值域的锶同位素值、低含量的Sr-Mn-Fe-K-Na微量元素、低温单相水溶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下含膏白云岩内膏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表生溶蚀 白云岩储层 雷口坡组四段 龙门山前带 川西坳陷 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形成机理 被引量:12
5
作者 胡向阳 赵向原 +4 位作者 宿亚仙 肖开华 邓美洲 王琼仙 刘汝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25,共11页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在研究裂缝分期配套的基础上,分析成岩裂缝及构造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成因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张性裂缝和剪切裂缝,以剪切缝为主,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构造—溶蚀缝以及缝合线;(2)溶蚀裂缝主要在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及埋藏期不同溶蚀流体溶蚀作用下形成,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晚期第二幕、印支晚期第三幕—燕山早中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以及不断演化下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结论认为,该区雷口坡组构造裂缝与成岩裂缝在各主要形成时期相互穿插,相互切割、限制,形成了储层中复杂的裂缝系统,有利于改善储层局部物性和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盆地 龙门山前构造带 中三叠世 雷口坡组四段 潮坪相 碳酸盐岩 储集层 裂缝期次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四段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梁世友 陈迎宾 +2 位作者 赵国伟 王彦青 胡烨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98,共5页
沉积物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特征参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及流体性质与来源,应用于油气地质研究中可辅助判断烃源岩、储层沉积环境及油气来源等。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 沉积物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特征参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及流体性质与来源,应用于油气地质研究中可辅助判断烃源岩、储层沉积环境及油气来源等。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明显的δCe负异常和δEu正异常。分析认为,低稀土元素总量、δCe负异常反映了雷四段沉积时为相对开放的弱氧化低能环境,有利于成烃生物的繁育和生长,可为雷四段烃源岩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显著的δEu正异常表明了后期强还原环境下的流体活动,对有机质的保存有着重要作用。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显著的δEu正异常以及与热液流体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川西雷四段经历过后期的热液蚀变与改造,而热液运移的通道也可为深层油气向上运移提供良好的输导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碳酸盐岩 雷口坡组四段 川西坳陷 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白云岩储层胶结物对早期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琼仙 宋晓波 +1 位作者 陈洪德 刘昊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7-763,共7页
利用薄片、阴极发光、探针微量元素、激光碳氧同位素及包裹体测温等资料,在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白云岩储层中主要识别出3期5种胶结物,在对不同期次和不同种类胶结物特征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胶结物的发育程度,还... 利用薄片、阴极发光、探针微量元素、激光碳氧同位素及包裹体测温等资料,在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白云岩储层中主要识别出3期5种胶结物,在对不同期次和不同种类胶结物特征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胶结物的发育程度,还原了胶结物对龙门山前雷四上亚段不同类型白云岩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过程。研究认为:第一期浅埋藏白云石胶结物形成是藻类白云岩储层孔隙破坏的主要阶段,但这期胶结物产生后对残余孔隙起支撑作用,有利于大量早期孔隙保存;在第一期胶结物充填基础上叠加第二期表生期渗流砂充填,破坏部分藻类白云岩早期残余孔隙;第三期再埋藏含铁嵌晶方解石胶结是晶粒白云岩储层孔隙破坏的主要原因,在藻类白云岩储层中,该期胶结物不均匀分布进一步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但这期胶结物的产生受到烃类和油气充注的抑制,因此早期残余孔隙在漫长的再埋藏阶段得到较好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物 孔隙演化 白云岩储层 雷口坡组四段 中三叠统 龙门山前 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智远 孟宪武 +2 位作者 沈开元 张晓文 宋晓波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I0001,共10页
基于川西地区构造演化,利用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数据,恢复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埋藏—热演化史,明确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两类包裹体,即含烃盐水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盐水包裹体较为常见,显微镜... 基于川西地区构造演化,利用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数据,恢复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埋藏—热演化史,明确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两类包裹体,即含烃盐水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盐水包裹体较为常见,显微镜下可见气烃和极少量的液态烃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80~200℃之间,表现为双峰型特征,峰温分别为130~140和160~170℃;天然气主成藏期有两期,第一主成藏期主要为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中晚期,第二主成藏期主要为中—晚中新世。天然气成藏过程为上二叠统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印支末期)进入生油高峰期,形成古油藏;至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油藏裂解成气;中—晚侏罗世(燕山早期),雷口坡组烃源岩进入生气高峰期,进一步补充气源,在川西地区正向构造中形成天然气藏。受喜山期构造挤压抬升的影响,雷口坡组内部继续发育小断层,至中—晚中新世,古气藏发生调整并最终定型。该结果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特征 埋藏—热演化史 成藏过程 均一温度 雷口坡组四段 川西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梓潼-平昌地区雷口坡组四段成藏地质条件差异
9
作者 刘辉 刘鑫 +7 位作者 吴雪峰 战薇芸 叶茂 李龙 谢正龙 陈尘 张竞月 张歆妍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年第1期22-32,共11页
钻探证实四川盆地梓潼—平昌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在区内的东、西部成藏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展差异性的对比分析,为下步勘探提供参考。为此,借助分析化验、钻探资料和地震预测手段,通过剖析雷四段的沉积演化... 钻探证实四川盆地梓潼—平昌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在区内的东、西部成藏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展差异性的对比分析,为下步勘探提供参考。为此,借助分析化验、钻探资料和地震预测手段,通过剖析雷四段的沉积演化及特征,研究受多种因素控制下的储层分布特征、烃源条件,结合构造演化分析成果,由此探讨该区东、西部地区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成藏模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目标区域东部地区优势沉积相为内颗(鲕)粒滩微相,其次为云坪微相,西部地区优势沉积相为云坪沉积微相。②受颗粒滩体、岩溶和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东部地区储层发育在a小层,为滩相叠加岩溶型云岩储层和角砾云岩储层,储集条件好;西部地区储层主要发育在b小层细—粉晶云岩中,储集条件变差。③西部地区烃源来自于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储层与烃源通过不整合面、小型断层,形成“上生下储”“旁生侧储”的源储匹配关系;东部地区烃源来自于须家河组和二叠系,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储层与烃源通过大型断裂、不整合面沟通,形成“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和“旁生侧储”的3种源储匹配关系。④在大型斜坡和地层尖灭的背景下,推测西部地区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圈闭气藏。此外,东部地区在局部构造高部位、滩体残存区还发育构造—地层、构造圈闭气藏,气水关系复杂。结论认为,东部地区成藏地质条件优于西部,东部地区是深化挖潜的有利区,西部地区适当开展预探工作,是寻找突破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盆地 梓潼—平昌地区 中三叠世 雷口坡组四段 成藏地质条件 差异性分析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分类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昱林 曾焱 +1 位作者 段永明 王琼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1-631,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物性测试、毛管压力曲线和CT扫描等技术,对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潮坪相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了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4类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分析发现,排驱压...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物性测试、毛管压力曲线和CT扫描等技术,对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潮坪相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了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4类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分析发现,排驱压力、分选系数、连通孔隙数量占比、配位数和孔隙纵横比能够较好地区分4类储集空间组合类型。结合前期物性分类标准和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建立了该区储层分类标准,其中Ⅰ类储层(Φ≥12%)中裂缝—孔隙型为好储层,孔隙型为较好储层;Ⅱ类储层(6%≤Φ<12%)中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为好储层,孔隙型为较好储层;Ⅲ类储层(2%≤Φ<6%)中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为较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特征 储集空间合类型 储层分类 白云岩 雷口坡组四段 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川西南雷口坡组四段油气地质特征
11
作者 周启伟 陆胜杰 《山东化工》 CAS 2016年第12期106-107,共2页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残留地层厚度最大,川西南雷口坡组勘探程度低且具备油气生成条件。本文基于工区剖面实测及井资料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区内雷口坡组四段沉积相、岩性特征、以及储层特征,为川西南雷口坡组四段油气勘探提供...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残留地层厚度最大,川西南雷口坡组勘探程度低且具备油气生成条件。本文基于工区剖面实测及井资料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区内雷口坡组四段沉积相、岩性特征、以及储层特征,为川西南雷口坡组四段油气勘探提供建设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四段 沉积相等特征 岩性特征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国力 宋晓波 +2 位作者 刘勇 孟宪武 隆轲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343,共11页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近年来海相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业内对其成藏条件和气藏类型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研究表明,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潮坪相白云岩储层大规模稳定展布,二叠系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2套...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近年来海相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业内对其成藏条件和气藏类型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研究表明,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潮坪相白云岩储层大规模稳定展布,二叠系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2套烃源岩发育。雷四段在川西坳陷由西向东发育3种成藏模式,即跨层烃源断裂+裂缝复合输导的下生上储式构造气藏,小型烃源断裂+层内裂缝“接力式”输导的下生上储式构造—地层气藏,以及层内裂缝输导的自生自储式岩性气藏。除了目前已获得超千亿方探明储量的川西龙门山前雷四段构造气藏外,坳陷东侧雷口坡组四段尖灭线附近为探索构造—地层气藏的有利区域,坳陷东侧斜坡带中下部(广汉斜坡带)是探索岩性气藏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四段 成藏特征 川西地区 勘探前景
原文传递
川西坳陷中段西部雷四段气藏沉积层序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史云清 李宏涛 +1 位作者 肖开华 冯琼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为确定川西坳陷中段西部气藏的有利储层发育层段,利用薄片、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沉积层序,分析它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结果表明,雷四段可划分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和三个四级层序,其中雷四上亚段对应上... 为确定川西坳陷中段西部气藏的有利储层发育层段,利用薄片、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沉积层序,分析它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结果表明,雷四段可划分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和三个四级层序,其中雷四上亚段对应上部四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四个五级和多个六级高频层序,由向上变浅的高频沉积旋回组成;井间高频层序类型相似,横向一致性对比好,表明形成环境近似。雷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潮坪相的潮间带和潮下带亚相沉积,纵向上岩性变化频繁,横向上分布较为稳定;潮间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亚相,以Ⅱ、Ⅲ类储层为主,发育于上、下两个储层段中上部,对应五级和六级高频层序的中上部;高频层序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潮间带有利岩相分布,影响后期成岩作用,是储层发育与空间展布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中西部 雷口坡组四段 层序地层 沉积特征 储层分布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川西气田白云岩储层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气水识别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世懋 葛祥 +1 位作者 王辛 侯克均 《波谱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四段白云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但是储层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利用常规测井和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判断储层流体性质存在多解性.通过分析川西雷四段白云岩储层地质特征与测井响应特征,开展岩心二维核...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四段白云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但是储层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利用常规测井和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判断储层流体性质存在多解性.通过分析川西雷四段白云岩储层地质特征与测井响应特征,开展岩心二维核磁共振实验,明确了实验室分析与测井过程中环境、参数等影响因素,建立了岩心分析结果的校正方法,明确了钻井液、束缚流体、可动水与天然气信号在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中谱分布区间,建立了基于T2-T1、T1/T2(R)的白云岩储层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气水识别图版.利用图版对川西雷四段储层流体性质开展评价,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解释结论得到了实钻测试结果的验证,该气水识别方法填补了常规测井、一维核磁共振测井在评价储层气水关系中的缺陷,可有效解决白云岩储层流体性质判别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T2-T1测井 川西气田 雷口坡组四段 白云岩储层 气水识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