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浊水溪冲积扇地表变形监测雷达干涉技术与资料融合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洪伟嘉 柳志锡 《上海国土资源》 2012年第2期47-53,共7页
浊水溪冲积扇为台湾目前最严重的地层下陷区,已设置包括DInSAR、GPS、水准测量、磁环分层式监测井与地下水位井等多元监测系统。大范围监测地层下陷方法中的水准测量有取样性不足之缺点,而DInSAR也易受相位不相关与大气误差影响而致精... 浊水溪冲积扇为台湾目前最严重的地层下陷区,已设置包括DInSAR、GPS、水准测量、磁环分层式监测井与地下水位井等多元监测系统。大范围监测地层下陷方法中的水准测量有取样性不足之缺点,而DInSAR也易受相位不相关与大气误差影响而致精度降低。本研究利用2006~2008年期间共20幅ENVISAT卫星影像,搭配PSI技术,有效降低DInSAR的误差影响,同时获得107.6像素/km2的取样密度,弥补了水准测量取样密度仅0.2个/km2的取样性不足,透过295个监测点交叉验证,PSI与水准测量的成果显示两者的均方根误差为0.6cm。本研究亦发展了资料融合方法,有效结合水准测量与PSI成果,实验结果显示融合后的成果更能精确展现下陷的范围与下陷中心的变化,同时该成果与水准测量之均方根误差降至0.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下陷 浊水溪冲积扇 雷达干涉技术 水准测量
下载PDF
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形变的对比研究及其意义
2
作者 毛先进 许昭永 +3 位作者 钱家栋 胡毅力 杨润海 王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分别叙述了激光干涉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实验室观测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采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可以测量地形及地表形变,并且有西藏玛尼、张... 分别叙述了激光干涉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实验室观测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采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可以测量地形及地表形变,并且有西藏玛尼、张北—尚义等地震前后的形变测量结果.指出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都是以条纹变化图研究形变异常场特征.因此,对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进行观测和以激光干涉技术进行实验及对比研究均将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涉技术 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干涉条纹图 形变异常图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训虎 章磊 +1 位作者 郝树宾 裴玉 《北京测绘》 2014年第2期28-31,共4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InSAR的发展历程开始,逐步介绍InSAR技术原理、InSAR数据处理流程、InSAR的应用领域。通过对InSAR数据处理的相关软件进行介绍、对比、分析...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InSAR的发展历程开始,逐步介绍InSAR技术原理、InSAR数据处理流程、InSAR的应用领域。通过对InSAR数据处理的相关软件进行介绍、对比、分析;对制约InSAR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北京市发展InSAR技术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的介绍了InSAR测量技术当前的应用范围、应用趋势和发展方向,对InSAR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为InSAR在测绘领域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崭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原理 应用 处理软件 发展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信阳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监测
4
作者 沈毅 韩梦思 +4 位作者 贺保斌 沈石凯 李旺 张一菡 张兵兵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86-291,共6页
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SBAS-InSAR)对2018年11月至2022年10月间Sentinel-1卫星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信阳市中心城区该时期的地面沉降变化,并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对沉降区的同名点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S-In... 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SBAS-InSAR)对2018年11月至2022年10月间Sentinel-1卫星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信阳市中心城区该时期的地面沉降变化,并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对沉降区的同名点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S-InSAR和SBAS-InSAR沉降结果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信阳市中心城区整体呈现“老城稳定,新区沉降”的特征,其中羊山新区地表沉降最为明显;利用SBAS-InSAR技术进行城市沉降监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可为信阳市中心城区地表沉降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SBAS-InSAR)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 信阳市 Sentinel-1
下载PDF
卫星遥感技术在火山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于泳 洪汉净 +2 位作者 刘培洵 陶玮 郑秀珍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79-84,共6页
作为一门新兴技术 ,卫星遥感已被有效地应用于火山活动监测 .通过SAR(合成孔径雷达 )和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成像 )资料可以监测火山地表形变 .使用热辐射数据以及将遥感与其它技术相结合能够研究火山区的热活动和火山喷发物 .在我国... 作为一门新兴技术 ,卫星遥感已被有效地应用于火山活动监测 .通过SAR(合成孔径雷达 )和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成像 )资料可以监测火山地表形变 .使用热辐射数据以及将遥感与其它技术相结合能够研究火山区的热活动和火山喷发物 .在我国的火山监测中 ,广泛地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火山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形变 热活动
下载PDF
面向PS-InSAR技术的桥梁随机形变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潘军 李威 +5 位作者 赵冰 张华 吕孝雷 肖和平 叶建文 李建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57-65,共9页
为了建立面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桥梁安全预警体系,需要考虑桥梁在随机荷载下的形变规律。由于桥梁的整体形变特征能由桥梁形变关键点的形变来表征,故在桥梁形变关键点上设置了人工PS点,利用蒙特卡罗法-有限元模拟技术,... 为了建立面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桥梁安全预警体系,需要考虑桥梁在随机荷载下的形变规律。由于桥梁的整体形变特征能由桥梁形变关键点的形变来表征,故在桥梁形变关键点上设置了人工PS点,利用蒙特卡罗法-有限元模拟技术,在不同的日温时段上探讨目标桥梁的形变关键点的随机形变规律,依据随机车流荷载模型探讨随机车流对桥梁形变关键点随机形变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统一桥梁的形变关键点与人工PS点,将蒙特卡罗法-有限元模拟技术和PS-InSAR技术结合起来,可将InSAR技术与桥梁工程联系在一起;随机系统温度对桥梁形变关键点的形变有明显的影响,甚至可达cm量级;将日温温度划分成4个时间段后对桥梁做蒙特卡罗法-有限元模拟,就能在SAR图像数据分析时剔除InSAR量测中随机系统温度因素的影响;随机车流下桥梁形变关键点的形变在mm量级,远小于随机系统温度对桥梁形变关键点形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 永久散射体(PS) 桥梁形变关键点 随机荷载 随机形变规律
下载PDF
GB-InSAR的监测流程和关键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麻德明 刘焱雄 +2 位作者 徐文学 王彦兵 高兴国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8期81-85,共5页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GB-InSAR)是全新的形变监测技术,具有高度自动化、全天时和全天候监测以及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等优势。为推进GB-InSAR在我国海岛海岸带监测中的应用,文章概述GB-InSAR的技术原理和监测流程,分析其配准图像、生...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GB-InSAR)是全新的形变监测技术,具有高度自动化、全天时和全天候监测以及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等优势。为推进GB-InSAR在我国海岛海岸带监测中的应用,文章概述GB-InSAR的技术原理和监测流程,分析其配准图像、生成干涉图和相干图、干涉图滤波、相位解缠、大气相位校正以及框架基准确定和地理编码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GB-InSAR将步进频率连续波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以及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有效融合,在采集目标形变信息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应积极推进GB-InSAR在海岛海岸带监测中的研究和应用,为海岛海岸带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海岛海岸带 海洋监测 形变监测 动态监视监测
下载PDF
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应急监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夏威 钟南 +1 位作者 张雨泽 耿丹阳 《卫星应用》 2017年第11期41-45,共5页
本文以高分遥感在典型交通行业技术应用为例,介绍了基于光学与雷达遥感影像结合的道路设施状态监测技术,旨在促进遥感技术在交通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转化,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分辨率遥感 交通运输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图像目标识别
下载PDF
利用InSAR干涉测量区域的数字高程
9
作者 张永志 何伟 +1 位作者 罗凌燕 刘瑞春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88,共4页
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区域数字高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讨论了主要的计算过程和关键技术。最后,通过中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两幅ERS-2卫星SLC(single looking complex)图像对该地区的数字高程进行了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 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区域数字高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讨论了主要的计算过程和关键技术。最后,通过中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两幅ERS-2卫星SLC(single looking complex)图像对该地区的数字高程进行了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能有效获取高分辨、高精度的局部三维数字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SLC图像 数字高程
下载PDF
卫星雷达数据与处理软件在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最优选取研究
10
作者 牛宗硕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926-930,共5页
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项目主要运用的技术手段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简称In SAR,该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监测精度高等特点。当前,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多种多样,根据德钦县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合适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 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项目主要运用的技术手段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简称In SAR,该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监测精度高等特点。当前,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多种多样,根据德钦县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合适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是保证地质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取得良好监测结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比覆盖德钦县的雷达卫星数据,探讨数据处理软件的优缺点,采用最优原则,分析适合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雷达卫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差分雷达干涉技术
下载PDF
地基InSAR干涉图像相位滤波算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丽源 聂祥飞 +3 位作者 张月 杨鸿 梁阳 陈天扬 《北京测绘》 2020年第12期1804-1809,共6页
地基SAR在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过程中,为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往往要对干涉相位进行滤波优化,以提升干涉相位图的信噪比,降低干涉相位图中残差点的个数,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相位解缠。本文系统分析了常用的相位滤波算法,并对算法的优缺... 地基SAR在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过程中,为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往往要对干涉相位进行滤波优化,以提升干涉相位图的信噪比,降低干涉相位图中残差点的个数,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相位解缠。本文系统分析了常用的相位滤波算法,并对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讨论,采用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中值滤波对地势陡峭地区的噪声滤除效果明显,均值滤波对平坦地区的滤波效果较好,圆周期中值滤波能有效抑制斑点噪声,具有较好的相位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 干涉相位图 相位滤波
下载PDF
PS-InSAR技术在无锡中心城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12
作者 欧阳双艳 周世健 周子琪 《北京测绘》 2022年第2期194-199,共6页
本文以Sentinel-1A数据为基础,通过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得到无锡中心城区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分析无锡中心城区地表形变情况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锡市中心城区整体呈现“西北部抬升,南部沉降... 本文以Sentinel-1A数据为基础,通过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得到无锡中心城区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分析无锡中心城区地表形变情况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锡市中心城区整体呈现“西北部抬升,南部沉降”的特点。监测时段形变速率范围为-14~20 mm/a,累积形变量达到112.5 mm。沉降较大区域主要在滨湖区高凯路-大通路附近。地面抬升主要位于惠山区玉祁镇-前洲镇所构成的片状区域,及梁溪区华源小区-五爱家园-恒隆广场-崇安寺一带。而新吴区和锡山区整体趋于稳定。对无锡市的建设规划及灾害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 时序分析
下载PDF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综合勘察技术分析
13
作者 马宇 刘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6期197-201,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常规勘察技术与综合勘察技术两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其中,常规勘察技术包括天然地理环境调查、地形测量技术和筛孔分析法等多种技术手段。而综合勘察技术则主要包括非... 本文主要介绍常规勘察技术与综合勘察技术两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其中,常规勘察技术包括天然地理环境调查、地形测量技术和筛孔分析法等多种技术手段。而综合勘察技术则主要包括非定位空间数据库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电子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勘察 卫星遥感技术 电子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下载PDF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M_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被引量:34
14
作者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4-480,共7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was researched. The study shows that its epicenter lies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Hoh Sai Hu;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entral deformation fields: the west and east segments with the lengths of 42 km and 48 km, respectively. The whole fault extends about 90 k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ferometry fring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seismogenic fault can be identified clearly. The deform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are different with an obviously higher value on the south side. In the vicinity of macroscopic epicenter,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n look direction is about 288.4 cm and the minimum is 224.0 cm; the maximum sinistral horizontal dislocation of seismogenic fault near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is 738.1 cm and the minimum is 551.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孕震过程中几个典型形变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毅力 文丽敏 +1 位作者 杨润海 吴小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观测刻有不同“构造”的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其实验结果与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应变场分布和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西藏玛尼地震、张北—尚义地震后... 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观测刻有不同“构造”的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其实验结果与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应变场分布和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西藏玛尼地震、张北—尚义地震后的形变结果对比发现:(1)在一个大地震前后,孕震区出现特征形变场并可以由实验验证;(2)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激光全息技术可以在各种模拟条件下研究多种形式的形变异常场特征。建议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和研究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涉技术 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形变异常干涉条纹图 孕震区 形变异常场特征
下载PDF
江西萍乡时序InSAR形变监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靖钥 夏元平 《北京测绘》 2022年第11期1514-1518,共5页
本文以萍乡市安源区为试验区,基于小基线集(SBAS)技术对24景Sentinel-1A影像进行时间序列处理,得到安源区2018—2019年间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讨论分析了影响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安源区出现不均匀沉降,存在三个明显沉陷区,东... 本文以萍乡市安源区为试验区,基于小基线集(SBAS)技术对24景Sentinel-1A影像进行时间序列处理,得到安源区2018—2019年间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讨论分析了影响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安源区出现不均匀沉降,存在三个明显沉陷区,东南侧及北部中心形变最为显著,形变速率范围为-46~23 mm/a,累积沉降量达-9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形变监测 短基线集雷达干涉技术(SBAS-InSAR) 沉降
下载PDF
径向基函数插值的InSAR DEM更新及精度评定
17
作者 孟欣 王赛 +1 位作者 陈刚 钱方明 《测绘科学与工程》 2021年第3期30-34,共5页
DEM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基础数据,InSAR技术作为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在构建高精度DEM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及优势。但由于观测模式和侧视成像的影响,仍存在一些固有误差。本文基于天绘二号卫星编队构型的特点,采用地形数据更新的方式,优化In... DEM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基础数据,InSAR技术作为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在构建高精度DEM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及优势。但由于观测模式和侧视成像的影响,仍存在一些固有误差。本文基于天绘二号卫星编队构型的特点,采用地形数据更新的方式,优化InSAR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敎,并对生成的DEM作径向基函敎插值处理,最后采用SRTM1 DEM、ASTER GDEM和机载高程数据对插值后的DEM进行点、线、面精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插值后的DEM高程误差整体质量较好,与实际地形相符,在平地区域其高程精度可达2.5m,符合我国1:25000 DEM国家标准和美国HRTI-3标准,表明了天绘二号卫星构建高精度DEM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敎字高程模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径向基函数 天绘二号 卫星编队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时间序列监测陇东地区地面沉降变形 被引量:10
18
作者 魏聪敏 葛伟鹏 +1 位作者 邵延秀 吴东霖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4-872,共9页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主要存在两类形变,一类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主要分布在海原断裂与六盘山东麓断裂转换区附近,跨海原断裂年平均形变约为1 mm/a,而六盘山东麓断裂附近断层无明显变形,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变形微弱;另一类则是由人类工业活动,如煤矿开采、地下水开采活动等导致的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区域为华亭矿区和宁正矿区,均呈现漏斗状沉降形态,年均最大沉降分别约为8 mm/a和3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卫星Sentinel-1A 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监测 陇东地区 矿区沉降速率
原文传递
基于Sentinel-1 SAR数据反演逐鹿县7.5地震形变信息
19
作者 张岩 《价值工程》 2017年第12期156-158,共3页
利用遥感手段对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进行研究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果,本文将在区域地质构造基础上采用Sentinel-1SAR数据对逐鹿县7.5地震进行研究,分析区域断裂带对地震形变信息的影响,反演地震形变信息。数据处理方法采用D-In SAR中的... 利用遥感手段对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进行研究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果,本文将在区域地质构造基础上采用Sentinel-1SAR数据对逐鹿县7.5地震进行研究,分析区域断裂带对地震形变信息的影响,反演地震形变信息。数据处理方法采用D-In SAR中的两轨法和三轨法进行对比分析,来验证逐鹿县7.5地震的形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反演地震形变信息具有高效性、准确性和广域性,为地震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逐盆地断裂带 数字高程模型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地标形变反演
下载PDF
Debris flow hazard assessment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implications for the Rotolon creek valley(Northern Italy) 被引量:6
20
作者 SALVATICI Teresa MORELLI Stefano +2 位作者 PAZZI Veronica FRODELLA William FANTI Riccard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636-648,共13页
On 4th November 2OLO, a debris flow detached from a large debris cover accumulated above the lowermost portion of the Rotolon landslide (Vicentine Pre-AIps, NE Italy) and channelized in the valley below within the R... On 4th November 2OLO, a debris flow detached from a large debris cover accumulated above the lowermost portion of the Rotolon landslide (Vicentine Pre-AIps, NE Italy) and channelized in the valley below within the Rotolon Creek riverbed. Such event evolved into a highly mobile and sudden debris flow, damaging some hydraulic works and putting at high risk four villages located along the creek banks. A monitoring campaign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a ground based radar interferometer (GB-InSAR) to evaluate any residual displacement risk in the affected area and in the undisturbed neighbouring materials. Moreover,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lope condition, a landslide runout numerical modelling was performed by means of DAN-3D code to assess the impacted areas, flow velocity, and deposit distribution of the simulated events. The rheological parameters necessary for an accurate modelling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back analysis of the 2010 debris flow event. Back analysis was calibrated with all of the available terrain data coming from field surveys and ancillary documents, such as topographic, geomorphological and geological maps, with pre- and post-event LiDAR derived DTMs, and with orthophotos. Finally, to identify new possible future debris flow source areas as input data for the new modelling, all the obtained terrain data were reanalysed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GB-InSAR displacement maps; consequently, new simulations were made to forecast future ev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elected modelling technique with ancillary data and radar displacement maps can be a very useful tool for managing problems related to debris flow events in the examine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DAN-3D GB-InSAR Numerical modelling Deep Seated Gravitational Slope Deformation (DSGSD) Rotolon Creek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