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气候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程文静 俞小鼎 +1 位作者 王秀明 李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1-656,共16页
影响北京和河北的对流风暴多半由太行山山区移来,为增加对从太行山东麓下山的对流风暴强度变化和维持时间等演变特征的了解,基于全国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对2011—2020年10年期间暖季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 影响北京和河北的对流风暴多半由太行山山区移来,为增加对从太行山东麓下山的对流风暴强度变化和维持时间等演变特征的了解,基于全国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对2011—2020年10年期间暖季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下山对流风暴在石家庄北部、北京南部、保定中南部和沧州市西部存在≥45 dBz的强回波高频中心,且下山对流风暴常在石家庄北部近山平原和沧州西部显著增强;对于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17时前后在山区最为活跃,18时至次日02时主要影响平原地区;对流风暴来向越偏西,下山对流风暴数越多,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比例越高,移速也越快;下山过程中,大多数对流风暴变得更强和更加具有组织性,下山初始时刻回波强度≥45 dBz的对流风暴86%能成功下山,其中水平尺度大于100 km、结构密实的强对流风暴超过90%能成功下山;下山增强的样本在下山过程中风暴的强回波面积急剧扩大,到达平原前一个时刻其面积约为初始面积的3倍,在平原地区继续发展后其平均面积可达到初始面积的4.6倍;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大多下山用时仅为1~2 h,而影响平原的时长可持续4~8 h,影响平原时长4~8 h的对流风暴的风暴类型以线性MCS(47%)和非线性MCS(30%)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东麓 对流风暴下山 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气候学统计 组合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基于雷达特征参数的贵州中西部雹云单体跃增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皓 邹书平 +3 位作者 黄钰 罗雄 张小娟 文继芬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3期68-72,共5页
利用2016—2019年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上报信息、市(州)的灾情快报,以及毕节、贵阳、兴义3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7个具有多阶跃增特征的雹云单体的雷达参数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二阶跃增冰雹云演变呈发... 利用2016—2019年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上报信息、市(州)的灾情快报,以及毕节、贵阳、兴义3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7个具有多阶跃增特征的雹云单体的雷达参数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二阶跃增冰雹云演变呈发展—跃增—降雹—减弱—再发展—跃增—降雹的趋势;(2)降雹时刻,雹云的最大反射率因子(MaxREF)、45 dBz回波高度(H 45dBz)、回波顶高(H 0dB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平均值分别为63.4 dBz、7.55 km、12.01 km、39.08 kg·m^(-2);大冰雹对应的MaxREF和VIL较小冰雹更大,大冰雹、小冰雹的H 45dBz差别不大,大冰雹对应的H 0dBz反而小于小冰雹;(3)冰雹发生前,MaxREF、H 45dBz、H 0dBz和VIL 2个体扫之间平均最大跃变分别为5.89 dBz、2.19 km、2.82 km、17.5 kg·m^(-2),跃变现象的出现比冰雹发生时刻平均提前21.4、22.2、28、28.8 min,可以作为冰雹发生前的重要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云单体 雷达参数演变 跃增特性
下载PDF
2014年茂名一次强降水过程雷达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英 王世敏 +1 位作者 陈蔚烨 宋祖钦 《陕西气象》 2017年第3期19-22,共4页
分析了2014年6月茂名入汛以来一次强降水过程。该过程是在夏季风偏强的有利背景条件下,由西风槽、季风槽、低空西南急流和切变线相互作用引发的。根据雷达图演变特征,发现本次降水过程有四个强降水阶段,每个阶段雷达回波特点不同。研究... 分析了2014年6月茂名入汛以来一次强降水过程。该过程是在夏季风偏强的有利背景条件下,由西风槽、季风槽、低空西南急流和切变线相互作用引发的。根据雷达图演变特征,发现本次降水过程有四个强降水阶段,每个阶段雷达回波特点不同。研究发现:短带状回波和狭长带状回波持续影响茂名,雷达回波图上出现的"列车"效应为本次强降水出现的重要特征;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冷空气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零速度线的变化来判断,中尺度气旋出现位置与强降水区域相对应,"牛眼"结构表明该次强降水过程有急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环流背景 物理量 雷达演变特征
下载PDF
一次甘肃天水强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研峰 黄武斌 +3 位作者 王聚杰 黄玉霞 段伯隆 杨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8-376,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雷达以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5月18日下午天水一次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降雹对流单体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出明显的"V"型缺口,最大回波强度...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雷达以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5月18日下午天水一次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降雹对流单体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出明显的"V"型缺口,最大回波强度出现在低层,为63 d Bz。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对流单体有界弱回波区和其上的回波悬垂,相应的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呈中低层径向风有明显的辐合特征,高层转为辐散,尤其风暴顶附近。(2)对流单体发生在对流层中层河套地区至甘肃河东东部低涡及其附近冷区和河西中部高压脊及其东北部冷池和低层甘肃与宁夏交界处冷性低涡分别为干冷空气入侵和暖湿气流辐合抬升提供有利条件的环境背景下;较高CAPE值和低CIN值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对流层中低层深厚的上升气流,中层下沉气流和0℃层以上强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单体水汽输送以及生成、发展和维持;距地高度2600~2900 m的0℃层为大冰雹落地提供了环境条件。(3)冰雹临近预警的雷达参数化指标为最大反射率因子达55 d Bz,VIL最大值和VIL密度分别达25 kg·m-2和2. 3 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VIL值 成因
下载PDF
一次局地突发短时冰雹过程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许英杰 张林媛 《黑龙江气象》 2011年第1期12-14,共3页
本文利用佳木斯雷达站的观测资料,对2010年8月12日清晨桦南县出现的局地突发短时冰雹云的初生、发展、成熟和消亡各阶段的回波演变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这次过程中产生冰雹的对流单体回波特征,结合大尺度天气背景及相关雷达产品分析,... 本文利用佳木斯雷达站的观测资料,对2010年8月12日清晨桦南县出现的局地突发短时冰雹云的初生、发展、成熟和消亡各阶段的回波演变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这次过程中产生冰雹的对流单体回波特征,结合大尺度天气背景及相关雷达产品分析,揭示了此次局地突发短时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出了对突发性冰雹天气的临近预报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达回波演变 雷达产品
下载PDF
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侯淑梅 俞小鼎 +3 位作者 张少林 刘畅 王俊 万明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836,共18页
基于山东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年资料,首先提出后向发展雷暴的概念,并规定了普查标准。通过普查2005—2012年8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选取了75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统计特征,给出了常见的3种后向发展... 基于山东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年资料,首先提出后向发展雷暴的概念,并规定了普查标准。通过普查2005—2012年8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选取了75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统计特征,给出了常见的3种后向发展雷暴概念模型。选取典型个例,分别对3种类型后向发展雷暴的演变方式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生成和演变提供了初步的认识。结果表明:(1)后向发展雷暴主回波以带状为主,生命史1—5 h,最大反射率因子在50 dBz以上,移动路径有西—西北、西南、原地新生3种类型;(2)新回波初生时间发生在16—17时(北京时)最多,初生地点在鲁西北和鲁中山区一带,强度一般在30 min内超过40 dBz,生命史在1 h以上,74.7%的新生回波与主回波合并或连接;(3)山东省中西部具有后向发展特征的对流系统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以冰雹和雷暴大风为主,很少伴随暴雨灾害;(4)新回波的源地特征可以分为随主回波移动、沿同一方向延伸以及位于两雷暴群之间3种类型;多个雷暴群共存时,新回波的源地介于两个回波带之间,使二者逐渐趋为一体;(5)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相交时,其长轴方向转向,距离新回波较远的一侧减弱;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方向一致,新回波源地位于主回波长轴的延长线上时,主回波加强;(6)天气尺度系统为后向发展雷暴提供了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丰富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和冷池前沿阵风锋是产生新雷暴的主要抬升触发机制;适当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新雷暴持续产生并加强;地形的阻挡使新回波源地在同一地点停滞,冷池阵风锋在低层风引导下沿地形向下游移动,新回波源地也随之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发展雷暴 山东中西部 时空分布 雷达回波演变分类 新雷暴生成模态 物理机制
下载PDF
内蒙古70周年庆典期间呼市对流天气分析
7
作者 张金硕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年第11期39-41,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中尺度分析产品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7日~8日内蒙古70周年庆典期间出现在呼和浩特市的对流性天气进行分析,旨在分析相似天气形势背景下出现不同强度对流天气的气象要素变化、指标特征及雷达演变的异同。
关键词 内蒙古 对流天气 对比分析 要素变化 指标特征 雷达演变
下载PDF
黑龙江省6.9区域性冰雹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许英杰 谢玉静 +1 位作者 张林媛 任淑英 《黑龙江气象》 2011年第3期3-4,7,共3页
利用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黑龙江2011年6月9日受东北冷涡影响产生的区域性冰雹天气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黑龙江中西部有闭合冷中心,850hPa以下低空为暖脊,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地面冷锋及850 hP... 利用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黑龙江2011年6月9日受东北冷涡影响产生的区域性冰雹天气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黑龙江中西部有闭合冷中心,850hPa以下低空为暖脊,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地面冷锋及850 hPa干线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条件;冰雹落区是在低空急流出口区、高空槽前及850 hPa干线前方的中尺度对流潜势区内;雷达回波演变分析表明,初始阶段强回波高度迅速上升,降雹时有三体散射特征,消亡阶段强回波高度迅速下降,最后演变成积层混合性回波,并且各阶段强回波一直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中尺度分析 雷达回波演变
下载PDF
Assimilating 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s with an ensemble Kalman filter for convection-permitting prediction of convective development in a heavy rainfall event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11
9
作者 BAO XingHua LUO YaLi +2 位作者 SUN JiaXiang MENG ZhiYong YUE Ji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866-1885,共20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nsemble Kalman filter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to assimilate Doppler-radar radial-velocity observations for convection-permitting prediction of c...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nsemble Kalman filter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to assimilate Doppler-radar radial-velocity observations for convection-permitting prediction of convection evolution in a high-impact heavy-rainfall event over coastal areas of South China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An ensemble of 40 deterministic forecast experiments(40 DADF) with data assimilation(DA) is conducted, in which the DA starts at the same time but lasts for different time spans(up to 2 h) and with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of 6, 12, 24, and 30 min. The reference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without DA(NODA).To show more clearly the impact of radar DA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forecasts, two sets of 60-member ensemble experiments(NODA EF and exp37 EF) are performed using the same 60-member perturbed-ensemble initial fields but with the radar DA being conducted every 6 min in the exp37 EF experiments from 0200 to0400 BST. It is found that the DA experiments generally improve the convection prediction. The 40 DADF experiments can forecast a heavy-rain-producing MCS over land and an MCS over the ocean with high probability, despite slight displacement errors. The exp37 EF improves the probability forecast of inland and offshore MCSs more than does NODA EF.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s using the longer DA time intervals, assimilating the radial-velocity observations at 6-min intervals tends to produce better forecasts.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longest DA time span and shortest time interval shows the best performance.However, a shorter DA time interval(e.g., 12 min) or a longer DA time span does not always help.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shortest DA time interval and maximum DA window shows the best performance, as it corrects errors in the simulated convection evolution over both the inland and offshore areas. An improv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itial state leads to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that are more conducive to earlier initiation of the inland MCS and longer maintenance of the offshore M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velocity EnKF Heavy rainfall forecast Pre-summer rainy season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