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OPSIS的雷达群部署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秉 王凤山 王晓宇 《兵工自动化》 2009年第2期6-9,共4页
雷达群部署优化是防空作战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其评价模型的优劣对结论起着重要的影响。构建雷达群部署优化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将信息熵权和TOPSIS相结合,建立雷达群部署的优化模型,通过一个实例验证该方法科学有效... 雷达群部署优化是防空作战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其评价模型的优劣对结论起着重要的影响。构建雷达群部署优化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将信息熵权和TOPSIS相结合,建立雷达群部署的优化模型,通过一个实例验证该方法科学有效,为雷达群部署优化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群 部署优化 信息熵 TOPSIS
下载PDF
雷达群组网对雷达的需求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丁建江 周琳 华中和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57-160,共4页
鉴于雷达群组网的探测效能与雷达性能和部署有密切的关系,从雷达群组网的总体探测效能出发,以点迹级融合的雷达群组网探测系统为例,给出了对雷达的总体性能、可控性、点迹信息、接口格式和配置部署的要求,提出了对组网能力技术改造的具... 鉴于雷达群组网的探测效能与雷达性能和部署有密切的关系,从雷达群组网的总体探测效能出发,以点迹级融合的雷达群组网探测系统为例,给出了对雷达的总体性能、可控性、点迹信息、接口格式和配置部署的要求,提出了对组网能力技术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以及对新研雷达总体设计的有关建议,为现役雷达进行组网技术改造、新研雷达总体设计和雷达群组网作战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群组网 组网能力 需求分析
下载PDF
反辐射导弹对航母雷达群作战效能分析建模 被引量:2
3
作者 伍友利 方洋旺 +1 位作者 董福安 张健 《火控雷达技术》 2009年第1期62-65,73,共5页
分析了航母战斗群对反辐射导弹的电子对抗和火力对抗环境,建立了航母雷达群目标模型。利用ADC方法建立了反辐射导弹攻击航母雷达群作战效能评估模型,并开发了反辐射导弹对航母雷达群作战效能评估系统软件。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 分析了航母战斗群对反辐射导弹的电子对抗和火力对抗环境,建立了航母雷达群目标模型。利用ADC方法建立了反辐射导弹攻击航母雷达群作战效能评估模型,并开发了反辐射导弹对航母雷达群作战效能评估系统软件。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对反辐射导弹的设计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定量分析评估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效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辐射导弹 作战效能评估 航母雷达群 数学模型 软件开发
下载PDF
雷达群组网中几种目标跟踪滤波器的比较
4
作者 施岩龙 王磊 郝欣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43,47,共6页
在雷达群组网目标跟踪中,目标量测在雷达各自的坐标系下,而目标跟踪却在公共坐标系下,针对这种混合坐标系下异地雷达目标跟踪问题,通常解决这类跟踪问题的滤波算法有CMKF法和EKF法。文中从测量误差模型出发,给出了适用于群组网目标跟踪... 在雷达群组网目标跟踪中,目标量测在雷达各自的坐标系下,而目标跟踪却在公共坐标系下,针对这种混合坐标系下异地雷达目标跟踪问题,通常解决这类跟踪问题的滤波算法有CMKF法和EKF法。文中从测量误差模型出发,给出了适用于群组网目标跟踪算法的推导过程,并且通过仿真实验和分析,比较了几种算法的优缺点并给出了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群组网 测量转换滤波 扩展卡尔曼滤波
下载PDF
缓冲区分析及其在雷达群部署中的应用
5
作者 徐享忠 王精业 《电子对抗》 2001年第6期20-24,共5页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实体进行缓冲区分析的不同性质,缓冲区分析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可分别同无干扰/干扰条件下的雷达的探测区域相对应)。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成缓冲区的不同方法,给出了动态缓冲区分析的几种分析模型;并通过具...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实体进行缓冲区分析的不同性质,缓冲区分析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可分别同无干扰/干扰条件下的雷达的探测区域相对应)。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成缓冲区的不同方法,给出了动态缓冲区分析的几种分析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缓冲区分析在其个虚拟军事演练复杂大系统中进行雷达群部署性能分析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分析 缓冲区分析 雷达群部署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一种雷达群组网系统战时备件需求预测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申宏伟 黄树军 +1 位作者 万新敏 王勇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1-33,共3页
针对战时备件需求预测的复杂性,充分考虑影响战斗损伤和非战斗损伤的基本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给出预测模型,进行评估.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为雷达群组网系统战时备件需求预测提供合理、实用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雷达群组网系统 备件需求 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下载PDF
雷达群组网预警作战能力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晓峰 阮怀北 +1 位作者 寇新洲 周第伟 《舰船电子对抗》 2010年第5期71-74,87,共5页
在讨论雷达组网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雷达群组网作战的特点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物元分析理论对雷达群组网作战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算例找出薄弱环节,为分析雷达群组网作战能力提供了新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 雷达群组网 物元分析 作战能力
下载PDF
一种雷达群组网系统备件中心选址方法
8
作者 申宏伟 万新敏 +1 位作者 黄树军 王勇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86-88,共3页
基于Matlab设计优化算法,给出了选择雷达群组网系统备件中心地址方法.以装备备件运输费用为目标函数,以雷达群组网系统战备完好性为约束条件建立模型并求解,得到理论最优点;考虑军事需求和地理条件,基于理论最优点选择若干个适合的地点... 基于Matlab设计优化算法,给出了选择雷达群组网系统备件中心地址方法.以装备备件运输费用为目标函数,以雷达群组网系统战备完好性为约束条件建立模型并求解,得到理论最优点;考虑军事需求和地理条件,基于理论最优点选择若干个适合的地点,进一步考虑公路路况复杂性,选出最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群组网系统 备件中心 运输费用
下载PDF
分布式C3I防空系统与区域性雷达群组网 被引量:2
9
作者 湘彭 《现代电子》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军事需求和新技术、新器件发展的支撑,导致了分布式C3I防空系统的问世。本文从对分布式C3I防空系统概念的阐述出发,结合我国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战争画面,对实现我国分布式防空系统作了初步构想,特别是对该系统中的“I”部分... 军事需求和新技术、新器件发展的支撑,导致了分布式C3I防空系统的问世。本文从对分布式C3I防空系统概念的阐述出发,结合我国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战争画面,对实现我国分布式防空系统作了初步构想,特别是对该系统中的“I”部分的实施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提出了较切实可行的基本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I系统 防空系统 雷达群 组网
下载PDF
区域性雷达群组网:全面提高防空系统电子能力的有效手段
10
作者 湘彭 《现代电子》 1992年第3期1-8,共8页
关键词 雷达群组网 防空系统 电子对抗
下载PDF
基于MADDPG的多阵面相控阵雷达引导搜索资源优化算法
11
作者 王腾 黄俊松 +2 位作者 王乐庭 张才坤 李枭扬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48,共11页
针对传统单阵面雷达搜索资源优化算法在复杂多阵面场景下的参数求解困难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MADDPG)的多阵面雷达搜索资源优化算法。考虑多阵面相控阵雷达场景约束,结合机载雷达实际搜索任务需求,建立基于最... 针对传统单阵面雷达搜索资源优化算法在复杂多阵面场景下的参数求解困难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MADDPG)的多阵面雷达搜索资源优化算法。考虑多阵面相控阵雷达场景约束,结合机载雷达实际搜索任务需求,建立基于最大目标平均积累期望发现概率的多阵面雷达搜索资源优化模型。分别设计多智能体局部及全局观测空间和带折扣因子的复合奖励函数,基于执行者-评论者(Actor-Critic)算法结构,通过各智能体策略网络在线更新各雷达阵面搜索资源分配系数实现上述模型参数的优化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根据空域-目标覆盖情况及各目标威胁权系数迅速作出精确的自主决策,在多阵面相控阵雷达搜索资源优化场景下的表现显著优于传统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阵面相控阵雷达 雷达搜索资源优化 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目标雷达引导搜索
下载PDF
双线偏振雷达探测小椭球粒子群的雷达气象方程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培昌 胡方超 王振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5-510,共6页
推导出了双线偏振雷达探测小椭球粒子群时,粒子旋转轴一致铅直取向和在空间均匀随机取向的两种情况下,雷达分别发射水平偏振波和垂直偏振波时的雷达气象方程,并重新定义相应的雷达反射率因子。
关键词 双线偏振雷达 旋转椭球粒子雷达气象方程 雷达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一种雷达集群单次快拍协同成像方法
13
作者 杨诚修 王谦喆 +1 位作者 雷文太 李淑婧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1,17,共5页
针对雷达集群协同探测问题,提出一种单次快拍协同成像方法。由雷达集群的中控节点根据探测场景选定发射节点,发射节点发射宽带电磁波并向其他节点发送同步时间戳;其他各节点收到同步时间戳后,接收被测区域的散射回波并进行回波处理;集... 针对雷达集群协同探测问题,提出一种单次快拍协同成像方法。由雷达集群的中控节点根据探测场景选定发射节点,发射节点发射宽带电磁波并向其他节点发送同步时间戳;其他各节点收到同步时间戳后,接收被测区域的散射回波并进行回波处理;集群中除中控节点之外的各接收节点向中控节点传输数据;最后由中控节点进行成像处理。对雷达集群网络进行仿真验证,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协同成像 单次快拍 协同探测
下载PDF
指挥自动化条件下雷达对抗群指挥所构建问题探讨
14
作者 刘庆国 王永华 《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 2001年第3期25-30,共6页
作战指挥自动化是指在作战指挥系统中,广泛使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工具体系,实现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自动化与指挥员决策方法科学化相结合,对部队实施指挥、领导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 作战指挥自动化是指在作战指挥系统中,广泛使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工具体系,实现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自动化与指挥员决策方法科学化相结合,对部队实施指挥、领导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作战指挥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与传统指挥方式相比,它具有智能性、人机工程性、功能飞跃性等新的特点,对作战指挥系统中各级指挥机构的构建产生深刻的影响,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使各级指挥所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实现系统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雷达对抗群指挥所是指挥自动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的每个环节,无疑要受指挥自动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挥自动化 雷达对抗指挥所 自动化条件 构建问题
下载PDF
战区防空雷达组网系统体系结构及通信链路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侠 袁志伟 王中杰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9,共6页
针对优化现役战区防空雷达系统的部署结构,提高其战时稳定性、提升其整体作战效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雷达组网系统”实用研发对策,并对其具体的系统体系结构、雷达群站系统构成、信息链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战区防空 雷达组网 体系结构 雷达群站系统 信息链路
下载PDF
雷达组网系统中评估探测精度的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芬 丁建江 高俊楠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2-25,共4页
针对雷达组网系统探测精度的考核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估雷达组网系统探测精度的方法。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最小二乘估计法及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推导了衡量雷达组网系统探测精度的3种分析评估方法。通过性能对比,选择性能最优的最大似然... 针对雷达组网系统探测精度的考核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估雷达组网系统探测精度的方法。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最小二乘估计法及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推导了衡量雷达组网系统探测精度的3种分析评估方法。通过性能对比,选择性能最优的最大似然估计评估法运用到某雷达群组网探测系统实际检飞考核试验中,获得了较好的评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群组网 探测精度 最大似然估计
下载PDF
有/无人协同探测编队指挥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帅 李晶晶 +1 位作者 陈立 丁杨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07,116,共6页
针对有人机动雷达/无人机集群(manned mobile radar/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luster,MMR/UAVC)编队指挥控制系统结构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未来无人机蜂群探测任务为背景,提出MMR/UAVC协同探测作战模式,结合编队组织结构和作战流程,... 针对有人机动雷达/无人机集群(manned mobile radar/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luster,MMR/UAVC)编队指挥控制系统结构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未来无人机蜂群探测任务为背景,提出MMR/UAVC协同探测作战模式,结合编队组织结构和作战流程,对指挥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括决策规划层、协同控制层和效能评估层的递阶式指挥控制系统结构,概括了各层次主要功能与逻辑关系。对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模块和支撑技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人机动雷达/无人机集编队 协同探测 指挥控制系统
下载PDF
The San Juan Islands Thrust System: New Perspectives from LIDAR and Sonar Imagery
18
作者 Don J. Easterbrook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1期1-26,共26页
New 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and sonar imagery have revealed remarkable geomorphic details never seen before and not visible by any other means. Numerous faults and other geologic structures are plainly v... New 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and sonar imagery have revealed remarkable geomorphic details never seen before and not visible by any other means. Numerous faults and other geologic structures are plainly visible on LIDAR and sonar images. Many previously unknown faults criss-cross the islands and large fault scarps are visible on sonar imagery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larger islands. Sonar images of sea floor morphology show many submerged faults as long linear scarps with relief up to 300m (1,000 fl), some of which visibly truncate geologic structures. The San Juan Lopez fault, the largest fault in the islands, extends for at least 65 km (40 mi) from Stuart Island to Rosario strait with a scarp up to 330m (1,000 it) high. Since 1975, the basic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San Juan Islands has been considered to consist of five stacked thrust faults, the Rosario, Orcas, Haro, Lopez, and Buck Bay faults, constituting the San Juan Thrust (Nappe) System that has shuffled together far distant terranes. However, the new LIDAR and sonar imagery shows that most of the mapped extent of these postulated faults are actually segments of high angle, dipslip faults and are not thrust faults at all. Thus, the San Juan Thrust (Nappe) System does not exist. The age of these faults is not accurately known and more than one period of high angle faulting may have occurred. Faults shown on L1DAR images of the surface of the islands appear as visible gashes, etched out by erosion of fault zones with few fault scarps. However, the sea floor faults have bold relief and high scarps. A late Pleistocene moraine lies undisturbed across the San Juan Lopez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 Juan Thrust System San Juan Islands LIDAR SONAR faults.
下载PDF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 within and across functional groups at alpine grasslands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China 被引量:1
19
作者 ZHOU Nan WU Jian-shuang +2 位作者 SHEN Zhen-xi ZHANG Xian-zhou YANG Peng-w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65-275,共11页
The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 (SAR)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community ecology and is helpful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systematically addressed this topic for differ... The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 (SAR)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community ecology and is helpful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systematically addressed this topic for different alpine grassland typ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We explored whether the plant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affects the manner in which species richness inereases with increasing area at scales ≤ 1.0 m^2. We also compared species richness (S) within and across forbs, legumes, sedges and grasses, with sampling subplot area (A) increasing from 0.0625 m^2 to 1.0 m^2 between alpine meadow and steppe communities. We applied a logarithmic function (S = b0 + b1 ln A) to determine the slope and intercept of SAR curves within and across functional grou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garithmic relationship holds true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sampling area at these small scales. Both the intercept and slope of the logarithmic forbs-area curv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the three other functional groups (P 〈 0.05). Forb accounts for about 91.9 %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intercept and 75.0%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slope of the SAR curve when all functional groups' data were pooled together.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t SAR patterns should be linked with species dispersal 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filtering, and life form composition within alpine grassland communities. Further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should specify the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to variations in climate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tang Nature Reserve Complementary response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Plant life forms Species coexistence
下载PDF
A scheduling method based on a hybrid genetic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for multifunction phased array radar 被引量:14
20
作者 Hao-wei ZHANG Jun-wei XIE +2 位作者 Wen-long LU Chuan SHENG Bin-feng ZONG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11期1806-1816,共11页
A hybrid optimization approach combining a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a genetic algorithm, and a heuristic interleav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scheduling tasks in the multifunction phased array radar. By optimizing ... A hybrid optimization approach combining a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a genetic algorithm, and a heuristic interleav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scheduling tasks in the multifunction phased array radar. By optimizing parameters using chaos theory, designing the dynamic inertia weight for the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as well as introducing crossover operation and mutation operation of the genetic algorithm, both the efficiency and exploration ability of the hybrid algorithm are improved. Under the frame of the intelligence algorithm, the heuristic interleaving scheduling algorithm is presented to further use the time resource of the task waiting duration. A large-scale simul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more robust and efficient than existing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d array radar SCHEDULING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Genetic algorithm Pulse interleav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