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风沙区玉米关键需水期叶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王光杰 黄彬香 +6 位作者 宋尧 闵矿楠 李顺澳 高日平 赵熙玲 王靖 任永峰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6期89-97,共9页
【目的】分析玉米关键需水期叶气温差的变化特征,明确半干旱风沙区影响玉米叶气温差的主要气候因子。【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玉米关键需水期(7—9月)为研究时段,于田间开展分布式多点叶温连续测量试验,并分析... 【目的】分析玉米关键需水期叶气温差的变化特征,明确半干旱风沙区影响玉米叶气温差的主要气候因子。【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玉米关键需水期(7—9月)为研究时段,于田间开展分布式多点叶温连续测量试验,并分析玉米关键需水期内叶温及叶气温差指标的变化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风速、空气湿度、降雨、土壤水分等气候因子对叶气温差的影响程度,并揭示关键气候影响因子。【结果】玉米关键需水期的叶温变化随玉米的生长和干旱时长的累积逐渐变得剧烈,日叶温差变大,叶气温差呈现整体上升趋势;风速的整体变化趋势逐渐减小;空气湿度与降雨的变化过程保持一致;土壤水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下降。风速变化对玉米叶气温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晴天,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玉米叶温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空气湿度与叶气温差和叶温均有较强相关性且不受天气状况影响。降雨会使叶气温差的变化波动变小且不规律,但会使叶气温差值变大。当玉米所在地块0~80 cm土层土壤水分贮藏量逐渐减少时,叶气温差逐渐变大。各气候因子对玉米关键需水期叶气温差的影响排序为风速>空气湿度>降雨>土壤水分。【结论】叶气温差在玉米关键需水期呈现波动式上升变化趋势,且受气候因子显著影响,风速与空气湿度是导致玉米叶气温差变化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风沙区 玉米 关键需水期 叶气温差
下载PDF
西藏春小麦需水关键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军 翁海卿 张勇 《西藏科技》 2003年第10期49-52,共4页
利用1961~2000年西藏不同气候农区旬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春小麦生育期的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结果发现,春小麦拔节~孕穗期降水变率较大,温暖半干旱农区、温暖半湿润农区易出现旱。抽穗~乳熟期半湿润农区多数年份的降水能够满足春小麦需... 利用1961~2000年西藏不同气候农区旬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春小麦生育期的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结果发现,春小麦拔节~孕穗期降水变率较大,温暖半干旱农区、温暖半湿润农区易出现旱。抽穗~乳熟期半湿润农区多数年份的降水能够满足春小麦需水,且还有盈余。过去40年春小麦全生育期的降水量,在温暖半干旱农区1980年以前呈显著的减少趋势,1981年以后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温暖半湿润农区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春小麦 降水 气候变化 需水期
下载PDF
需水非关键期节水栽培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郭雪峰 李绍华 刘国杰 《西北园艺(果树)》 2003年第2期7-9,共3页
在果实发育早期进行节水栽培,可以改变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调节光合产物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控制树体过旺生长,实现矮化密植,达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保证一定的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这种需水非关键期节水栽培方式不但满足了果树需水... 在果实发育早期进行节水栽培,可以改变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调节光合产物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控制树体过旺生长,实现矮化密植,达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保证一定的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这种需水非关键期节水栽培方式不但满足了果树需水要求,而且可大量节约用水,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 需水非关键期节水栽培对营养生长的影响1.1 茎干的加粗生长 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果实品质 需水非关键 节水栽培 果树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小麦出苗至抽穗期土壤湿度预报及喷灌量计算
4
作者 辛玉善 杨锡勤 宋秀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50-53,共4页
以黑龙江省850农场的资料进行分析,5至6月份小麦出苗、拔节至抽穗阶段,经常出现干旱,是需水关键期,对产量影响极大。所以利用麦田土壤湿度资料,建立经验公式,对土壤墒情进行预测预报,从而获得最佳喷灌时间及喷灌量,为节约用水... 以黑龙江省850农场的资料进行分析,5至6月份小麦出苗、拔节至抽穗阶段,经常出现干旱,是需水关键期,对产量影响极大。所以利用麦田土壤湿度资料,建立经验公式,对土壤墒情进行预测预报,从而获得最佳喷灌时间及喷灌量,为节约用水、计划用水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需水期 土壤湿度 喷灌量 出苗 抽穗
下载PDF
果树周期管理中的10个数字
5
作者 尹北农 《农村科学实验》 1998年第12期19-19,共1页
每年一次冬眠期果树在生理生长过程中,冬眠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来年树体生长的好坏。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冬季气温低于7.2度的条件下,需要经过1400一1600小时低温时间。苹果树才能顺利通过休眠期。如果达不到,春季开花坐果,其果品质量和... 每年一次冬眠期果树在生理生长过程中,冬眠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来年树体生长的好坏。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冬季气温低于7.2度的条件下,需要经过1400一1600小时低温时间。苹果树才能顺利通过休眠期。如果达不到,春季开花坐果,其果品质量和产量肯定会降低。因此生产管理中,在营养发达的旺树园片,下半年必须控制氮肥和水分,要使叶片适期脱落,适时进入冬眠期每年两次营养转换期苹果树一年生长有两个营养转换期。第一个营养转化期就是利用树体贮藏养分为主的阶民向以利用当年同化养分为主阶段的过渡时期。大体时间是新梢开始生长后6周。相当于中、长枝梢上第10—12片叶子生长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管理 营养 旺树 需水期
下载PDF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群落耗水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苏佩凤 郭克贞 赵淑银 《内蒙古水利》 2006年第2期21-23,共3页
通过对典型草原牧草群落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的调控,使牧草生育阶段受到水分胁迫,试验表明,在天然状态下天然牧草从返青期到生殖生长期日耗水强度呈上升趋势,天然状态下和适宜土壤水分条件下耗水曲线呈单峰型,在生殖生长期耗水强度最大... 通过对典型草原牧草群落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的调控,使牧草生育阶段受到水分胁迫,试验表明,在天然状态下天然牧草从返青期到生殖生长期日耗水强度呈上升趋势,天然状态下和适宜土壤水分条件下耗水曲线呈单峰型,在生殖生长期耗水强度最大,为需水敏感期,此阶段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防雨棚 耗水强度 耗水规律 关键需水期
下载PDF
干旱及复水对冬小麦叶片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崔兆韵 徐祎 +2 位作者 邹俊丽 尹逊栋 江梦圆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42,共7页
为了探究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叶片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选用‘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开始时以正常补水量的80%、50%、25%和0%4个水平条件进行一次性灌水,之后不再补水,进入开花期后统一复水,并以正常灌溉管理的... 为了探究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叶片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选用‘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开始时以正常补水量的80%、50%、25%和0%4个水平条件进行一次性灌水,之后不再补水,进入开花期后统一复水,并以正常灌溉管理的冬小麦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时段各处理冬小麦叶片抗氧化酶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叶片的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冬小麦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冬小麦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_(2)浓度(Ci)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呈下降的趋势,气孔限制值(Ls)呈升高的趋势,并且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变化幅度越大,在达到特旱条件时,SOD值、CAT值较其他处理略有降低,Ci值略有升高,Ls值略有降低。复水后的冬小麦产生补偿效应,干旱胁迫较轻的处理各项指标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干旱胁迫较重的处理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需水期 冬小麦叶片 水分胁迫 干旱胁迫程度 复水 水分利用效率 补偿效应 气孔限制 生理指标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史宝成 刘钰 蔡甲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9-1095,共7页
为给冬小麦高效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6个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加灌水可减缓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土壤储水量的下降,但过量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水分出现冗余。不同灌水处理... 为给冬小麦高效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6个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加灌水可减缓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土壤储水量的下降,但过量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水分出现冗余。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可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促进小麦植株平稳生长,提高籽粒产量,过度灌水反而会对小麦生长和产量产生负效应。小麦在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两个阶段需水较多,对水分较为敏感。冬小麦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水分下限指标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其它生育阶段为田间持水量的6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水分 生长因子 需水敏感
下载PDF
西南山地玉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余青 张和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5期17048-17049,17053,共3页
[目的]探求适合西南山地地区的的玉米节水灌溉制度。[方法]在玉米各个生育期设计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值,通过测坑试验测量玉米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灌溉定额及水分生产率。[结果]玉米的需水敏感期为抽雄期,在抽雄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分... [目的]探求适合西南山地地区的的玉米节水灌溉制度。[方法]在玉米各个生育期设计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值,通过测坑试验测量玉米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灌溉定额及水分生产率。[结果]玉米的需水敏感期为抽雄期,在抽雄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分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的产量和灌水量呈明显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当耗水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产量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最大之后,产量反而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结论]该研究可为农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灌溉水量 需水敏感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对月柿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新建 粟世华 +2 位作者 赵海雄 唐建军 梁梅英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7-62,共6页
以滴灌方式进行供水,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含率对月柿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探寻月柿关键需水期适宜的土壤含水率。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在月柿各关键需水期设置连续性的土壤含水率梯度,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下土壤养分状况、叶片营... 以滴灌方式进行供水,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含率对月柿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探寻月柿关键需水期适宜的土壤含水率。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在月柿各关键需水期设置连续性的土壤含水率梯度,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下土壤养分状况、叶片营养特性、光合作用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土壤含水率范围内,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叶片和土壤氮、钾元素量先升高后降低;新梢长度、光合速率、果实半径、产量以及固溶物量、VC量、总糖量也都在达到峰值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叶片、果实含水率以及蒸腾速率则持续增高。根据试验结果初步确定,月柿发芽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的适宜土壤含水率分别为65%θF^66%θF、66%θF^67%θF、70%θF^72%θ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柿 滴灌 土壤水分状况 关键需水期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杭:板栗量增价平 梨果量减价高
11
作者 韦美芬 《中国果业信息》 2006年第11期52-53,共2页
本刊讯 今年福建省上杭县板栗喜获丰收,预计全县栗果总产量将达600t左右,与去年相比增产了20%左右。虽然今年上半年上杭一带雨水较多,但是雨期正逢栗果膨大需水期,栗农加强了果园管理,因此,上杭地产板栗不但产量增加,而且质量... 本刊讯 今年福建省上杭县板栗喜获丰收,预计全县栗果总产量将达600t左右,与去年相比增产了20%左右。虽然今年上半年上杭一带雨水较多,但是雨期正逢栗果膨大需水期,栗农加强了果园管理,因此,上杭地产板栗不但产量增加,而且质量也比去年有所提高。果粒大且均匀,小个果粒少,外观有光泽,种仁饱满,但食味比上年稍淡,销售价格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上市数量比去年多,上市以来销售形势极好,颇受消费者欢迎,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大得多,销售形势十分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销售价格 梨果 果园管理 总产量 上杭县 福建省 需水期
下载PDF
渭源县雨水集流工程发展研究
12
作者 余爱民 《甘肃农业》 2004年第4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渭源县 雨水集流工程 水资源开发 作物需水期
下载PDF
美国蓝浆果
13
《致富之友》 2005年第8期42-42,共1页
蓝浆果,又称蓝莓或越桔。为杜鹃花科越桔属(Vaccinium)植物,呈灌木。全世界约400种,目前开发利用较多的有以下三个类群:高丛蓝浆果、矮丛蓝浆果和兔限蓝浆果,兔眼蓝浆果原产北美洲亚热带地区.树高2—6米,树势旺盛,长寿,丰产... 蓝浆果,又称蓝莓或越桔。为杜鹃花科越桔属(Vaccinium)植物,呈灌木。全世界约400种,目前开发利用较多的有以下三个类群:高丛蓝浆果、矮丛蓝浆果和兔限蓝浆果,兔眼蓝浆果原产北美洲亚热带地区.树高2—6米,树势旺盛,长寿,丰产.对±壤要求不严,比较抗旱.耐热,休眠期与需水期均较短.适合我国南方与地区。高丛蓝浆果种类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蓝浆果 亚热带地区 兔眼蓝浆果 杜鹃花科 开发利用 越桔属 北美洲 需水期 休眠 蓝莓 灌木 类群 树高 树势 丰产 抗旱 南方
下载PDF
Study on Feeding Effec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Protein and Energy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Pregnant Mother and Neo-Natal Calves
14
作者 Nathu Ram Sarker Muhammad Khaiml Bashar Sheik Mohammad Jahangir Hossain Mohammed Khorshed Alam and Khan Shahidul Huqu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5年第2期81-89,共9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feeding effect on productive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s of pre-natal and post-natal Red Chittagong Cattle (RCC) cows under on-station condition. A total of 16 pregnant R...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feeding effect on productive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s of pre-natal and post-natal Red Chittagong Cattle (RCC) cows under on-station condition. A total of 16 pregnant RCC cows having pregnancy 6-7 months and between 1-3 parities was selected for the study and was allocated randomly into four dietary treatment groups. There are four type diets, i.e., To (standard diet according to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1995), T1 (5% below standard diet), T2 (5% above standard diet), T3 (10% above standard diet) and a control treatment T4 (maintained as farm practice). The energy and protein requirements of experimental cows were determined as per standard developed by NRC.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rude protein (CP) and metabolizable energy (ME, MJ/day) requirements among cows of different dietary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lthough CP requirements between T1 and T3 differed significantly. Total dry mater (DM) and ME intak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 〈 0.001) among cows of different dietary groups, but DM intak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cows in farm practice group Z4 compared to the cows of other dietary groups. The total CP intake ha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P 〉 0.05) among cows of all dietary groups, but CP intake from roughage varied significantly (P 〈 0.001). Final live weight and total live weight gain ha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for cows of all groups,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 〈 0.05) variation for daily weight gain. Daily weight gain of cows for first four dietary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than cows of farm practice groups T4. Weight of calf from birth to 90 days and daily weight gain calves under different dietary group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P 〉 0.05) variation of calf birth weights for all dietary groups, although lower birth weight was found in farm practice groups T4. Gestation length and postpartum heat period of cows of different dietary treatment group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P 〉 0.05) variation for those traits among cows of different dietary treatment groups, although there seems to be shorter postpartum heat for cows in dietary group T2 and longer period in farm practice group T4. Total and daily milk yield up to 30 days and 90 days of cows had no significant (P 〉 0.05) effect for different dietary treatment groups, although there seems to be slightly better milk production performance for dietary T2 and To, respectively for 30 days and 90 days total and daily milk yiel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P 〉 0.05) changes of total and daily weight gain of cows for all dietary groups, however cows of standard dietary group To performed sligh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ows of other dietary groups. Milk composition of cows of different dietary treatment group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P 〉 0.05) variation on milk composition for cows of different dietary groups. Post-natal body condition score (BCS) for the 1st, 3rd and 4th month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 〈 0.05) among different dietary groups, while not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2nd month. Therefore,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pre-natal feeding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body weight gain, birth weight of calves and milk production of dairy cows. H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better nutrition may be provided during pre-natal period to harvest good quality of calves and higher milk yield from post-natal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natal POST-NATAL postpartum heat period gestation length milk yiel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