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 8.0地震前InSAR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单新建 宋小刚 +3 位作者 韩宇飞 屈春燕 张桂芳 张国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39-2745,共7页
利用D-InSAR技术,选用汶川地震前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汶川地震前4个条带的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茂县、北川县、平武和青川县.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形变场沿断层呈"凸"状对称形变分布特征,沿发震断层附近出现隆... 利用D-InSAR技术,选用汶川地震前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汶川地震前4个条带的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茂县、北川县、平武和青川县.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形变场沿断层呈"凸"状对称形变分布特征,沿发震断层附近出现隆起形变,而远离发震断层两盘均出现下沉,且随着远离断层距离的增加,沉降幅度逐步增加.在断层两侧附近的平武、北川、安县、江油一带出现了大面积形变隆起,幅度为5~10 cm,且断层西侧抬升范围大于东侧.在映秀镇和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沿断层两侧呈现出小范围斑块状隆起,范围在10~15 cm.该隆起区域与汶川震中位置和破裂最强烈段落基本一致.在远离断层的两盘区域出现沉降,绵阳至成都一带沉降范围在0~-10 cm之间,松潘至文县一带沉降范围在-5~-10 cm之间.研究表明对于处于闭锁阶段的逆冲断层,震前的垂直变形可能是其主要变形特征.虽然获得的震前形变变化可能存在5 cm的DEM和对流层大气延迟造成的误差,但这种震前垂直形变场变化趋势仍然存在,可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震前垂直形变场 变形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