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控储层建模方法及其在普光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姜贻伟 刘红磊 +2 位作者 杨福涛 张纪喜 张雪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7,106,共4页
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尽可能精确的储层参数模型来展示三维空间的地质情况,并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地质基础。震控储层建模技术是以地质统计学和变差函数分析等常规数学建模方法为基础,通过将合理的地震参数数据作为约束,... 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尽可能精确的储层参数模型来展示三维空间的地质情况,并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地质基础。震控储层建模技术是以地质统计学和变差函数分析等常规数学建模方法为基础,通过将合理的地震参数数据作为约束,实现井间测井数据更合理内插的一种储层建模方法。该技术可以将含有丰富地质、岩性、物性信息的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测井数据的垂向分辨率,又综合了地震数据体反映的储层横向变化特征,特别适用于井网密度不高、储层非均质性强的油气田。为此,基于该方法在普光气田的实际应用效果,结合地震反演数据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成果,把地震数据作为宏观约束条件,有效地解决了井网密度不高时储层属性模型的精度问题,并指出了储层建模中整合地震数据方法的若干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震控地质建模 结合 反演 多级建模 储集层
下载PDF
基于“二次震控”的三维油藏建模新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谭学群 廉培庆 +4 位作者 张俊法 王鸣川 李艳华 杜秀娟 王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18-1527,共10页
为提高孔隙度—渗透率建模的精度,常规方法通常采用地震约束或沉积相约束,即"震控"或"相控"。但无论"震控"还是"相控",约束的都是孔隙度模型,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渗透率模型的精度。为解决碳... 为提高孔隙度—渗透率建模的精度,常规方法通常采用地震约束或沉积相约束,即"震控"或"相控"。但无论"震控"还是"相控",约束的都是孔隙度模型,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渗透率模型的精度。为解决碳酸盐岩油藏渗透率预测难的问题,首先划分了岩石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二次震控"的建模新方法:即通过地震反演波阻抗数据体约束,分别建立岩石类型模型和孔隙度模型,再根据每种岩石类型下的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最终建立渗透率模型。"二次震控"的核心是建立波阻抗数据和岩样孔喉半径的关系,进而准确建立岩石类型模型。其突破了地震波阻抗这一连续型变量难以约束岩石类型这一离散型变量的瓶颈,转而约束与岩石类型有关的孔喉半径这一连续型变量,再用截断高斯转换成岩石类型。不仅提高了空间上任意一点岩石类型的预测精度,继而提高了渗透率的预测精度,也省略了通过测井曲线预测井点处岩石类型的复杂环节。应用两口新井进行验证,其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二次震控 波阻抗 油藏建模 渗透率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1990年以来的M_W≥6.5强震事件及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中海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0-24,共15页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一轮相对缓慢的地震能释放期,但1990年以来的强震发生率和地震释放能显示出逐步增高趋势,并可能预示下一轮地震能快速释放期的临近。活动构造体系控震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中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新一轮M_W≥6.5强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尤其是其中的巴颜喀拉挤出构造单元的强震活动最为显著,指示其目前正处于构造活跃状态,而且这一状态可能仍将持续。综合研究认为,在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分析中,充分认识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判断区域未来强震时空迁移过程及最可能出现的构造部位。考虑到当前强震活动过程中,青藏高原“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仍会持续,需要重点关注挤出块体边界上3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阿尔金—祁连—海原断裂系、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性,其次是断块内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 事件 巴颜喀拉断块 构造体系效应
下载PDF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s6.6级强震的地震烈度控震构造和发震机理 被引量:19
4
作者 吴中海 叶培盛 吴珍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3-725,共13页
实地调查发现,2008年10月6日的西藏当雄Ms6.6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裂谷中羊易盆地的北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Ⅸ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其宏观震中位置、极震区范围、主要余震分布等都明显受到羊易... 实地调查发现,2008年10月6日的西藏当雄Ms6.6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裂谷中羊易盆地的北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Ⅸ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其宏观震中位置、极震区范围、主要余震分布等都明显受到羊易地堑西侧主边界断裂的控制。地表观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强震活动的直接原因是藏南近东西向伸展变形作用诱发羊易地堑主边界断裂发生正断层活动,而近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强震活动相对频繁的特点很可能与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所引发的区域应力场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东-谷露裂谷 烈度 构造 汶川大地
下载PDF
青岛胶州湾3.2级地震构造背景与控震断裂 被引量:6
5
作者 栾光忠 刘红军 刘冬雁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63-769,共7页
本文应用构造分析的方法 ,对青岛胶州湾 3.2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构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胶州湾 3.2级地震主要受 NEE向郝官庄断裂和 NNW向大沽河断裂控制 ,并根据现代活动断裂的标志 ,对上述
关键词 胶州湾 构造地质 断裂 城市环境地质 青岛市
下载PDF
华北地区拆离滑脱带控震作用初探 被引量:7
6
作者 牛树银 侯泉林 +2 位作者 王宝德 孙爱群 李红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华北东部盆岭区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而著称。以往地震地质研究多注重断裂交汇、拐点、分枝等部位的控震作用。但是 ,华北盆岭区多次大震的烈度并不呈线型展布 ,震源也并非沿陡倾断裂走向分布 ,而是在一定深度上 (近水平 )弥散展... 华北东部盆岭区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而著称。以往地震地质研究多注重断裂交汇、拐点、分枝等部位的控震作用。但是 ,华北盆岭区多次大震的烈度并不呈线型展布 ,震源也并非沿陡倾断裂走向分布 ,而是在一定深度上 (近水平 )弥散展布 ,故人们开始注意深部滑脱带控震的探讨。笔者依据近十余年华北地幔亚热柱的研究认为 ,华北断陷区之下为一强烈上隆的地幔亚热柱。地幔物质的上隆及上侵作用使上地壳裂解断陷 ,而中地壳在地幔、下地壳的影响下形成相间展布的低速—高导层。在地幔亚热柱热物质流向外拆离的带动下 ,中、下地壳亦由亚热柱顶部向外围拆离滑脱。当中、下地壳拆离到上地壳裂陷盆地边缘受到造山带的阻挡而减慢时 ,两者之间便产生剪切作用 ,导致应力不断积聚并阶段性释放 ,从而造成亚热柱外围地震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亚热柱 拆离滑脱带 作用 地质构造 低速—高导层 华北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及其控震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王伟锋 卿艳彬 +2 位作者 朱传华 单新建 张晓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249,333,共8页
利用区域地质、构造、遥感地貌、地球物理、野外露头等多方面的证据,标定出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在分析卧龙—怀远、虎牙断裂南段和白龙江等横断层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探讨了横断层的控震作用。研究认为,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具有独立发... 利用区域地质、构造、遥感地貌、地球物理、野外露头等多方面的证据,标定出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在分析卧龙—怀远、虎牙断裂南段和白龙江等横断层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探讨了横断层的控震作用。研究认为,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具有独立发震、使龙门山主断裂带分段活动及分段发震、与主逆冲断裂联合发震、在主震发生后控制余震传播和引发余震等多种方式的控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横断层 作用 汶川地 芦山地
下载PDF
雁行构造力学解析与控震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谢新生 阮小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1-48,共8页
用弹性稳定理论和非线性破裂准则研究雁行褶皱及其次生断裂的力学成因和规律,得出剪切带在广义边界(拉剪、纯剪或压剪)力作用下的雁行褶皱雁列角与边界应力比值,以及与雁列间隔的定量关系.作为应用实例,研究了太行山东麓雁行褶皱... 用弹性稳定理论和非线性破裂准则研究雁行褶皱及其次生断裂的力学成因和规律,得出剪切带在广义边界(拉剪、纯剪或压剪)力作用下的雁行褶皱雁列角与边界应力比值,以及与雁列间隔的定量关系.作为应用实例,研究了太行山东麓雁行褶皱构造的位移场、应力场、形变能分布、次生破裂状态以及破裂释放的能量.研究结果表明:雁行褶皱核部为最大主(压)应力、最大剪应力、形变能高值区.在该区容易产生与褶皱轴接近平行或成小角度斜交的压剪性破裂,从而证明雁行褶皱的次生断裂是控制强烈地震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行构造 应力比值 构造
下载PDF
恢复力曲线模型及其对控震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建中 赵鸿铁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7-269,276,共4页
根据抗震结构理论,利用MATLAB语言对克拉夫(Clough)模型、武田(Otani)模型进行程序化,并提出对其拐点进行处理的方法,然后利用自编程序对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及消能减震相结合的广义混合控制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以研究恢复力... 根据抗震结构理论,利用MATLAB语言对克拉夫(Clough)模型、武田(Otani)模型进行程序化,并提出对其拐点进行处理的方法,然后利用自编程序对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及消能减震相结合的广义混合控制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以研究恢复力曲线模型及其参数对控震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力曲线模型 广义混合 效果
下载PDF
顶部设置水箱的建筑结构控震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云贺 张俊发 +1 位作者 田洁 王克成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71-75,共5页
着重探讨了在顶部设置水箱的高层框架结构的控震措施,分析了在水箱和主结构间设置铅芯橡胶非线性控震支座的控震效果和控震机理。在El-centro波激励下, 设置的不同构造的铅芯橡胶非线性控震支座与常规设计的连接方案非线性... 着重探讨了在顶部设置水箱的高层框架结构的控震措施,分析了在水箱和主结构间设置铅芯橡胶非线性控震支座的控震效果和控震机理。在El-centro波激励下, 设置的不同构造的铅芯橡胶非线性控震支座与常规设计的连接方案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的对比,说明主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楼层进入塑性区的范围大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芯橡胶支座 非线性 建筑结构 高层建筑 顶部设置水箱
下载PDF
汾渭地堑系盆地发育进程的差异及其控震作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世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30-37,共8页
基于盆地断陷规模、断陷幅度、构造样式的差异 ,将汾渭地堑系诸盆地划分为初始型、成长型、成熟型及连接型四类 ;认为盆地从初始型、成长型至成熟型 ,其构造闭琐度有减弱的趋势 ;剖析了各级强震震源区的构造特征 ,依据震源体理论 ,认为... 基于盆地断陷规模、断陷幅度、构造样式的差异 ,将汾渭地堑系诸盆地划分为初始型、成长型、成熟型及连接型四类 ;认为盆地从初始型、成长型至成熟型 ,其构造闭琐度有减弱的趋势 ;剖析了各级强震震源区的构造特征 ,依据震源体理论 ,认为盆地类型与震级上限有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类型 构造样式 源区 汾渭地堑系 作用
下载PDF
日本隔震技术的新发展与控震技术的实际应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候宝隆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74-74,78,共2页
关键词 技术 技术 橡胶隔 高强橡胶
下载PDF
安宁河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地震的控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欧 高国宝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1-276,共6页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安宁河断裂带测区,沿横过和平行断裂带的6条测线,测量了岩体三维宏观残余应力,绘成了宏观残余应力场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分量水平分布等值线图、水平和铅直最大剪应力水平分布等值线图及水平主...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安宁河断裂带测区,沿横过和平行断裂带的6条测线,测量了岩体三维宏观残余应力,绘成了宏观残余应力场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分量水平分布等值线图、水平和铅直最大剪应力水平分布等值线图及水平主应力线图,研究了此种场对大地震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带 应力场 三维残余应力场 作用
下载PDF
半主动调谐减震体系模糊控制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建中 赵鸿铁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4-307,共4页
根据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模糊控制器,用以改变TMD子结构的阻尼和刚度,实现半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SATMD)模糊控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改善了PTMD的控震性能.
关键词 模糊制器 半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 半主动调谐减体系 振动 性能
下载PDF
功能可控型减隔震支座的研发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猛 王君杰 +1 位作者 桂鉴臣 张兴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3-901,共9页
为提升梁式桥的抗震性能,实现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力学行为的可控性,基于减隔震设计原理,研发了一种功能可控型减隔震支座。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研究了该支座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支座的滑动性能良好,摩擦行为稳定;剪力销力学行为可... 为提升梁式桥的抗震性能,实现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力学行为的可控性,基于减隔震设计原理,研发了一种功能可控型减隔震支座。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研究了该支座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支座的滑动性能良好,摩擦行为稳定;剪力销力学行为可控,断后摩擦行为正常;环形钢阻尼元件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可控型支座整体力学行为稳定可控。最后以某3跨桥梁为例分析了可控型支座的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合理选用可控型支座可以实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力学行为的可控性,使结构响应在力和位移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从而达到避免桥墩损伤破坏、防止落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减隔装置 型减隔支座 模型试验 滞回曲线
下载PDF
新疆伽师及邻区地震与控震构造分析
16
作者 吴珍汉 吴淦国 孙宝珊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4-11,共8页
1996年3月—1997年4月间,新疆伽师西部相继发生6.9级强震与由7次6—6.6级子震所构成的强震群。历史上伽师及邻区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导致伽师及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周缘地震强烈活动的原因,是印度岩石圈块体快速北... 1996年3月—1997年4月间,新疆伽师西部相继发生6.9级强震与由7次6—6.6级子震所构成的强震群。历史上伽师及邻区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导致伽师及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周缘地震强烈活动的原因,是印度岩石圈块体快速北向运动造成的SN向强烈挤压与欧亚岩石圈块体缓慢向西运动所引起的左旋走滑的联合作用及其相关的现今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活动。区域性EW向盆缘活动断裂控制盆缘大型地震活动带的空间展布,盆缘EW向主干活动断裂与其他方向次级活动断裂的交叉复合部位是强烈地震发震的有利部位。伽师强震群子震震中分布受塔里木盆地西缘近SN—NNW向隐伏深断裂及其与EW向盆缘活动断裂的复合所控制。伽师强震群发生之后,在原强震群震中处发生7级以上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由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自1996年起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在伽师附近及其南侧或东侧,近年内发生6—7级以上强烈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构造 新疆
下载PDF
朝阳台的控震能力讨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忠奇 邹向荣 黄存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1年第2期43-44,共2页
本文应用朝阳台1980—1990年观测资料,通过有关方法分析,讨论了朝阳台的测震控震能力。
关键词 能力 朝阳台
下载PDF
对结构物的抗震、隔震与仪器测量-能动控震 核电复兴促仪器与控制数码-智能-IT/NT化(Ⅶ)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经 《中国仪器仪表》 2008年第8期31-36,共6页
探讨在地震科学预报尚未可能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工业在地震抗灾减灾方面的新科技与新市场。这对于多地震国家大规模建设核电厂是特别重要的。
关键词
下载PDF
物探成果在探讨青海鄂拉山活动断裂带控热控震的分段差异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斌 李百祥 李福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11-317,共7页
通过对鄂拉山断裂带上不同地段的两次地热物探勘查成果差异的对比,在区域重力场和地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入手,探讨了鄂拉山右行走滑活动断裂带控热、控震的分段差异性。在断裂南段呈NNW向,与青藏高原NE... 通过对鄂拉山断裂带上不同地段的两次地热物探勘查成果差异的对比,在区域重力场和地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入手,探讨了鄂拉山右行走滑活动断裂带控热、控震的分段差异性。在断裂南段呈NNW向,与青藏高原NE向应力呈锐角相交,剪切分力作用下以走滑为主,断裂带中不连续右行走滑羽列的右阶拉张区控制着温泉群呈串珠状分布,而无中强震发生。在断裂北段走向转为NW向,与应力方向趋近正交,在挤压应力作用下逆冲断裂易形成发震构造,却无温泉分布和地热形成条件,探讨其形成机制,着重论述温泉镇温泉具备良好地热地质条件,同时,也阐明了乌兰地段不具地热形成的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拉山活动断裂 构造特征 物探勘查成果 地热 重力场
下载PDF
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信息获取方法及控震压裂技术介绍
20
作者 陈秋 刘一凡 +6 位作者 金雪 林睿 潘曰卓 解经宇 杨现禹 蒋国盛 乔伟 《钻探工程》 2023年第S01期50-55,共6页
干热岩型地热作为一种大储量的清洁能源,在日趋严峻的环保形势下,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能源格局,并成为学术界、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开发花岗岩型干热岩需要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其核心是向储层钻井并压裂形成一定规模的裂缝网络,... 干热岩型地热作为一种大储量的清洁能源,在日趋严峻的环保形势下,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能源格局,并成为学术界、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开发花岗岩型干热岩需要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其核心是向储层钻井并压裂形成一定规模的裂缝网络,构建注入井和生产井的循环回路来提取热能发电。从瑞士Basel EGS工程、韩国Pohang EGS工程等花岗岩型干热岩EGS压裂工程案例可以发现,诱发地震已成为制约花岗岩型干热岩开发的关键因素,其原因在于未明确大尺寸高倾角结构面的具体位置,无法预测压裂液在压裂过程中的流动方向,导致压裂液进入此类结构面造成结构面滑移从而诱发地震。本文将针对此问题通过查明干热岩所在储层的信息对开发花岗岩型干热岩控震压裂人工热储建造方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型干热岩 增强型地热系统 诱发地 水力压裂 矩张量反演 信息获取 压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