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相伯“毁家兴学”与震旦学院的崛起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书光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9-44,共6页
本文通过对百年前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毁家兴学"的历史叙事,感受其办学理念的博大精深,体悟其教学实践的高超艺术,总结其治校管理的智慧创新,追忆其办学过程的艰难曲折,旨在接续传统,并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一个至今仍然鲜活的办... 本文通过对百年前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毁家兴学"的历史叙事,感受其办学理念的博大精深,体悟其教学实践的高超艺术,总结其治校管理的智慧创新,追忆其办学过程的艰难曲折,旨在接续传统,并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一个至今仍然鲜活的办学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毁家兴学” 震旦学院 教育家 办学理念 学校管理 近代高等教育
下载PDF
马相伯与耶稣会博弈下的震旦学院(1903—1905) 被引量:3
2
作者 任轶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23,220,共10页
震旦学院由华籍耶稣会士马相伯于1903年创立,不仅是其为振兴中国所做的努力,也体现了其学贯中西的文化熏陶。伴随着办学成功,外籍耶稣会士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再到争夺者,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 震旦学院由华籍耶稣会士马相伯于1903年创立,不仅是其为振兴中国所做的努力,也体现了其学贯中西的文化熏陶。伴随着办学成功,外籍耶稣会士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再到争夺者,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学院于1905年3月解散。震旦学院的发展历程并非是中外教徒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文化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交流、冲突与妥协的协商过程。马相伯与外籍耶稣会士对"西学"的认知差异导致了双方不同的精英培养策略。外籍会士希冀以制度治校代替个人管理,进而在山头林立的天主教修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震旦学院领导权之争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与中国知识精英个人经历、天主教修会策略之间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学院 马相伯 耶稣会
原文传递
马相伯与复旦大学
3
作者 夏林根 《中国大学教学》 1998年第4期35-39,共5页
马相伯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夏林根名人与名校复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后改名良,别号华封老人。他生于1840年4月,卒于1939年11月,历经百秋,在文化上、教育上和政治上都有许... 马相伯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夏林根名人与名校复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后改名良,别号华封老人。他生于1840年4月,卒于1939年11月,历经百秋,在文化上、教育上和政治上都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尤以近代教育的拓荒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震旦学院 于右任 公学 女子体育 蔡元培 王安石 培养人才 反帝爱国 大学
下载PDF
于右任与复旦 被引量:6
4
作者 傅德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11-112,共2页
曾被复旦校友誉为“复旦的孝子”的于右任先生,为复旦大学的创建有过重要的功绩。一九○四年,于先生赴河南开封参加会试。这时,他的两位好友孟益民、姚伯麟将他所作愤时排满的诗篇集辑付成册,题名为《半哭半笑楼主诗草》。
关键词 于右任 校友 公学 马相伯 校长 大学 筹备委员会 震旦学院 学院院长 开封
下载PDF
对《马相伯和复旦》一文的几点质疑
5
作者 程兆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05-106,共2页
曹宠同志《马相伯和复旦》(下简作曹文,载于《复旦学报》1981年第2期)一文,有几处叙述明显的不合事实,值得商榷,现提出来。
关键词 马相伯 大学 私立大学 清政府 蔡元培 梁启超 震旦学院 徐家汇 办学 夏敬观
下载PDF
马相伯和复旦
6
作者 曹宠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96-99,共4页
马相伯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字以行;后改名良,别号华封老人。原籍江苏丹阳,清道光二十年(1840)阴历三月初六日生于丹徒(今镇江),1939年抗战期间,由广西迁云南昆明时,途经越南谅山,因病滞留,于11月4日率于是处,终年正一百岁。马相伯一生,... 马相伯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字以行;后改名良,别号华封老人。原籍江苏丹阳,清道光二十年(1840)阴历三月初六日生于丹徒(今镇江),1939年抗战期间,由广西迁云南昆明时,途经越南谅山,因病滞留,于11月4日率于是处,终年正一百岁。马相伯一生,历经百秋,他生在鸦片战争英帝的隆隆炮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云南昆明 教学方法 二十年 震旦学院 公学 清政府 学生自治 鸦片战争
下载PDF
《震旦大学院杂志》(1916-1929)中的知识分子与政治威权——从法国中世纪诗人维庸(Fran?ois Villon)的形象谈起
7
作者 杨振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1-185,共15页
1920年代,几乎每位维庸的中国译介者都会强调诗人的个性。1929年《震旦大学院杂志》发表的维庸与李白的对比文章,却刻意突出诗人面对掌权者时的顺从。维庸的这一形象出之有因。1920年起《震旦大学院杂志》发表的绝大部分文章,特别是用... 1920年代,几乎每位维庸的中国译介者都会强调诗人的个性。1929年《震旦大学院杂志》发表的维庸与李白的对比文章,却刻意突出诗人面对掌权者时的顺从。维庸的这一形象出之有因。1920年起《震旦大学院杂志》发表的绝大部分文章,特别是用法文发表的中法文学作品对比研究、王阳明和曾国藩书信的法文译本、学生致校长的法文书信等内容,均强调要尊崇天理或曰先王之道。这一意识形态促生了将政治人物塑造成英雄的倾向,也决定了该杂志将包括维庸、李白在内的知识分子塑造成政治人物追随者的必然性。巴黎耶稣会士档案馆关于震旦大学的档案表明,《震旦大学院杂志》对知识分子与政治威权之理想关系的塑造,可以被视为震旦校方制定的学生行为准则的隐喻。这一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远离革命与叛逆,尊崇道德与既定威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杂志》 知识分子 政治威权 弗朗索瓦·维庸
原文传递
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简论
8
作者 刘雪芹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7,188,共7页
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是天主教在中国设立的唯一一所女子大学,也是耶稣圣心修女会在亚洲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抗战期间,中国多数大学或关闭或内迁,而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却在此时于沦陷区兴办,且成就不菲,原因有二:一是孤岛时期上海独特... 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是天主教在中国设立的唯一一所女子大学,也是耶稣圣心修女会在亚洲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抗战期间,中国多数大学或关闭或内迁,而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却在此时于沦陷区兴办,且成就不菲,原因有二:一是孤岛时期上海独特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二是学校自身的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文理学院 上海耶稣圣心修女会 “孤岛”时期
原文传递
马相伯与《拉丁文通》 被引量:7
9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2-119,共8页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是晚清上海两所著名的大学——震旦学院与复旦公学的创办人。马相伯在这两所大学都强调外语学习,特别是拉丁文学习,并在1905年译刊了《拉丁文通》,拉丁文教学是震旦学院创设的催媒。晚清以来,从同文馆到复旦公学...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是晚清上海两所著名的大学——震旦学院与复旦公学的创办人。马相伯在这两所大学都强调外语学习,特别是拉丁文学习,并在1905年译刊了《拉丁文通》,拉丁文教学是震旦学院创设的催媒。晚清以来,从同文馆到复旦公学,外语学习的问题已构成一种“外文情结”,至今仍困扰着我们。马相伯在外语教学上的实践和理念是近代中国知识界探寻西方真理,追求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拉丁文通》 震旦学院 徐汇公学 外语教学
下载PDF
试析于右任办报动机的产生
10
作者 刘惠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1-95,共5页
试析于右任办报动机的产生刘惠文于右任(1879—1964)是我国一位反帝反封建的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他办报纸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办报影响及其意义却很大。历史地、全面地、科学地探... 试析于右任办报动机的产生刘惠文于右任(1879—1964)是我国一位反帝反封建的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他办报纸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办报影响及其意义却很大。历史地、全面地、科学地探究他的办报动机及其办报实践活动,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右任 反清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 帝国主义列强 民族意识 《中国近代史》 办报纸 震旦学院 《神州日报》 封建主义
下载PDF
学生记忆中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
11
作者 汪嘉莹 刘雪芹 《都会遗踪》 2018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以下简称震旦女大)由耶稣圣心修女会于1937年在上海创办,是上海第一所和唯一的女子综合性大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所女子大学。设有英文系、中文系、教育系、家政系、化学系等。历时14年,培养毕业生395名,学...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以下简称震旦女大)由耶稣圣心修女会于1937年在上海创办,是上海第一所和唯一的女子综合性大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所女子大学。设有英文系、中文系、教育系、家政系、化学系等。历时14年,培养毕业生395名,学生千余名。作者走访了11位健在的毕业生,倾听她们对母校的美好回忆,再现震旦女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现汇集于此,以飨上海近代教育史和教会教育研究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文系 女子文理学院 修道院
原文传递
“函夏考文苑”考略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荣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49-52,33,共5页
马相伯等人曾倡议在中国仿设统一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函夏考文苑,试图通过导扬法兰西文化精神,为本民族文化事业的振兴提供别一种参照.这一宏大的规划虽告流产,却在多方面开了中央研究院的先河.
关键词 中央研究院 马相伯 震旦学院 学术研究 院士 学术权威 名单 法兰西 翰林院 文化精神
下载PDF
马相伯与沈缦云二三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云荪 《社会科学》 1984年第11期70-70,共1页
马相伯是一个热心于革新政治、提倡教育的人,曾创办震旦学院,后因法籍神父干涉校务,忿而辞职,带领全体学生成立了复旦公学。沈缦云是同盟会会员、上海信成银行协理,曾支援革命经费。马相伯与沈缦云在教育和社会事业以及进行革命活动方面... 马相伯是一个热心于革新政治、提倡教育的人,曾创办震旦学院,后因法籍神父干涉校务,忿而辞职,带领全体学生成立了复旦公学。沈缦云是同盟会会员、上海信成银行协理,曾支援革命经费。马相伯与沈缦云在教育和社会事业以及进行革命活动方面,交往颇密,结成深厚的友谊。 马相伯为了复旦公学力谋发展、扩充校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公学 震旦学院 革命活动 会员 校务 友谊 教育 同盟会 支援革命
下载PDF
马相伯教育思想述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维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135-139,共5页
马相伯(1840——1939)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杰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对马相伯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 马相伯(1840——1939)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杰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对马相伯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一初步探讨。一、教育实践马相伯生逢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逝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在世百年,饱阅世变,历尽沧桑,毕生致力于救国事业。他早年从事教会事业,后又投身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但是,传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思想 借鉴意义 教育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家 震旦学院 现实意义 马相伯 现代高等教育 中华民族 教育救国
下载PDF
华东理工大学
15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56-256,F0004,共2页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重点大学 大同大学 学科创新 震旦学院 招生改革 学科协调发展 南洋公学 首批实施 交通大学 化工学院
下载PDF
张嘉森
16
作者 林庆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43-146,共4页
张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江苏省宝山县人。1887年1月18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城。张嘉森6岁入私塾读书,12岁奉母命考入上海广方言馆。1902年应宝山县试经义策论,中秀才。1903年入震旦学院习拉丁文,后转南京江南高等... 张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江苏省宝山县人。1887年1月18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城。张嘉森6岁入私塾读书,12岁奉母命考入上海广方言馆。1902年应宝山县试经义策论,中秀才。1903年入震旦学院习拉丁文,后转南京江南高等学校。不一年,以签名参加抗俄义勇军遭退学。之后,在湖南长沙明德学校、常德师范学堂等处任教。1906年3月,张经宝山县派赴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因撰稿投送《新民丛报》而结识梁启超、张东荪等人。1907年加入梁启超在东京组织的“政闻社”。1909年6月,与吴贯因等在东京设立“咨议局事务调查会”,主办《宪政新志》,宣传君主立宪。1910年夏,张完成了早稻田大学学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田大学 明德学校 震旦学院 调查会 东京 南京 江南 私塾 大学教授 中国民主同盟
下载PDF
马相伯在徐家汇
17
作者 徐寅 《中国天主教》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2-42,共1页
马相伯在徐家汇徐寅马相伯老人以九十八岁高龄于1937年抗日战争上海沦陷后,从徐家汇移居桂林,以后再迁昆明,途经越南谅山,以病不得进,1939年11月4日病逝于谅山。柳亚子曾有诗称之为“一老南天身是史”。马相伯十二岁从... 马相伯在徐家汇徐寅马相伯老人以九十八岁高龄于1937年抗日战争上海沦陷后,从徐家汇移居桂林,以后再迁昆明,途经越南谅山,以病不得进,1939年11月4日病逝于谅山。柳亚子曾有诗称之为“一老南天身是史”。马相伯十二岁从镇江来到上海,进徐汇公学读书。徐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徐家汇 震旦学院 耶稣会 公学 蔡元培 袁世凯 于右任 徐汇 洋务运动
下载PDF
封面简介
18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0-80,共1页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重点大学 大同大学 震旦学院 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 化工学院 化工系 授权点 工程学院 东吴大学
下载PDF
刍议反对外国宗教侵略斗争中的爱国主义
19
作者 关捷 高美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5期36-40,共5页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迫、掠夺和屠杀。中国人民在这个时期里,不断地为争取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英勇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①近代史上的反对宗教侵略的斗争,正是中国人民...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迫、掠夺和屠杀。中国人民在这个时期里,不断地为争取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英勇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①近代史上的反对宗教侵略的斗争,正是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精神的伟大体现,它显示了中华民族无限蓬勃的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侵略 爱国行动 清朝政府 清朝统治者 文化侵略 洋教 外国侵略者 半殖民地半封建 震旦学院
下载PDF
马相伯先生轶事
20
作者 牧田 《中国天主教》 1991年第3期51-53,共3页
一、先生的名和字“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钦善,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亦作湘伯、薌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这是一个对先生名字比较完整的记载,见于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书信署名常用若瑟或若石,是他的... 一、先生的名和字“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钦善,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亦作湘伯、薌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这是一个对先生名字比较完整的记载,见于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书信署名常用若瑟或若石,是他的洗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陈旭麓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马相伯条,误作名相伯、字良。先生最推重杜甫,尤其杜甫的《聪马行》、《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等描写马的诗,特别欣赏。他认为杜甫詠马、实是自喻。先生姓马,以良马自冀,故改名良。但又不愿独身自好,以相马之伯乐自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斯臧 中国近代史词典 陈旭麓 兵曹 留日学生 华封 震旦学院 相马 马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