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于1948年解释 P 波振幅数据时,第一次提出了低速区的概念。认为地壳、上地幔软流圈的存在影响了地震波的走时,并利用地震波记录中低速层的信息,对不同区域可能存在的地壳及上地幔中的低速层进行了研究。但受观测资料所限,早...古登堡于1948年解释 P 波振幅数据时,第一次提出了低速区的概念。认为地壳、上地幔软流圈的存在影响了地震波的走时,并利用地震波记录中低速层的信息,对不同区域可能存在的地壳及上地幔中的低速层进行了研究。但受观测资料所限,早期研究结果的精度受到一定影响。目前,随着大规模地震波观测手段的开展,积累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的地震波资料,从这些高质量的观测资料中,可以更为精确、稳定地确定和地壳上地幔低速区相关的震相,用于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古登堡于1948年解释 P 波振幅数据时,第一次提出了低速区的概念。认为地壳、上地幔软流圈的存在影响了地震波的走时,并利用地震波记录中低速层的信息,对不同区域可能存在的地壳及上地幔中的低速层进行了研究。但受观测资料所限,早期研究结果的精度受到一定影响。目前,随着大规模地震波观测手段的开展,积累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的地震波资料,从这些高质量的观测资料中,可以更为精确、稳定地确定和地壳上地幔低速区相关的震相,用于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