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演潜在震源力学参数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绍绪 李文英 +1 位作者 平建军 张跃刚 《华北地震科学》 2000年第4期1-6,共6页
提出利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潜在震源力学参数问题 ,并提出轮回搜索的反演方法 ,此方法具有搜索范围大 ,对初始值要求不高 ,结果比较可靠等优点。根据 Alekseev的形变模型 ,用轮回搜索法 ,利用 1 989年大同地震前的水准测量资料 (1 984~ ... 提出利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潜在震源力学参数问题 ,并提出轮回搜索的反演方法 ,此方法具有搜索范围大 ,对初始值要求不高 ,结果比较可靠等优点。根据 Alekseev的形变模型 ,用轮回搜索法 ,利用 1 989年大同地震前的水准测量资料 (1 984~ 1 987)和张北地震前的水准测量资料 (1 984~ 1 987及 1 984~ 1 991 )对这两个地区潜在震源的力学参数进行实际计算 ,结果力源中心与后来实际发生地震的震中相差不到 4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 力学模拟 潜在震源力学参数 水准测量
下载PDF
河北文安MS5.1地震前首都圈及邻区震源动力学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郭祥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25,共11页
本文根据近震源条件下,由北京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利用Brune模式,得到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首都圈及邻近地区989次ML≥2.0地震的震源谱,测定了它们的拐角频率和零频幅值。通过相关计算公式,得到了破裂半径、地震矩... 本文根据近震源条件下,由北京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利用Brune模式,得到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首都圈及邻近地区989次ML≥2.0地震的震源谱,测定了它们的拐角频率和零频幅值。通过相关计算公式,得到了破裂半径、地震矩、地震能量、应力降、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了这些动力学参数的标度关系以及在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MS5.1地震前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文安MS5.1地震前,视应力、应力降、地震能量与破裂半径比等出现了相对高值集中区,这些高值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带上;从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文安MS5.1地震前华北平原带上视应力、应力降、地震能量与破裂半径比等参数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升高变化过程,而拐角频率则显示出趋势性下降变化特征。这可能与文安MS5.1地震前华北平原带上应力的增强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安地震 首都圈 震源力学 时空变化
下载PDF
2007年云南泞洱M_S6.4地震前滇西南地区震源动力学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艳娥 陈学忠 付虹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9,共12页
本文根据在近震源条件下,利用Brune模式,由昆明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波形资料,测定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滇西南地区98次ML≥2.5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在2007年6月3日云南泞洱MS6.4地震前视应力和拐角频率的时空变化特... 本文根据在近震源条件下,利用Brune模式,由昆明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波形资料,测定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滇西南地区98次ML≥2.5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在2007年6月3日云南泞洱MS6.4地震前视应力和拐角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泞洱MS6.4地震前,较高视应力(2.5×105 Pa以上)主要分布在红河断裂与无量山断裂之间,较低视应力(2.5×105 Pa以下)在空间的分布则显得较为分散、随机。较低的拐角频率(1.5Hz以下)集中分布在泞洱地震震中东北部的红河断裂与无量山断裂之间,随着频率的增大,分布范围逐渐向西南扩展,直到整个区域,较高的拐角频率(3.5Hz以上)则集中分布在泞洱地震震中西南部的区域内。从视应力和拐角频率的时间变化曲线看,泞洱MS6.4地震前滇西南地区视应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升高变化过程;含ML3.6以上地震的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复杂过程,ML<3.6地震的拐角频率呈趋势下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泞洱Ms6.4地震 震源力学参数 时空变化 滇西南地区
下载PDF
震源动力学破裂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丽芬 姚运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4-615,2,共12页
首先阐述了震源动力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杂的断层几何形态及介质模型对动力学破裂过程的影响,并对常用的有限元方法、离散元方法、有限差分方法和边界积分方程方法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讨论了这些数值模拟方法各自的... 首先阐述了震源动力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杂的断层几何形态及介质模型对动力学破裂过程的影响,并对常用的有限元方法、离散元方法、有限差分方法和边界积分方程方法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讨论了这些数值模拟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建议在方法的选择上应视具体问题及计算的精度而定.最后对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关键部分,滑动摩擦准则进行了论述.常用的滑动摩擦准则有滑动弱化准则、速率弱化准则和速率-状态依赖摩擦准则.在单纯考虑某个地震的动力学破裂传播过程时,滑动弱化准则较为常用,其中滑动弱化距离的选取至关重要.但若考虑整个地震循环,速率-状态依赖摩擦准则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力学破裂过程 滑动摩擦准则 非平面断层 临界滑动弱化距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震源模型的三维沉积盆地直下型断层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巴振宁 慕少聪 +1 位作者 赵靖轩 梁建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沉积盆地与近断层地震共同作用会增加地震破坏的风险水平,尤其是盆地下方直下型断层发震情况。采用动力学震源模型刻画断层破裂发震过程,开展沉积盆地直下型断层谱元法地震动模拟研究,探讨不同断层面初始剪应力和成核区位置下三维沉积... 沉积盆地与近断层地震共同作用会增加地震破坏的风险水平,尤其是盆地下方直下型断层发震情况。采用动力学震源模型刻画断层破裂发震过程,开展沉积盆地直下型断层谱元法地震动模拟研究,探讨不同断层面初始剪应力和成核区位置下三维沉积盆地地表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面应力降对盆地地表地震动的影响显著,在断层面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初始剪应力的增大,即应力降增大,盆地地表峰值响应增大,原因在于应力降的改变影响了断层破裂释放能量,进而引起断层破裂速度改变,最终导致盆地地表响应发生变化;改变断层面成核区位置会对盆地内部地震动分布规律产生影响,当成核区位置从断层中间向断层左侧移动时,盆地左侧地震动逐渐减小,而右侧地震动逐渐增大,最终表现为盆地右侧地震动显著高于盆地左侧,原因在于改变成核区位置后,导致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震源 直下型断层 三维沉积盆地 近断层地震动 谱元法
下载PDF
改进的特征量方法及其在震源动力学模拟中的应用
6
作者 董森 于湘伟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51-2068,共18页
基于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针对震源动力学模型中的边界条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特征量方法,即将牵引力镜像方法和特征量方法相结合,在保守形式的方程中通过镜像操作完成单边导数的计算,然后有约束地调整边界处的速度和应力值,... 基于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针对震源动力学模型中的边界条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特征量方法,即将牵引力镜像方法和特征量方法相结合,在保守形式的方程中通过镜像操作完成单边导数的计算,然后有约束地调整边界处的速度和应力值,以此保证满足模型中的边界条件.改进的特征量方法可用于处理曲线网格当中一般的边界条件,从而也可用于构建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的分裂节点模型.我们将改进的特征量方法分别用于自由表面和断层面,并分别与前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网格划分的情况下,改进的特征量方法能够得到与其他方法相似的计算结果,但改进方法的异常震荡更小,从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改进的特征量方法用于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分裂节点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力学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 边界条件 牵引力镜像方法 特征量方法
下载PDF
震源物理实验进展
7
作者 陈顒 韩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172-181,共10页
本文从震源力学和前兆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震源物理实验工作的进展.主要包括:摩擦和断裂,滑动的稳定性,岩石断裂力学,前兆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复杂现象的描述──分形与分维数等.
关键词 震源物理实验 震源力学 地震前兆 地震
下载PDF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特征、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过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祥熊 《福建地震》 2007年第Z1期30-45,共16页
本文根据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地震矩张量、断层规模等结果估算了主震断层面的面积、应力降、地震波释放能量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结合震源区附近地震地质、断裂带分布、初步探讨了九江—瑞昌地震所处的地震活动带、与构造断裂带的关系,... 本文根据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地震矩张量、断层规模等结果估算了主震断层面的面积、应力降、地震波释放能量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结合震源区附近地震地质、断裂带分布、初步探讨了九江—瑞昌地震所处的地震活动带、与构造断裂带的关系,并描述了断层破裂过程的时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断层破裂 地震大小 地震矩 震源力学参数 地震活动带 震源 应力降 矩震级 构造断裂
下载PDF
实际地形对2010年玉树MS7.1地震动力学破裂过程及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铭锋 李一琼 俞言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72,共16页
基于震源动力学模型,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了水平自由地表及实际地形条件下2010年玉树MS7.1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及相应的地面地震动,获取了断层面上的破裂传播过程、最终滑移量分布及峰值地面速度分布,讨论了实际地形对玉树地震破... 基于震源动力学模型,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了水平自由地表及实际地形条件下2010年玉树MS7.1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及相应的地面地震动,获取了断层面上的破裂传播过程、最终滑移量分布及峰值地面速度分布,讨论了实际地形对玉树地震破裂过程及相应地震动的影响。基于本文设定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断层面上的高应力降是玉树地震出现超剪切破裂传播现象的主要原因;计算区域的实际地形阻碍了由自由地表引起的超剪切破裂的产生,对断层面滑移量的分布特征及滑动速率影响较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震动峰值,同时对地震动的分布特征产生影响,且地震动平行断层面的水平分量相对受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力学破裂 超剪切破裂 起伏地形 强地面地震动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
下载PDF
局部山体地形对断层动力学破裂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铭锋 郑傲 +1 位作者 于湘伟 章文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7-752,831,共17页
基于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垂直走滑断层在不同山体地形情况下的动力学破裂传播,分析并讨论了局部山体地形对断层破裂过程及相应地面地震动的影响,得到了各模型断层面的动力学破裂过程及相应的地表峰值速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 基于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垂直走滑断层在不同山体地形情况下的动力学破裂传播,分析并讨论了局部山体地形对断层破裂过程及相应地面地震动的影响,得到了各模型断层面的动力学破裂过程及相应的地表峰值速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体地形尺度(山体高度及底部延展距离等)对断层动力学破裂过程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相应的地面地震动分布。当山体地形处于自由地表上亚剪切向超剪切转换的位置附近时,山体地形会阻碍断层面上自由地表超剪切的产生。一般而言,对于具有一定埋深的断层,当山体地形底部延展距离一定时,山体高度越高,其对自由地表超剪切的阻碍程度越大;当山体高度一定时,地形底部延展距离越大,越会阻碍自由地表超剪切的产生,这种破裂过程的变化会导致相应地面地震动呈现不同特征的分布。此外,还探讨了断层破裂过程及相应地震动对成核区外初始剪切应力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初始剪切应力较高时,高应力降引起的超剪切破裂会对断层破裂及相应的地震动分布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力学 地形效应 超剪切破裂 强地面运动 有限差分
下载PDF
基于有限断层动力学模型的逆断层—三维层状沉积盆地地震动模拟
11
作者 孟思博 金威 +1 位作者 苗岳云 刘中宪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6,共9页
近断层效应使得沉积盆地对地震动放大效应更为复杂。本文针对逆断层发震下三维层状沉积盆地地震反应,基于波动谱元法,采用有限断层动力学模型,模拟断层动力破裂、地壳层地震波传播和层状沉积盆地对地震波散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 近断层效应使得沉积盆地对地震动放大效应更为复杂。本文针对逆断层发震下三维层状沉积盆地地震反应,基于波动谱元法,采用有限断层动力学模型,模拟断层动力破裂、地壳层地震波传播和层状沉积盆地对地震波散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层状和均质沉积盆地对近断层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断层倾角下层状沉积盆地地震动加速度特性。结果表明:层状沉积盆地PGA空间分布与均质沉积盆地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近断层效应和盆地效应,层状沉积盆地地表局部范围竖向PGA大于水平向PGA;90°断层倾角下层状沉积盆地地表地震动放大范围与60°断层倾角结果明显不同,主要集中在盆地中心区域和断层附近,且幅值远小于60°断层倾角下结果;沿断层走向,盆地内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对应时刻较盆地外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沉积盆地 力学震源模型 谱元法 断层倾角
下载PDF
米林地震的断层破裂过程及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研究
12
作者 谢星 钟菊芳 +2 位作者 胡祎石 张艳红 胡晓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6-476,共11页
为了从应力角度揭示2017年西藏米林Ms6.9地震的断层破裂过程,获取该次地震的地震动近断层特性,基于动力学震源模型,以有限断层运动学震源模型反演结果为约束,通过试错法给定震源动力学计算参数,采用谱元法(SPECFEM3D程序)进行了2017年米... 为了从应力角度揭示2017年西藏米林Ms6.9地震的断层破裂过程,获取该次地震的地震动近断层特性,基于动力学震源模型,以有限断层运动学震源模型反演结果为约束,通过试错法给定震源动力学计算参数,采用谱元法(SPECFEM3D程序)进行了2017年米林Ms6.9地震的单、双断层模式震源破裂过程模拟,对比分析了断层模式对震源破裂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模拟地震动的近断层效应。结果表明:构建的动力学震源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米林地震的破裂特征;地表地震动具有显著的上盘效应和集中性效应;诱发断层会抑制孕震断层的破裂发展,会局部促进地表地震动的发展,但在整个地震事件中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力学震源 谱元法 滑移量 断层破裂过程 地震动 近断层效应
下载PDF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74
13
作者 杜方 龙锋 +7 位作者 阮祥 易桂喜 宫悦 赵敏 张致伟 乔慧珍 汪智 吴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72-1783,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门山断裂构造特征相符合;芦山地震的余震较丰富,震后15天震区已发生7800多次余震,其中,5级以上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分布形成的图形显示其长轴走向与龙门山断裂构造走向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密集区长轴约40km,短轴约20km.与汶川M8.0级地震在震源力学机制、破裂过程、余震空间展布以及地表破裂等对比分析后表明: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震源错动类型、破裂过程、地表破裂以及余震活动等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相距90km,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km;汶川8.0级地震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较充分破裂,芦山7.0级地震则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南段且破裂尺度有限;两者有发震构造上的联系,但两次地震是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8.0级地震 震源力学机制
下载PDF
滑动弱化模型下的库仑应力变化与远程触发问题 被引量:6
14
作者 和泰名 李世愚 +2 位作者 张洪魁 赵玉林 钱复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86,共22页
地震断层破裂在周围固体介质中能产生静态附加应力场.当依据库仑破裂准则和破裂模型推测构造应力变化,用以判断能否触发某处断层破裂时,这种应力变化称作"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一次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被认为能... 地震断层破裂在周围固体介质中能产生静态附加应力场.当依据库仑破裂准则和破裂模型推测构造应力变化,用以判断能否触发某处断层破裂时,这种应力变化称作"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一次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被认为能影响下一次地震的发生.讨论了计算"库仑应力变化"所采用的不同模型,指出伏尔泰拉错动模型不能真实反映震源参数,因而所给出的静态附加应力场存在重大缺陷.线弹性断裂力学模型可以与真实应力降联系起来,但不能给出震源参数的约束范围,也存在破裂端部应力奇异性问题.用滑动弱化模式不仅可以消除应力奇异性,而且可以对震源参数给出较合理的约束条件.理论分析表明,计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必须考虑到模型选择的合理性.另外,无论是哪种模式,利用固体格架破裂计算大地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在远场的量值都很低,在一般情况下似乎不足以影响下一次远场地震的发生,迄今为止的岩石试验和实际观测资料也尚不支持这个假说.鉴于全球的地震活动有远场相互关联和呼应,对大地震的远场静态触发作用的解释需要找出其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物理 震源力学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触发 滑动弱化模型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与喜马拉雅弧的历史地震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杜方 旦增 +5 位作者 朱德富 土登次仁 益西拉姆 曹华文 米玛次仁 梁明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2015年4月25日在喜马拉雅弧的尼泊尔博克拉发生8.1级大地震,2015年4月25日至5月12日相继发生尼泊尔7.0、7.1和7.5级大震。根据西藏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了尼泊尔8.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以及喜马... 2015年4月25日在喜马拉雅弧的尼泊尔博克拉发生8.1级大地震,2015年4月25日至5月12日相继发生尼泊尔7.0、7.1和7.5级大震。根据西藏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了尼泊尔8.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以及喜马拉雅弧的历史破裂等特征。结果表明:尼泊尔8.1、7.0、7.1和7.5级地震的震源力学机制均显示为低倾角的纯逆冲性事件,破裂面走向平行于NWW—SEE的喜马拉雅边界,以5°~11°倾向北;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尼泊尔8.1级地震可判定为独特的主—余型地震,其余震分布长轴走向显示与喜马拉雅主边界走向一致,密集区NWW—SEE向长轴和S—N向短轴大约分别为200 km和150 km;估计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破裂尺度与1833年尼泊尔加德满都北部大震相当,比1934年的尼泊尔—印度(比哈尔邦)间大震略小。据历史地震破裂空段推测,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破裂填充在1505年大震与1833年大震两次历史破裂之间的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8.1级地震 震源力学机制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 历史地震
下载PDF
河北怀来地震台体应变异常与河北张北M6.2地震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海孝 宋晓冰 +1 位作者 张常慧 李毓萍 《山西地震》 2005年第2期8-10,共3页
介绍了河北怀来地震台体应变仪器概况及观测资料的质量,以原始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异常图形和经Nakai拟合分析方法处理的震前异常特征,总结了1998年河北张北M6.2地震的体应变异常的映震效果,指出,体应变观测连续多次出现脉冲、阶变、... 介绍了河北怀来地震台体应变仪器概况及观测资料的质量,以原始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异常图形和经Nakai拟合分析方法处理的震前异常特征,总结了1998年河北张北M6.2地震的体应变异常的映震效果,指出,体应变观测连续多次出现脉冲、阶变、应变固体潮畸变等异常可作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应变 映震异常 震源力学 同震阶变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学忠 《国际地震动态》 2000年第10期1-3,共3页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地震预测 震源力学系统
下载PDF
山东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艳娥 陈丽娟 +2 位作者 王生文 郭祥云 陈学忠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90,共11页
本文使用山东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基于Brune圆盘模型得到了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206个ML≥2.0地震的辐射能量、地震矩、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震源参数标度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视应力呈现随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视... 本文使用山东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基于Brune圆盘模型得到了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206个ML≥2.0地震的辐射能量、地震矩、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震源参数标度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视应力呈现随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视应力较低的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ML≤2.8震级段,视应力和地震矩之间没有趋势性关系。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2004年至2007年应力水平明显升高,视应力高值主要集中于安丘—昌邑、莒县—郯城、聊城—兰考断裂、胶东半岛等地区,2009年后处于应力较低水平,但2011年3月开始有升高现象,值得继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力学参数 视应力 时空变化 山东地区
下载PDF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中小地震视应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丽晓 闫俊岗 +2 位作者 李艳娥 张双凤 谭青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利用邯郸测震台网记录的2005—2016年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近震Brune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了302次2.0≤M_L<4.3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视应力取值范围为0.01~3.26 MPa,平均为0.535 MPa,讨论了... 利用邯郸测震台网记录的2005—2016年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近震Brune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了302次2.0≤M_L<4.3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视应力取值范围为0.01~3.26 MPa,平均为0.535 MPa,讨论了震源参数之间的标度关系,分区分析了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时序变化特征和中强地震前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多地出现显著的视应力高值异常,地震多发生于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及其附近地区,通过分析具体震例发现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前均出现视应力高值异常,视应力高值异常对中强地震空间位置预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以作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震危险性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力学参数 视应力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特征地震现象和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薛霆虓 邵志刚 傅容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87-1896,共10页
本文介绍了断层活动的一种重要现象——特征地震现象.特征地震是指某些断层长期活动过程中,重复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破裂长度、位错分布、和震级大小,而有些活动断层在多次地震中表现出局部的相似.对断层地震活动的统计分... 本文介绍了断层活动的一种重要现象——特征地震现象.特征地震是指某些断层长期活动过程中,重复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破裂长度、位错分布、和震级大小,而有些活动断层在多次地震中表现出局部的相似.对断层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中,有两种模型,一种就是为大家熟知的G-R经验公式,还有一种就是特征地震模型.到底哪一种模型能够代表断层的活动,用哪一种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较为合理?南加州断层历史地震的统计资料和一些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一条成熟的单个断层,用特征地震模型进行解释是更为合理的,而对包含多条断层的较为广阔的地域,断层活动应该仍用G-R公式进行分析.文章的后面对特征地震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特别地,我们认为断层的位错分布主要是由断层破裂面处地震前后的应力降决定的.所以对成熟断层而言,断层上发生的多次重复地震由于地震孕育的条件相似,导致断层活动中表现出特征地震这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地震 断层活动性 震源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