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9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勤彩 罗钧 +1 位作者 陈翰林 孟霖鑫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88,共4页
使用区域台网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地震,与GCMT、 GFZ和USGS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震源机制解节面Ⅱ的走向与积石山东缘断裂大致相同。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局部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祁玉萍 孟令媛 +5 位作者 龙锋 宿君 孔令喆 肖本夫 路茜 冉喜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4,共16页
利用四川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8年的波形资料,基于CAP和HASH方法反演得到锦屏一级水电站(以下简称锦屏水库)库区及周边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DRSSI方法计算得到库区局部应力场信息,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从震源机制参... 利用四川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8年的波形资料,基于CAP和HASH方法反演得到锦屏一级水电站(以下简称锦屏水库)库区及周边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DRSSI方法计算得到库区局部应力场信息,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从震源机制参数和局部应力场变化等方面讨论了水库加卸载对该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库区地震活动类型以走滑型为主,不同加卸载阶段震源机制类型存在一定差异,库区蓄水前期震源机制类型呈现多样性,蓄水后期与区域背景场趋于一致;(2)库区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以NNW-SSE向为主,分时段结果显示,蓄水后期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NW向逐渐发生偏转至NW向;(3)库区周边的地质构造和岩性条件有利于库水的渗透,蓄水后重力载荷和流体渗透的共同作用导致岩体断层面库仑应力的变化,从而呈现出库区蓄水前后中小地震活跃程度的显著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一级水电站 触发地震 震源机制解 局部应力场
下载PDF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产出分析
3
作者 杜航 郑江蓉 +3 位作者 江昊琳 王俊 倪昊琦 李子烨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0-734,共5页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参数速报集成了TDMT_INV方法,可直接读取震相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并产出。为验证该方法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准确性,选取2024年1月17日江苏东台3.0级地震和2023年12月7日江苏赣榆海域3.8...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参数速报集成了TDMT_INV方法,可直接读取震相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并产出。为验证该方法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准确性,选取2024年1月17日江苏东台3.0级地震和2023年12月7日江苏赣榆海域3.8级地震这2次3级以上地震,采用TDMT_INV、CAP和FOCMEC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分析三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东台3.0级地震位于江苏预警站网网内,三种方法都可获得较为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赣榆海域3.8级地震位于江苏预警站网网外,TDMT_INV方法仍可获得较为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DMT_INV方法 CAP方法 FOCMEC方法
下载PDF
2023年3月临城M_(L)3.9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4
作者 刘檀 朱音杰 +3 位作者 张幸兴 郭垚嘉 蒋宏毅 马广庆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3期76-82,共7页
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23年3月25日河北临城M_(L)3.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同时收集了河北地区2001—2023年间的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通过主应力轴分区特征及采用线性阻尼逆推方法(DRSSI)来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 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23年3月25日河北临城M_(L)3.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同时收集了河北地区2001—2023年间的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通过主应力轴分区特征及采用线性阻尼逆推方法(DRSSI)来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临城地震是左旋-走滑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3.6,发震断层为节面I,走向271.0°、倾角62.0°、滑动角−30.0°,是一条EW向隐伏断层;研究区域内的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P轴主体呈NEE-SWW向、T轴呈NWW-SEE向;P、T轴倾伏角大都在30°以内,陡倾伏角较少,主要呈近水平向,受水平构造应力的影响;研究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NNE和NE为主;冀南地区及中部的衡水、沧州地区出现应力轴的方向偏转,可能与太行山山前断裂复杂的构造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城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丽霞 张辉 +3 位作者 徐溶 董晴 李敏娟 陈玉鑫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8-917,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832次地震事件总体呈NNW—SSE向展布,长轴约15 km,宽2~6 km;西北端分布较窄,东南端较宽;震源深度集中在5~13 km,主震震源深度为13.95 km。(2)采用CAP方法得到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1°/倾角40°/滑动角120°;节面Ⅱ:走向304°/倾角56°/滑动角67°;矩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MW为5.94;节面Ⅱ走向与震源区附近余震展布方向一致,可判定为发震断层面。16次MS≥3.0余震活动中12次为逆冲型地震,4次为逆走滑特征,矩心深度主要集中在6~11 km范围,与重定位结果接近。(3)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角10.8°、俯角0.2°,与其震源区所处区域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显示出震源区受NNE向近水平力的作用,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地震序列重定位、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应力结果,结合区域构造活动和应力场特征,初步分析认为,积石山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拉脊山断裂带中一条NE倾向的次级逆冲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新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6
作者 谢江丽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 +1 位作者 张文秀 李波 《内陆地震》 2024年第3期242-249,共8页
收集1716—2022年130次有烈度数据的破坏性地震事件,补充近期新疆区域破坏性地震烈度数据,对124幅地震烈度图,281对烈度圈长、短轴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采用数学方法拟合了新疆地区不同时间节点、不同震源机制解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研究发... 收集1716—2022年130次有烈度数据的破坏性地震事件,补充近期新疆区域破坏性地震烈度数据,对124幅地震烈度图,281对烈度圈长、短轴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采用数学方法拟合了新疆地区不同时间节点、不同震源机制解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研究发现,在烈度衰减过程中,走滑型和逆断型地震略有不同,不同的地震震源破裂性质会影响烈度衰减关系的长短轴,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修正因子,用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烈度影响场,在地震发生后,修改和完善烈度圈的长短轴数据,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度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震源机制解 地震灾害
下载PDF
震源机制解交互反演软件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7
作者 崔仁胜 陈阳 +1 位作者 赵翠萍 罗钧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0-202,共13页
为快速获得中强地震可靠的震源机制解等震源参数,设计并研制了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交互反演软件(SeisCAP)。软件具有图形界面,可直接读取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波形,交互挑选反演台站,自动开展观测波形处理、理论地震图计算和震源机制解... 为快速获得中强地震可靠的震源机制解等震源参数,设计并研制了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交互反演软件(SeisCAP)。软件具有图形界面,可直接读取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波形,交互挑选反演台站,自动开展观测波形处理、理论地震图计算和震源机制解反演。通过不同构造环境、不同震级和不同类型的多个中强地震事件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具有可靠性和稳健性。该软件易使用,便于在中强地震发生后快速获取震源机制解,为地震应急和震源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交互反演软件 中强地震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分区特征分析
8
作者 陈佳 李见 +1 位作者 辛灿锦 黄雅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16-323,共8页
利用云南地区2008年至2022年4月M_(W)≥3.0共109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断层型为主,走滑断层型地震为702个,占比为64%;其次是正断层型地震为125个,占比为11.4%,说明... 利用云南地区2008年至2022年4月M_(W)≥3.0共109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统计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断层型为主,走滑断层型地震为702个,占比为64%;其次是正断层型地震为125个,占比为11.4%,说明云南地区断裂以走滑断层型和正断层型为主;②云南地区以走滑断层型地震占比最多,滇西北地区的正断层型地震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小滇西地区几乎没有逆冲型大断层;③云南地区断层受到的应力以水平向剪切应力为主,主压应力轴P轴的方位角的优势分布方向以NNE和SSW向为主,断层面多为高倾角,滇西北地区正断层型地震显著多于其他地区,说明滇西北地区是云南地区应力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CAP方法 分区特征 云南
下载PDF
川南威远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9
作者 余梦雪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强正阳 白兰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5-1039,共15页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应力场参数。结果表明: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威远背斜南翼SSE向墨林场断层的两侧,震源深度集中在10 km以内,均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逆冲型为主,断层错动类型较为复杂,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测墨林场断层两侧存在一系列盲冲断层及正断型断层,同时研究区浅层地层中还可能存在其它小的隐伏断层或破裂;区域应力场为逆冲兼走滑型,其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为103°,倾角为1°,最小主应力轴σ3方位为192°,倾角为51°,与震源机制解主要类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威远地区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HASH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庆西 姜喜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7,共14页
多参数、多维度的震源机制解很难通过直观观察或简单的对比分析来进行有效的类型划分.谱聚类是一种基于谱图理论的聚类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这类非线性可分数据具有良好的划分效果.本文尝试使用该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最小旋... 多参数、多维度的震源机制解很难通过直观观察或简单的对比分析来进行有效的类型划分.谱聚类是一种基于谱图理论的聚类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这类非线性可分数据具有良好的划分效果.本文尝试使用该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最小旋转角为相似度矩阵,利用规范割集准则(Ncut)完成类型判别,以间隔统计量法(Gap statistic)确定聚类数的最优解,从而对海量的震源机制解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类型划分.本文不仅通过一组随机样本数据集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还分别以海城M_(S)7.3地震序列和川滇及周边地区的震源机制解集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此方法的实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细分了区域内的震源机制解类型,不同类型解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受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有利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总体上看,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谱聚类方法是区分震源机制解类型较为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谱聚类 间隔统计量法 海城M_(S)7.3地震序列 川滇及周边地区
下载PDF
利用谱聚类方法研究新丰江库区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庆西 姜喜姣 梁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2-515,共14页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震源机制解类型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兼有部分倾滑分量,其次为走滑型;②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具有区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不同的构造背景影响,反映了新丰江库区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之间的关系;③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所描述的断裂分布反映了峡谷及大坝区库水渗透的构造条件,解释了区域地震频发的可能原因;④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数量变化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谱聚类 间隔统计量法 新丰江库区
下载PDF
全波形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在安徽地区的应用
12
作者 汪小厉 周冬瑞 +2 位作者 柳建 李玲利 刘泽民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214-217,共4页
1研究背景。震源机制是研究地壳构造变形特征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础资料,可以用来描述断层的结构,并能有效地反映岩石圈的应力状态、解释地震的孕震机理。安徽地处华北断块区、秦岭—大别断块区和下扬子断块区3个不同性质构造单位的接... 1研究背景。震源机制是研究地壳构造变形特征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础资料,可以用来描述断层的结构,并能有效地反映岩石圈的应力状态、解释地震的孕震机理。安徽地处华北断块区、秦岭—大别断块区和下扬子断块区3个不同性质构造单位的接壤地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具有不同时代硬化固结的基底和盖层的发育,是一个地质构造运动较为复杂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匹配 震源机制解 安徽地区
下载PDF
中小震及中强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滇西北构造应力场
13
作者 钟婷 孔艳芹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91-397,共7页
通过收集2008—2022年滇西北地区M_(S)≥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共298个,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计算了滇西北地区每个网格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张量,通过滇西北地区和4次强震序列的应力场特征,探讨滇西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特征及与强... 通过收集2008—2022年滇西北地区M_(S)≥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共298个,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计算了滇西北地区每个网格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张量,通过滇西北地区和4次强震序列的应力场特征,探讨滇西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特征及与强震之间的孕震动力学机制特征.结果表明:①滇西北地区应力场方向呈现空间连续性,从北至南呈顺时针旋转特征;②北纬27°附近为R值转换区,即拉张型应力和压缩型应力转换区,张型应力特征主要反映在洱源、云龙及云龙西北一带及中甸北部地区;③滇西北4次强震序列发震主要受滇西北地区区域应力场控制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张量阻尼反演 应力场 滇西北地区 强震序列
下载PDF
2023年广东河源4.3级和东源4.5级地震余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特征
14
作者 姜喜姣 林庆西 +2 位作者 陈修吾 朱腾 梁明 《华南地震》 2023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2023年2月11日,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发生4.3级地震,短短25天之后,东源县又发生4.5级地震。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为了深入研究主震震源特性、余震序列空间分布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和成因机理,文中分析了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 2023年2月11日,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发生4.3级地震,短短25天之后,东源县又发生4.5级地震。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为了深入研究主震震源特性、余震序列空间分布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和成因机理,文中分析了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并利用gCAP方法和FOCMEC方法反演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河源4.3级地震是一次正走滑型地震事件,余震分布呈椭圆形,P轴方位为NW向,倾伏角较为直立,与峡谷及大坝区的应力场特征一致,判断其可能受控于多条断裂,并受水体重力影响,是一次正常的应力释放过程。东源4.5级地震发震于库盆西侧区域,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NNW—SSE向的线性展布特征,判断其发震断层走向为SSE向,倾角近直立;P轴方位为NWW向,倾伏角近水平,这和锡场区西侧应力场特征一致。库盆西侧是自2019年以来发生显著地震活动的新震区,和相邻的锡场区具有众多相似性,判断两个区域可能存在同一条隐伏的“北45o西向的顺河断裂”,由于库水渗透活动自北向南延伸,从而诱发锡场区和库盆西侧接连发生较强的地震活动。两个区域均处于早期孕震阶段,结合峡谷及大坝区的老震区特点,需重点关注两个新震区未来的应力场变化特征以及强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源4.3级地震 东源4.5级地震 余震分布 震源机制解 FOCMEC方法 gCAP方法
下载PDF
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对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15
作者 胡幸平 崔效锋 +1 位作者 宁杰远 陈连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61-2574,共14页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际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该区构造变形模式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龙门山地区,青藏高原内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的构造变形模式下,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应的理论震源机制解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相符程度较高.这种一致性可能表明:(1)青藏高原内部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是龙门山地区比较合理的构造模式;(2)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重要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构造变形模式 理论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敬光 万永革 +3 位作者 黄志斌 李振月 胡晓辉 李泽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7-685,共9页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4.78°、52.68°和139.1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12.44°、58.67°和45.22°,根据本次地震余震分布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走向为312.17°,与中心震源机制的节面Ⅱ走向一致,因而推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之后,利用此次地震之前震源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震源区的震前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宁6.0级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震前应力场均为逆冲型为主兼走滑分量的类型,震前应力场压轴为NWW-SEE向,中间轴为NNE-SSW向,两轴倾角接近水平,而张轴较陡,表现为逆冲型的应力场。将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中心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与余震分布一致的节面上,发现中心震源机制解的滑动角和应力场预测的滑动角差别仅为13.45°,表明此次地震受背景应力场控制而发生在先存的薄弱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中心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2011年1月19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被引量:64
17
作者 谢祖军 郑勇 +3 位作者 倪四道 熊熊 王行舟 张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4-1634,共11页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作为已知输入,利用F-K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反演结果显示,这次安庆地震是一个带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1°,倾角30°,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15°,倾角75°,滑动角116°,最佳震源深度为4~5km,属于浅源地震.从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安庆地震极有可能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CAP方法 深度震相
下载PDF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26
18
作者 胡幸平 俞春泉 +3 位作者 陶开 崔效锋 宁杰远 王艳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1-1718,共8页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这组震源机制解是对哈佛大学已公布的9个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很好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机制解 P波初动 格点尝试法
下载PDF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65
19
作者 胡新亮 刁桂苓 +3 位作者 马瑾 李雪英 高景春 王勤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7-354,共8页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 可靠性分析 振幅比 数字地震记录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98
20
作者 王晓山 吕坚 +3 位作者 谢祖军 龙锋 赵小艳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49-4162,共14页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比较吻合.P轴水平投影指示了活动块体的运动方向,T轴水平投影在川滇块体及邻近地区空间差异特征最为突出,存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南北地震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北段为NE向走滑类型的应力状态,中段为NEE—EW—NWW向的逆冲类型,南段为SE—SSE—NS—NNE向走滑和正断类型,在川滇块体的北部和西边界应力状态为EW—SE—SSE的正断层类型,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NNE或NE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和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滑移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向SE向平移的复合作用控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应力场.川滇块体西边界正断层类型应力状态范围与高分辨率地震学观测得到的中下地壳低速带范围基本吻合,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塑性物质流与横向边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弱化易于应变能的释放,在局部地区使NS向拉张的正断层向EW向拉张正断层转变.反演得到的应力状态基本上与各种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比较吻合,也进一步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可为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和活动断层滑动性质的厘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