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永不落:全球太阳震荡网络组织
1
作者 顾益民 《科学》 1994年第6期11-15,3,共5页
1960年,莱顿(Robert Leighton)等在研究太阳表面的米粒组织时,发现了太阳的5分钟震荡。十多年后,人们认识到,这种震荡不是任何一种表面波,而是起源于太阳内部的一种整体共振现象。太阳震荡存在总体性,意义重大。地球物理学家探测地球内... 1960年,莱顿(Robert Leighton)等在研究太阳表面的米粒组织时,发现了太阳的5分钟震荡。十多年后,人们认识到,这种震荡不是任何一种表面波,而是起源于太阳内部的一种整体共振现象。太阳震荡存在总体性,意义重大。地球物理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利用的是地球的自由震荡和地震波。同样,太阳物理学家也可用太阳震荡来研究太阳内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太阳震荡 日震学 震荡模式 内部结构
全文增补中
西部区域性禀赋优势深层次开发的模式
2
作者 张青 张刚 《重庆经济》 1995年第2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区域性禀赋优势 资源开发模式 地缘优势极化模式 内陆极点震荡模式 “引凤筑巢” 异地开发 点轴连动模式
下载PDF
阳极层霍尔推力器内轮辐效应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杰 唐德礼 +2 位作者 李平川 许丽 张帆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8-1433,共6页
为研究圆柱形阳极层霍尔推力器内轮辐效应的不稳定性,利用高速相机和静电探针得到1-2-1模式、1-2-3-1模式和1-2-3-2-1模式的轮辐分裂与合并现象。随着磁感应强度由205Gs增加到225Gs,轮辐个数m由1增加到3。轮辐的分裂与合并模式增多,且... 为研究圆柱形阳极层霍尔推力器内轮辐效应的不稳定性,利用高速相机和静电探针得到1-2-1模式、1-2-3-1模式和1-2-3-2-1模式的轮辐分裂与合并现象。随着磁感应强度由205Gs增加到225Gs,轮辐个数m由1增加到3。轮辐的分裂与合并模式增多,且轮辐的旋转频率随之由25kHz提高到40kHz^50kHz。轮辐效应的存在是电子密度分布函数的宏观体现,动理论方程中力F的波动引起了轮辐的分裂,随着轮辐个数m的增加,电子分布的低频大幅度波动逐渐演变为小幅度高频率的波动。电子密度分布函数的波动引起的轮辐效应产生了角向分布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共同作用,增强了电子轴向漂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层 霍尔推力器 震荡频率 震荡模式 轮辐效应
下载PDF
河北地区古代瓷窑的谱系
4
作者 郭济桥 王新会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9年第9期23-25,共3页
采取个体描述、系统划区、互动分析的方法,梳理出河北古代瓷窑发展的谱系。
关键词 瓷窑谱系 震荡发展模式 胎装饰和彩装饰
下载PDF
粒子物理学的几项新进展
5
作者 李熠熠 《物理教学》 2015年第7期2-4,共3页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粒子物理学的几项重大进展:"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和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精确测量。重点介绍这两项重大科学进展的背景、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科学意义等问题。
关键词 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 LHC 标准模型 中微子第三种震荡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