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微量板培养法对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检测效果观察
1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3 位作者
李岳良
王汀
石优章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390-1392,共3页
目的:选用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流行株,观察其在不同批次及保存时间的微量培养板上生长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与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平行实验,测试不同批次、不同保存时间及同一批...
目的:选用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流行株,观察其在不同批次及保存时间的微量培养板上生长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与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平行实验,测试不同批次、不同保存时间及同一批次的微量培养板对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的最小检出浓度。结果:4株霍乱弧菌作为测试菌,对两个批次的培养板每月1次各做了6批实验,微量板最长保存时间200余天。与常规法平行实验比较结果得知,同一血清型霍乱弧菌的最小检出浓度,两法之间差别不大,结果较为一致。保存长达200余天的微量板未发现有培养基干裂、杂菌污染及颜色改变,并且也未影响检测结果。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对6个批次的微量板进行两次实验,与常规法相比较,同样取得较为理想的检测效果,有的微量培养板最长保存时间长达300余天,基本上未影响检测结果。结论:微量培养板可以用于不同血清型的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证实不同批次或不同保存时间的微量培养板,对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影响不大,微量板可在冰箱保存6个月以内使用不影响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常规
培养
法
微量
板
培养
法
细菌最小检出浓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量培养板不同保存时间对霍乱弧菌培养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2 位作者
李岳良
王汀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629-630,共2页
目的:通过用霍乱弧菌不定期地对冰箱内保存的微量培养板进行测试,观察不同保存时间微量板对细菌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微量板最佳保存时间。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平行实验,比较霍乱弧菌最小检出浓度...
目的:通过用霍乱弧菌不定期地对冰箱内保存的微量培养板进行测试,观察不同保存时间微量板对细菌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微量板最佳保存时间。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平行实验,比较霍乱弧菌最小检出浓度。结果:用两株菌作为测试菌,每月1次共做了6批实验,微量板最长保存时间201 d。微量板培养法细菌最小检出浓度为100~102cfu/m l;常规培养法细菌最小检出浓度为101~102cfu/m l,两法对霍乱弧菌检测试验结果的敏感性较为一致。保存长达201 d的微量板未发现有培养基干裂、杂菌污染及颜色改变,并且也未影响检测结果。结论:微量培养板可以用于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证实微量板可在冰箱保存6个月以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常规
培养
法
微量
板
培养
法
细菌最小检出浓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量板培养法在O139群霍乱疫情中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
1
3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3 位作者
李岳良
王汀
王顺彩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74-475,共2页
目的:通过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与微量板培养法,对一起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疫源标本进行比对检测研究,以探讨微板法替代常规法的可能性。方法: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对某地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采集的442份...
目的:通过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与微量板培养法,对一起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疫源标本进行比对检测研究,以探讨微板法替代常规法的可能性。方法: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对某地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采集的442份疫源检索样品,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对比观察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同时检测442份样品,共检出O139群霍乱弧菌18株,其中常规法检出16株,微板法多检出2株为18株。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2%和4.07%,阳性符合率为88.89%,检出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微板法稍好于常规法,并且微板法还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2)抗原凝集性好;3)培养板体积小、培养基量少(每孔仅用1 ml)、容量大(每板可做24份样品);4)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5)微量板使用后,经消毒清洗可回收再利用,节约成本,在工作量大时,其实用、简便的优点更为突出。结论:微板法可以用于霍乱弧菌病原检测,可靠性较高,且检测霍乱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已达到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
常规
培养
法
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
方
法
比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摇床吸附法微量细胞板短期培养快速检测流感病毒
被引量:
2
4
作者
胡逢蛟
张姝
+1 位作者
付燕
董红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522-523,541,共3页
目的:为在流感样疫情的调查中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清流感病原,提高公共卫生突发性应急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方法:摇床吸附微量细胞板短期培养法的荧光抗体染色用于快速检测流感病毒并与常规的病毒分离方法作比较。结果:对83份流感疑似病人...
目的:为在流感样疫情的调查中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清流感病原,提高公共卫生突发性应急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方法:摇床吸附微量细胞板短期培养法的荧光抗体染色用于快速检测流感病毒并与常规的病毒分离方法作比较。结果:对83份流感疑似病人含漱液的快速检测结果与常规的细胞培养法病毒分离结果相比较,在病毒分离阳性的45份标本中,快速检测法也有34份阳性,阳性符合率为75%,敏感性测定达到了能够检测出0 01个血凝单位浓度的流感病毒。结论:微量细胞板荧光染色法检测流感病毒的敏感性要优于一般市售的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时间约在24h内,达到了快速准确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细胞
板
微量
摇床
吸附
法
快速诊断试剂盒
快速反应能力
病毒分离方
法
荧光抗体染色
短期
培养
法
细胞
培养
法
快速检测
法
阳性符合率
敏感性测定
荧光染色
法
应急事件
公共卫生
分离结果
检测结果
疑似病人
检测时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佳贺
王桂珍
陈佰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33-1135,1140,共4页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支原体培养和微量板凝集试验(MAG)检测67例肺炎患儿MP的感染。结果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法(P<0.001)和单份血清检测(P<...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支原体培养和微量板凝集试验(MAG)检测67例肺炎患儿MP的感染。结果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法(P<0.001)和单份血清检测(P<0.01)。双份血清MAG的检出率和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是检测MP感染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微量
板
凝集试验
培养
法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量板细胞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6
作者
钟铭英
尹跃平
+1 位作者
魏万惠
王红春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2年第3期198-199,共2页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严重的性病之一,也是被我国2007年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5种性病之一。可导致尿道炎、附睾炎、宫颈炎,并可继发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和不育症,因此,Ct早期诊断和治疗是...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严重的性病之一,也是被我国2007年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5种性病之一。可导致尿道炎、附睾炎、宫颈炎,并可继发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和不育症,因此,Ct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沙眼衣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培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等。在这几种诊断技术中,细胞培养是目前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方法,被视为“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
板
细胞
培养
法
沙眼衣原体
泌尿生殖道
原文传递
用Verotox-F法检测大肠杆菌Vero毒素
7
作者
李凯年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9年第15期8-8,共1页
加拿大研究人员比较了一种商品微量板胶乳凝集法(Verotox-F)与Veto细胞毒素(VT)。研究了68个VT阳性大肠杆菌株和104个VT阴性株的培养滤液。68个VT阳性分离物毒素表型和基因型为只有VT1(18株)、VT2和1或VT2(33株)和VT1加VT2(17株)。Verot...
加拿大研究人员比较了一种商品微量板胶乳凝集法(Verotox-F)与Veto细胞毒素(VT)。研究了68个VT阳性大肠杆菌株和104个VT阴性株的培养滤液。68个VT阳性分离物毒素表型和基因型为只有VT1(18株)、VT2和1或VT2(33株)和VT1加VT2(17株)。Verotox-F测定包括将连续稀释的培养滤液与等容量用抗VT1抗体或抗VT2抗体致敏的胶乳颗粒在96孔微量滴定板中孵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
培养
滤液
Vero毒素
胶乳凝集
法
微量
滴定
板
细胞毒素
交叉反应
基因型
连续稀释
微量
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孔板稀释法在活菌培养计数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
2
8
作者
韩杰
饶林
+3 位作者
饶亚岚
苏裕心
魏秋华
姚楚水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8-731,共4页
目的以96孔板微量稀释法代替传统试管稀释法建立了新的活菌计数方法(也简称新方法或96孔板计数法),通过两种活菌培养计数方法的比较,验证新方法的准确性、快捷性。方法对新方法的不同吹吸次数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吹吸次数。用两种活菌...
目的以96孔板微量稀释法代替传统试管稀释法建立了新的活菌计数方法(也简称新方法或96孔板计数法),通过两种活菌培养计数方法的比较,验证新方法的准确性、快捷性。方法对新方法的不同吹吸次数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吹吸次数。用两种活菌培养计数方法同时对同一管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进行计数,验证新方法的准确性;不同实验技术人员同时对同一管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用96孔板进行系列稀释,用滴液计数法计数,比较不同人员操作的误差率;用两种活菌培养计数方法对同一种消毒剂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验证新方法在消毒效果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经不同吹吸次数的误差率比较,20次为最佳吹吸次数;96孔板微量计数法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计数结果与传统方法计数结果一致;3名不同实验技术人员采用新方法同时对一管菌悬液计数,3人之间的误差率为1.69%,符合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且误差率远低于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用传统方法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活菌培养计数结果;在一种消毒剂的中和剂鉴定试验中,新方法与传统方法活菌培养计数结果一致。结论新的活菌计数法计数结果与传统活菌培养计数结果一致,且不同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误差率很小,新的培养计数方法可以应用到消毒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中,且采用新的培养计数方法更方便、快捷,节省时间,对实验人员技术要求不高,适合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菌
培养
计数
96孔
板
微量
稀释
法
传统稀释
法
比较
原文传递
eDNA水平差异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9
作者
王荔
宋诗铎
于树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检测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临床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研究胞外DNA(eDNA)水平差异对表葡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27株临床分离表葡菌,黏附试验检测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PCR方法扩增icaA基因片段,黏附试...
目的检测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临床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研究胞外DNA(eDNA)水平差异对表葡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27株临床分离表葡菌,黏附试验检测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PCR方法扩增icaA基因片段,黏附试验阳性和icaA基因扩增阳性的表葡菌为成膜组,黏附试验阴性和icaA基因扩增阴性的表葡菌为非成膜组,应用浮游培养法和微量板静置培养法检测eDNA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被膜中eDNA的分布。结果227株表葡菌中黏附试验阳性26株,icaA基因阳性32株。选取黏附试验阳性和icaA基因扩增阳性的成膜组表葡菌20株,黏附试验阴性和icaA基因扩增阴性的非成膜组表葡菌19株,浮游培养2、4、6h后,成膜组菌株的eDNA水平分别为(32.2±10.1)μg/ml、(33.6±11.9)μg/ml、(34.3±10.0)μg/ml,非成膜组菌株的eDNA水平分别为(28.7±8.9)μg/ml、(31.5±11.7)μg/ml、(31.8±12.7)μg/ml,浮游培养成膜组菌株各时相eDNA水平分别高于非成膜组菌株,但差异尚无显著性(P〉0.05)。微量板静置培养法成膜组20株eDNA水平为(740.0±264.4)ng/A600,高于非成膜组19株eDNA水平(80.1±31.1)ng/A6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通过AO-PI荧光染色于CLSM下观察静置培养的成膜株表葡菌Y36,其生物被膜中可见eDNA分布;非成膜株Y26没有生物被膜结构形成,未见eDNA分布。结论表葡菌临床株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eDNA是表葡菌形成生物被膜的重要基质成分,在判断表葡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面微量板静置培养法检测eDNA水平优于浮游培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被膜
微量
板
静置
培养
法
原文传递
题名
微量板培养法对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检测效果观察
1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李岳良
王汀
石优章
刘捷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疆自治区疾控中心
出处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390-1392,共3页
文摘
目的:选用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流行株,观察其在不同批次及保存时间的微量培养板上生长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与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平行实验,测试不同批次、不同保存时间及同一批次的微量培养板对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的最小检出浓度。结果:4株霍乱弧菌作为测试菌,对两个批次的培养板每月1次各做了6批实验,微量板最长保存时间200余天。与常规法平行实验比较结果得知,同一血清型霍乱弧菌的最小检出浓度,两法之间差别不大,结果较为一致。保存长达200余天的微量板未发现有培养基干裂、杂菌污染及颜色改变,并且也未影响检测结果。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对6个批次的微量板进行两次实验,与常规法相比较,同样取得较为理想的检测效果,有的微量培养板最长保存时间长达300余天,基本上未影响检测结果。结论:微量培养板可以用于不同血清型的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证实不同批次或不同保存时间的微量培养板,对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影响不大,微量板可在冰箱保存6个月以内使用不影响检测结果。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常规
培养
法
微量
板
培养
法
细菌最小检出浓度
Keywords
Vibrio cholera
Routine cultivation method
Micro - plate cultivation method
Minimum bacteria detection concentration
分类号
R378.3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量培养板不同保存时间对霍乱弧菌培养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李岳良
王汀
刘捷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疆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处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629-630,共2页
文摘
目的:通过用霍乱弧菌不定期地对冰箱内保存的微量培养板进行测试,观察不同保存时间微量板对细菌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微量板最佳保存时间。方法: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平行实验,比较霍乱弧菌最小检出浓度。结果:用两株菌作为测试菌,每月1次共做了6批实验,微量板最长保存时间201 d。微量板培养法细菌最小检出浓度为100~102cfu/m l;常规培养法细菌最小检出浓度为101~102cfu/m l,两法对霍乱弧菌检测试验结果的敏感性较为一致。保存长达201 d的微量板未发现有培养基干裂、杂菌污染及颜色改变,并且也未影响检测结果。结论:微量培养板可以用于霍乱弧菌病原检测,结果证实微量板可在冰箱保存6个月以内使用。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常规
培养
法
微量
板
培养
法
细菌最小检出浓度
Keywords
Vibrio cholera
Routine Cultivation method
Micro- plate cultivation method: Minimum bacteria detection concentration
分类号
R378.3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量板培养法在O139群霍乱疫情中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
1
3
作者
吴以华
徐景野
李岳良
王汀
王顺彩
刘捷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疆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处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74-475,共2页
文摘
目的:通过采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与微量板培养法,对一起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疫源标本进行比对检测研究,以探讨微板法替代常规法的可能性。方法:用霍乱弧菌常规培养法[1]与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2],对某地O139群霍乱疫情现场采集的442份疫源检索样品,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对比观察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同时检测442份样品,共检出O139群霍乱弧菌18株,其中常规法检出16株,微板法多检出2株为18株。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2%和4.07%,阳性符合率为88.89%,检出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微板法稍好于常规法,并且微板法还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2)抗原凝集性好;3)培养板体积小、培养基量少(每孔仅用1 ml)、容量大(每板可做24份样品);4)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5)微量板使用后,经消毒清洗可回收再利用,节约成本,在工作量大时,其实用、简便的优点更为突出。结论:微板法可以用于霍乱弧菌病原检测,可靠性较高,且检测霍乱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已达到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的要求。
关键词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
常规
培养
法
霍乱弧菌微量板培养法
方
法
比较
Keywords
Vibrio cholera
Routine cultivation method
Micro -plate cultivation method
Comparison
分类号
R378.3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摇床吸附法微量细胞板短期培养快速检测流感病毒
被引量:
2
4
作者
胡逢蛟
张姝
付燕
董红军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处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522-523,541,共3页
基金
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2003062)
文摘
目的:为在流感样疫情的调查中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清流感病原,提高公共卫生突发性应急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方法:摇床吸附微量细胞板短期培养法的荧光抗体染色用于快速检测流感病毒并与常规的病毒分离方法作比较。结果:对83份流感疑似病人含漱液的快速检测结果与常规的细胞培养法病毒分离结果相比较,在病毒分离阳性的45份标本中,快速检测法也有34份阳性,阳性符合率为75%,敏感性测定达到了能够检测出0 01个血凝单位浓度的流感病毒。结论:微量细胞板荧光染色法检测流感病毒的敏感性要优于一般市售的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时间约在24h内,达到了快速准确的目的。
关键词
流感病毒
细胞
板
微量
摇床
吸附
法
快速诊断试剂盒
快速反应能力
病毒分离方
法
荧光抗体染色
短期
培养
法
细胞
培养
法
快速检测
法
阳性符合率
敏感性测定
荧光染色
法
应急事件
公共卫生
分离结果
检测结果
疑似病人
检测时间
Keywords
Influenza
Rapid assays
Outbreak
分类号
R373.13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R699.2 [医药卫生—泌尿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佳贺
王桂珍
陈佰义
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感染科
中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出处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33-1135,1140,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支原体培养和微量板凝集试验(MAG)检测67例肺炎患儿MP的感染。结果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法(P<0.001)和单份血清检测(P<0.01)。双份血清MAG的检出率和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培养-增强套式PCR法是检测MP感染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微量
板
凝集试验
培养
法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Key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e
MAG
culture
Npcr
分类号
R375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量板细胞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6
作者
钟铭英
尹跃平
魏万惠
王红春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出处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2年第3期198-199,共2页
文摘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严重的性病之一,也是被我国2007年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5种性病之一。可导致尿道炎、附睾炎、宫颈炎,并可继发盆腔炎性疾病、异位妊娠和不育症,因此,Ct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沙眼衣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培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等。在这几种诊断技术中,细胞培养是目前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方法,被视为“金标准”。
关键词
微量
板
细胞
培养
法
沙眼衣原体
泌尿生殖道
分类号
R518.5 [医药卫生—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用Verotox-F法检测大肠杆菌Vero毒素
7
作者
李凯年
出处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9年第15期8-8,共1页
文摘
加拿大研究人员比较了一种商品微量板胶乳凝集法(Verotox-F)与Veto细胞毒素(VT)。研究了68个VT阳性大肠杆菌株和104个VT阴性株的培养滤液。68个VT阳性分离物毒素表型和基因型为只有VT1(18株)、VT2和1或VT2(33株)和VT1加VT2(17株)。Verotox-F测定包括将连续稀释的培养滤液与等容量用抗VT1抗体或抗VT2抗体致敏的胶乳颗粒在96孔微量滴定板中孵育。
关键词
肠杆菌
培养
滤液
Vero毒素
胶乳凝集
法
微量
滴定
板
细胞毒素
交叉反应
基因型
连续稀释
微量
板
分类号
S854.4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孔板稀释法在活菌培养计数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
2
8
作者
韩杰
饶林
饶亚岚
苏裕心
魏秋华
姚楚水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
出处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8-731,共4页
基金
军队后勤科技计划项目(CWS13C046)
文摘
目的以96孔板微量稀释法代替传统试管稀释法建立了新的活菌计数方法(也简称新方法或96孔板计数法),通过两种活菌培养计数方法的比较,验证新方法的准确性、快捷性。方法对新方法的不同吹吸次数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吹吸次数。用两种活菌培养计数方法同时对同一管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进行计数,验证新方法的准确性;不同实验技术人员同时对同一管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用96孔板进行系列稀释,用滴液计数法计数,比较不同人员操作的误差率;用两种活菌培养计数方法对同一种消毒剂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验证新方法在消毒效果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经不同吹吸次数的误差率比较,20次为最佳吹吸次数;96孔板微量计数法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计数结果与传统方法计数结果一致;3名不同实验技术人员采用新方法同时对一管菌悬液计数,3人之间的误差率为1.69%,符合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且误差率远低于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用传统方法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活菌培养计数结果;在一种消毒剂的中和剂鉴定试验中,新方法与传统方法活菌培养计数结果一致。结论新的活菌计数法计数结果与传统活菌培养计数结果一致,且不同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误差率很小,新的培养计数方法可以应用到消毒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中,且采用新的培养计数方法更方便、快捷,节省时间,对实验人员技术要求不高,适合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活菌
培养
计数
96孔
板
微量
稀释
法
传统稀释
法
比较
Keywords
the culture of viable organism to count, microdilution by 96 pore plate, tradition dilution method, comparison
分类号
Q331 [生物学—遗传学]
R187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eDNA水平差异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9
作者
王荔
宋诗铎
于树云
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
出处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文摘
目的检测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临床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研究胞外DNA(eDNA)水平差异对表葡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27株临床分离表葡菌,黏附试验检测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PCR方法扩增icaA基因片段,黏附试验阳性和icaA基因扩增阳性的表葡菌为成膜组,黏附试验阴性和icaA基因扩增阴性的表葡菌为非成膜组,应用浮游培养法和微量板静置培养法检测eDNA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被膜中eDNA的分布。结果227株表葡菌中黏附试验阳性26株,icaA基因阳性32株。选取黏附试验阳性和icaA基因扩增阳性的成膜组表葡菌20株,黏附试验阴性和icaA基因扩增阴性的非成膜组表葡菌19株,浮游培养2、4、6h后,成膜组菌株的eDNA水平分别为(32.2±10.1)μg/ml、(33.6±11.9)μg/ml、(34.3±10.0)μg/ml,非成膜组菌株的eDNA水平分别为(28.7±8.9)μg/ml、(31.5±11.7)μg/ml、(31.8±12.7)μg/ml,浮游培养成膜组菌株各时相eDNA水平分别高于非成膜组菌株,但差异尚无显著性(P〉0.05)。微量板静置培养法成膜组20株eDNA水平为(740.0±264.4)ng/A600,高于非成膜组19株eDNA水平(80.1±31.1)ng/A6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通过AO-PI荧光染色于CLSM下观察静置培养的成膜株表葡菌Y36,其生物被膜中可见eDNA分布;非成膜株Y26没有生物被膜结构形成,未见eDNA分布。结论表葡菌临床株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eDNA是表葡菌形成生物被膜的重要基质成分,在判断表葡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面微量板静置培养法检测eDNA水平优于浮游培养法。
关键词
EDNA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被膜
微量
板
静置
培养
法
Keywords
eDNA
Staphylococccus epidermidis
Bacterial biofilm
Microtitre plate static culture
分类号
R378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微量板培养法对不同血清型霍乱弧菌检测效果观察
吴以华
徐景野
李岳良
王汀
石优章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微量培养板不同保存时间对霍乱弧菌培养效果的观察
吴以华
徐景野
李岳良
王汀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微量板培养法在O139群霍乱疫情中的应用与比较
吴以华
徐景野
李岳良
王汀
王顺彩
刘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摇床吸附法微量细胞板短期培养快速检测流感病毒
胡逢蛟
张姝
付燕
董红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英文)
王佳贺
王桂珍
陈佰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微量板细胞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钟铭英
尹跃平
魏万惠
王红春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2
0
原文传递
7
用Verotox-F法检测大肠杆菌Vero毒素
李凯年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微孔板稀释法在活菌培养计数中的应用观察
韩杰
饶林
饶亚岚
苏裕心
魏秋华
姚楚水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
2
原文传递
9
eDNA水平差异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王荔
宋诗铎
于树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