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霍鲁日论个性的两个范式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百春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6,共9页
在霍鲁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他从一开始就有对个性的直觉,并始终尝试把个性当作一个需特殊对待的哲学核心概念。霍鲁日把欧洲思想史上对个性的理解概括为两个范式。神学的个性论范式把个性完全归于神,人的使命就是追求个性,成为个性。人... 在霍鲁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他从一开始就有对个性的直觉,并始终尝试把个性当作一个需特殊对待的哲学核心概念。霍鲁日把欧洲思想史上对个性的理解概括为两个范式。神学的个性论范式把个性完全归于神,人的使命就是追求个性,成为个性。人学的个性论范式把个性归于人,但最终却使得个性远离了人。在神学的个性论范式里,个性概念是明确的,但是在人学的个性论范式里,个性概念是模糊的。个性是霍鲁日创立的协同人学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鲁日 个性 个体性 范式
原文传递
从“死亡”到“新生”——协同人学视域下的《伊凡·伊里奇之死》
2
作者 曾洙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4期72-81,共10页
霍鲁日的协同人学根植于东方基督教话语,基于人的“展开”与“建构”等概念,将人学边界划分为宗教的界限、无意识界限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三种构成领域。在协同人学视域下审视托尔斯泰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死亡可知,伊凡在自... 霍鲁日的协同人学根植于东方基督教话语,基于人的“展开”与“建构”等概念,将人学边界划分为宗教的界限、无意识界限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三种构成领域。在协同人学视域下审视托尔斯泰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死亡可知,伊凡在自己的死亡经验与死亡事实中,作为本体论的人达到其现世存在的边界——宗教的界限。在死亡的极限经验中,他向“本体论的他者”——“托尔斯泰的上帝”进行本体论的展开,其个性建构发生彻底改变。在“协同”状态中,伊凡得以窥见存在的真相,获得趋向“永恒的善”的超越体验,从“死亡”走向“新生”,也走向“爱”的上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人学 霍鲁日 《伊凡·伊里奇之死》 死亡 托尔斯泰
原文传递
俄罗斯哲学界关于苏联哲学的激烈争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安启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49,共7页
围绕对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哲学的认识,俄罗斯哲学界产生严重分歧,争论焦点是对苏联哲学的评价。霍鲁日称赞宗教哲学,但对苏联哲学即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其他多数学者否定米丁、尤金等人所代表的官方哲学,同时肯... 围绕对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哲学的认识,俄罗斯哲学界产生严重分歧,争论焦点是对苏联哲学的评价。霍鲁日称赞宗教哲学,但对苏联哲学即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其他多数学者否定米丁、尤金等人所代表的官方哲学,同时肯定具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还有人提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哲学都是俄罗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争论双方的共同缺点是没有把苏联哲学放到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鲁日 苏联哲学 历史背景
原文传递
今日俄罗斯的现象学研究
4
作者 马寅卯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5,共7页
俄国是世界上最早接受和翻译胡塞尔现象学的国家,但是俄国的现象学研究在20世纪初经历了20多年的短暂辉煌后逐渐趋于沉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现象学圆桌讨论会的举办,俄罗斯的现象学研究重新掀起了热潮,这种热潮表现在翻译、出版... 俄国是世界上最早接受和翻译胡塞尔现象学的国家,但是俄国的现象学研究在20世纪初经历了20多年的短暂辉煌后逐渐趋于沉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现象学圆桌讨论会的举办,俄罗斯的现象学研究重新掀起了热潮,这种热潮表现在翻译、出版、学术会议、研究中心、研究主题、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今天,俄罗斯的现象学研究已经涌现出诸多值得注意的人才和成果,有理由期待出现俄罗斯版本的现象学或者现象学的俄罗斯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俄罗斯 胡塞尔 海德格尔 莫特罗施洛娃 霍鲁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