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0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学旅游的知识与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重构——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例
1
作者 杨继荣 张朝枝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过程中,知识类型的转变以及社区居民的知识学习、传播对他们的地方认同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1)研学旅游中的知识重新建立社区居民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并产生地方认同;2)知识对于地方差异的界定与学习、传播知识的行为互动过程共同影响社区居民地方认同形成与变化,不同类型的知识界定地方差异并赋予相应的意义;3)地方认同产生于社区居民对于特定知识框架下的地方差异和地方意义的学习内化过程。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身份展演实现地方认同的社会化,并产生集体层面的地方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认同 知识 身份展演 研学旅游 自然保护地 霞山
下载PDF
粤北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光谱特征研究
2
作者 章桂芳 叶雨朦 +5 位作者 傅强 李宏卫 张珂 杨志军 王同皓 陆非凡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2-1718,共17页
红色是丹霞地貌核心特征和重要标志,文章基于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波谱曲线,分析不同颜色(红色表面、橘色表面和纯净白斑)、不同岩生植物覆盖的陡崖表面反射光谱的特征参数及它们与色调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红色表... 红色是丹霞地貌核心特征和重要标志,文章基于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波谱曲线,分析不同颜色(红色表面、橘色表面和纯净白斑)、不同岩生植物覆盖的陡崖表面反射光谱的特征参数及它们与色调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红色表面和橘色表面样品在525和500 nm处的吸收深度、吸收面积与红度和橘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且红色表面和纯净白斑在红度值和吸收特征处的吸收深度和吸收面积上差异明显,是区分这2类表面的有利参数;2)红色表面、橘色表面和纯净白斑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位置具有显著不同,极有可能与这3类地层中的含铁矿物种类及含量的变化有关;3)黑色岩生植物、块状岩生植物和绿色岩生植物3类岩生植物在670 nm处的吸收深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作为区分3类岩生植物的有效指标,且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非白斑岩生植物覆盖类和白斑岩生植物覆盖类在670 nm处的吸收深度随着NDVI值增大而增加;4)白斑表面附着植被后,纯净白斑在430 nm处的吸收特征消失,在530与690 nm处的吸收特征向短波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山 VNIR 红色陡崖 色调 NDVI 粤北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在栖霞山石窟造像艺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葛凌蓝 《艺术科技》 2024年第5期107-111,共5页
目的:栖霞山石窟作为我国南方著名的石窟艺术遗址,以独特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侵蚀,这些珍贵石窟造像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章深入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栖霞山石窟造像艺术传播中的应用,为保... 目的:栖霞山石窟作为我国南方著名的石窟艺术遗址,以独特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侵蚀,这些珍贵石窟造像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章深入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栖霞山石窟造像艺术传播中的应用,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石窟艺术遗址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方法:为了研究这一问题,采用全新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包括三维扫描、点云重建、摄影测量等方法,对栖霞山石窟造像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笔者构建出栖霞山石窟造像的虚拟化数字场景,并在后续的数字化平台上实现虚拟展示。结果:三维重建技术为栖霞山石窟造像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展示方式。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栖霞山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石窟之中,也能够为学者深入研究栖霞山石窟造像艺术提供重要依据。结论: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模型,石窟造像的精美细节得以还原,为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而基于数字资产的虚拟化展示不仅拓展了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还可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技术 霞山石窟造像艺术 传播
下载PDF
丹霞山北宋时期摩崖石刻的初步考察
4
作者 李小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5期150-153,共4页
以丹霞地貌闻名世界的丹霞山是广东省内面积最大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与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合称“广东四大名山”。历史上,丹霞山人文景观荟萃,遍布的摩崖石刻是其人文发展的重要见证,最早的摩崖石刻可追溯至宋代,多与寺院有关... 以丹霞地貌闻名世界的丹霞山是广东省内面积最大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与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合称“广东四大名山”。历史上,丹霞山人文景观荟萃,遍布的摩崖石刻是其人文发展的重要见证,最早的摩崖石刻可追溯至宋代,多与寺院有关,锦石岩寺、金龟岩庙内的几题宋代摩崖石刻为探究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山 摩崖石刻 文化遗存 寺庙
下载PDF
明末清初闽南社会变迁与沿海家族发展探析--以霞山杨氏为个案
5
作者 邹君露 苏惠苹 《闽台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22-27,共6页
明末清初时期,福建闽南地区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海洋氛围的动荡和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家族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定居于漳州九龙江沿海赤岭地区的霞山杨氏家族,是一个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半农半商”的传统... 明末清初时期,福建闽南地区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海洋氛围的动荡和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家族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定居于漳州九龙江沿海赤岭地区的霞山杨氏家族,是一个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半农半商”的传统家族。明末清初的社会变迁打破了家族的平稳发展,迫使其举家迁徙南靖寻找生存空间,踏上适应、发展并融入新地域的发展道路。尽管突如其来的历史动荡对家族生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正是这一过程给家族生计发展与婚姻建构提供了契机,在动荡变迁中霞山杨氏家族反而实现了其社会经济资源的开拓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发展 社会变迁 霞山杨氏家族
下载PDF
基于图像学分析的栖霞山明清时期形象解读——以明代《栖霞山图》和清代《栖霞全图》为例
6
作者 唐晓岚 姬颖 陈丽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6期23-25,共3页
栖霞山是我国江南名山,有“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誉。明代《栖霞山图》与清代《栖霞全图》是明清时期描绘栖霞山风景的两幅重要绘画作品,对于研究栖霞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文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方法和步骤,对比与分析明代... 栖霞山是我国江南名山,有“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誉。明代《栖霞山图》与清代《栖霞全图》是明清时期描绘栖霞山风景的两幅重要绘画作品,对于研究栖霞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文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方法和步骤,对比与分析明代《栖霞山图》和清代《栖霞全图》的内容、主题以及象征意义,探讨其寄托的画者对栖霞山的情感及其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分析 霞山 明清时期 霞山 栖霞全图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胡晓杰 陈灼康 +3 位作者 莫罗坚 严朝东 王卫 罗晓莹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155-163,共9页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格局优化、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无人机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所选取的不同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了丹霞山森林景观的类型、格局特征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格局优化、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无人机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所选取的不同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了丹霞山森林景观的类型、格局特征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类型水平指数来看,丹霞山森林景观类型以天然林为主,占总面积的78.42%,表现出较高的集中连片性;2)从景观水平指数来看,丹霞山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而蔓延度指数和连通度指数则较高,分别为77.85和99.97,表明景观以少数大面积的斑块为主,斑块间连接密切,自然连通度高;3)从功能分区景观格局和地形分异规律来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田、人工林、裸地、居民地、人工水体和自然水体六类森林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60—150 m)、坡度平缓(0—5°)、无坡向的实验区内;灌木、草地、天然林和裸岩四类森林景观则较均衡的分布于海拔60—350 m的各级坡度和坡向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综上所述,丹霞山森林景观保持完好,破碎化程度较低,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斑块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交换的潜力较大。应建立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长期、准确的跟踪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为维持丹霞山森林景观的稳定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格局 地形分异 无人机 FRAGSTATS 霞山
下载PDF
丹霞山陡坡上风化洞穴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史月欣 陈留勤 +2 位作者 杜丁丁 柴乐 王子涵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4,共12页
风化洞穴在全球不同气候区广泛发育,其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形成机制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尤其对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研究还较少。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丹霞”的典型代表,陡坡上发育形态和规模各异的风... 风化洞穴在全球不同气候区广泛发育,其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形成机制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尤其对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研究还较少。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丹霞”的典型代表,陡坡上发育形态和规模各异的风化洞穴,是丹霞地貌的重要景观要素,为认识亚热带湿润气候风化洞穴成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文章以丹霞山砾岩和砂岩陡坡上的5处典型风化洞穴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考察、形态测量、气象监测、样品显微观察及盐化学实验等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湿润气候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在砾岩中发育的洞穴一般个体形态较大,洞穴具有较明显的向上和向内生长趋势;砂岩中发育的洞穴大多密集排列,形态较小,常具有蜂巢结构。2)岩石性质是洞穴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在宏观尺度上决定了洞穴的发育位置和排列方式,也决定了不同岩性下发育的风化洞穴的形态特征。在微观尺度上,岩石含有较多长石、钙质胶结物等易溶矿物组分,在酸性雨水渗流过程中发生化学溶解,加上盐结晶作用导致岩石微观结构破坏,诱发洞穴初始形成。3)洞穴尺寸变大后,洞穴内适宜的微气候是洞穴演化的关键因素,为水和盐的聚集及盐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锦石岩洞微气候为蓝绿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是龙鳞片石景观形成的主控因素。4)洞穴形成和演化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有所变化且互相影响,但总体过程受到自组织机制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洞穴 丹霞地貌 微气候 自组织 霞山
下载PDF
广东丹霞山白垩系红色砂岩崖壁上风化洞穴成因的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胡金涛 杨志军 +3 位作者 何旺 都衡恒 张珂 李宏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05,共8页
基于盐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在砂岩风化洞穴形成中的意义,本文利用硫酸盐与氯化物等盐类物质对丹霞山岩壁上的红色砂岩进行盐浸泡实验,并对比浸泡前后岩石结构、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的变化,旨在为盐类物质在丹霞山岩壁上洞穴形成中的... 基于盐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在砂岩风化洞穴形成中的意义,本文利用硫酸盐与氯化物等盐类物质对丹霞山岩壁上的红色砂岩进行盐浸泡实验,并对比浸泡前后岩石结构、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的变化,旨在为盐类物质在丹霞山岩壁上洞穴形成中的意义积累科学数据。结果表明,盐浸泡可以使红色砂岩中的矿物组成产生变化;含SO_(4)^(2-)比含Cl^(-)的盐溶液对红色砂岩洞穴破坏更为显著,且浓度越高对砂岩表面的剥蚀作用越强烈;盐溶液会使红色砂岩胶结物严重流失,且盐类物质在砂岩孔隙中结晶后,因其粒径的逐渐增大,致使大颗粒石英附近的裂隙扩大,进而加快洞穴的形成。总体上,广东丹霞山红色砂岩崖壁上风化洞穴的成因可解释为长石溶蚀、胶结物流失与盐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山 风化洞穴 矿物组成 盐浸泡实验
下载PDF
丹霞崖壁的形成机制初探——以丹霞山为例
10
作者 李燕文 李宏卫 +2 位作者 程亮开 涂华 赖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3-116,共4页
丹霞地貌是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彭华等,2020),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郭福生等,2020),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丹霞崖壁与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丘陵、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8类地貌... 丹霞地貌是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彭华等,2020),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郭福生等,2020),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丹霞崖壁与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丘陵、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8类地貌共同组成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中丹霞崖壁特指坡度>60°,高度>10 m的陡崖坡。以往丹霞地貌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丹霞崖壁的研究多关注崖壁上蜂窝状洞穴、顺层洞穴等微观形态的形成机制(彭华等,2014;陈留勤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山 丹霞地貌 崖壁后退 崩塌
下载PDF
基于RSEI指数的丹霞山生态质量评价
11
作者 付炳秀 《广东气象》 2023年第5期62-65,共4页
基于2017—2021的Landsat8/OLI影像,综合湿度、干度、热度、绿度4个指标,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构建RSEI综合指数指标,借助遥感质量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丹霞山近5年生态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RSEI指数可以从绿度、湿度、干度和... 基于2017—2021的Landsat8/OLI影像,综合湿度、干度、热度、绿度4个指标,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构建RSEI综合指数指标,借助遥感质量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丹霞山近5年生态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RSEI指数可以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生态角度综合表达丹霞山的生态质量,绿度和湿度对生态质量起积极作用,其中绿度对RSEI的贡献度最大,表明植被是丹霞山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近5年丹霞山RSEI指数均在0.68以上,其中2021年较2017上升了20.6%,表明丹霞山的生态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且生态质量呈上升趋势;(3)2021年生态质量为良级以上的面积占了丹霞山绝大部分面积,生态质量为优级的面积较2017年增幅达到65.94%,表明近5年丹霞生态质量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气象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质量 霞山
下载PDF
丹霞山塔墓的初步考察
12
作者 李小蓉 《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9期87-89,共3页
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的发现与研究闻名于世界,201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底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多家单位,对丹霞山文化遗... 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的发现与研究闻名于世界,201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底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多家单位,对丹霞山文化遗产开展全面调查,对长老峰一带的塔墓进行详细考察,为研究丹霞山的人文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山 塔墓 文化遗产
下载PDF
粤北秀美丹壁 亿年绚丽霞光——从丹霞山的美学价值到科学价值
13
作者 闫罗彬 李宏卫 马益冬 《地球》 2023年第4期30-33,共4页
地球内部积蓄的力量总是试图让地表变得崎岖不平,而地球外动力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抹平棱角,让地表变得更光滑平整。两种力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强弱表现,时而内动力占据上风,时而外动力表现得更活跃。它们在地表的每个角落展开... 地球内部积蓄的力量总是试图让地表变得崎岖不平,而地球外动力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抹平棱角,让地表变得更光滑平整。两种力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强弱表现,时而内动力占据上风,时而外动力表现得更活跃。它们在地表的每个角落展开角力,造就了干姿百态的地表。有彩丘一样色彩斑斓,有沙漠一样辽阔绝望,有砂岩沟谷一样光影变幻,有冰川一样冷峻潇洒,有流水地貌一样喧闹张扬,有海岸一样泰然自若,还有土林和石林一样千变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水地貌 霞山 地球内部 美学价值 色彩斑斓
下载PDF
整体性治理下粤西县级政府行政服务数字化发展研究——以霞山区人民政府为例
14
作者 陈柳云 钟浩忠 《中国信息化》 2023年第2期90-92,共3页
近年来,粤西地区明确定位,加快振兴发展,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湛江市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各个方面带动着广东的西翼发展,行政服务数字化建设“领跑”也在助力西翼城市的深入发展。霞山区作为湛江市辖区,是交通便利的商贸区、老城区,... 近年来,粤西地区明确定位,加快振兴发展,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湛江市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各个方面带动着广东的西翼发展,行政服务数字化建设“领跑”也在助力西翼城市的深入发展。霞山区作为湛江市辖区,是交通便利的商贸区、老城区,当前行政服务数字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以霞山区为例深入研究粤西县级政府行政服务数字化发展情况,从理念、功能整合、机构、协调运作和反馈评估五大维度剖析现存的典型问题,进而寻求有效的改进对策,以推动区域县级行政服务数字化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山 整体性治理 省域副中心城市 粤西地区 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发展 改进对策 功能整合
下载PDF
飞天袅袅会栖霞——读《南京栖霞山石窟艺术与敦煌学》
15
作者 巢乃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86-187,共2页
又是秋天.2000年的秋天,由<扬子晚报>10月29日刊发的<南京发现"栖霞飞天">的一则不足千字的消息引发了一系列相关报道、游客的参观高潮与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实地考察,并由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与南京... 又是秋天.2000年的秋天,由<扬子晚报>10月29日刊发的<南京发现"栖霞飞天">的一则不足千字的消息引发了一系列相关报道、游客的参观高潮与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实地考察,并由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与南京市园林局联合召开了国际性的"南京栖霞山石窟艺术与敦煌学研讨会"(2001年3月24日--3月26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栖霞山石窟艺术与敦煌学》 书评 霞山 石窟艺术 敦煌学
下载PDF
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7
16
作者 李贞 保继刚 覃朝锋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54-561,共8页
本文从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色质量管理的角度,以群落景观重要值、旅游影响系数、敏感水平等定量分析为依据,初步研究了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植被管理对策。
关键词 霞山 景观重要值 旅游影响 植被 旅游开发
下载PDF
栖霞山矿区植物对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的探讨 被引量:38
17
作者 栾以玲 姜志林 吴永刚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72,共4页
通过对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矿粉运输道路两侧和转运站附近的土壤、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中重金属元素Cd、Pb、Zn、Cu、Mn、Cr的含量测试和分析,表明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经对比筛选,木本植物中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白榆(Ul... 通过对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矿粉运输道路两侧和转运站附近的土壤、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中重金属元素Cd、Pb、Zn、Cu、Mn、Cr的含量测试和分析,表明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经对比筛选,木本植物中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白榆(Ulmus pumil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具有较高的重金属综合富集能力,雪松(Cedrus deodara)、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等树种亦有一定的富集能力,这些树种可被选为该区净化重金属污染的绿化树种;草本植物中,狗牙根(Cynodon dacytlon)的富集能力大大超过其他草本植物。因而在Cd、Pb和Zn严重污染的环境中,选择泡桐、白榆、构树和狗牙根的乔木和草本植物组合是该类污染区植物修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 植物 富集能力 霞山矿区
下载PDF
广东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及白斑成因 被引量:15
18
作者 谭艳 朱诚 +5 位作者 吴立 孙伟 王晓翠 贾天骄 彭华 侯荣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287,共9页
为研究广东韶关市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及白斑成因,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景区内玉女拦江洞中采集的6个砂岩蜂窝状洞穴样品,以及在鸭麻岩地区采集的4个白斑样品,进行XRF和ICP-MS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鉴定。结果表明,... 为研究广东韶关市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及白斑成因,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景区内玉女拦江洞中采集的6个砂岩蜂窝状洞穴样品,以及在鸭麻岩地区采集的4个白斑样品,进行XRF和ICP-MS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岩石薄片偏光显微镜鉴定。结果表明,发育蜂窝状洞穴的砂岩体与其基岩砂岩体的成分含量相近,岩体内部成分差异不是蜂窝状洞穴的成因。综合分析认为,丹霞山砂岩蜂窝状洞穴的产生是岩石的矿物组成及结构、洞穴所在的地形条件、气候因素和蜂窝状洞穴所形成的微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白斑的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发育白斑的砂岩在成岩过程中,红色基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白斑形成于还原环境中,赤铁矿被还原形成白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丹霞山 砂岩 成分分析 蜂窝状洞穴 白斑
下载PDF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铅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1
19
作者 储彬彬 罗立强 +2 位作者 王晓芳 刘颖 伯英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9-215,共7页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已开采50余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了解污染来源和污染传播方式,采集了该地水、土、植物、大气沉降、燃油灰尘、矿石、人血和生物等多种样品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和铅同位素示踪分析。结果表明矿区重金属污染严重,且...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已开采50余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了解污染来源和污染传播方式,采集了该地水、土、植物、大气沉降、燃油灰尘、矿石、人血和生物等多种样品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和铅同位素示踪分析。结果表明矿区重金属污染严重,且污染随着靠近矿区而逐渐加重,重金属元素Pb、As、Cd、Cu、Zn之间相关性明显,初步反映了污染与矿山有关;同位素分析显示,矿区大气沉降样品、大部分植物样品、部分土壤和部分生物样品铅同位素组成与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证实了污染源为矿山。另外,大气沉降与植物样品铅含量高且它们的铅同位素组成相当,反映了大气沉降是污染传播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栖霞山 铅锌矿 铅同位素
下载PDF
丹霞山风景地貌的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蔚秋 李植华 刘兰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1,共7页
描述了丹霞山植物区系的特征,对其科、属、种进行系统分析,并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丹霞地貌对本区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的影响。丹霞山植物区系体现了华夏植物区系的特征,其表征科有不少同时也是华夏区系的表征科。从... 描述了丹霞山植物区系的特征,对其科、属、种进行系统分析,并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丹霞地貌对本区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的影响。丹霞山植物区系体现了华夏植物区系的特征,其表征科有不少同时也是华夏区系的表征科。从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来看,以泛热带分布局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东亚分布局及北温带分布属。丹霞山植物区系相对其纬度来说热带性较强,这与其特定的地貌特征有关。另外,本区的苦藓植物较为丰富,据初步统计共有27科70属,其中石生性苔藓分布尤其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山 丹霞地貌 植物区系 分布区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