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藏那曲地区一次霰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3
- 1
-
-
作者
王倩茹
范广洲
赖欣
张永莉
朱伊
-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6-407,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37214
41275079
+6 种基金
41305077
41305042
41405069和41505078)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506001)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6ZA020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基金(J201516和J20151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引进人才启动基金(KYTZ201639)共同资助
-
文摘
本文利用探空气球加密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29日午后降霰过程进行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与同年8月26日典型晴天个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霰过程前,温度0℃线随时间增加而升高,温度递减率分层现象显著,逆温层不明显,边界层多为对流不稳定层结;位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随时间增加呈现5K·(2h)^(-1)的增加趋势;比湿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水汽含量较晴天更大;风速随高度呈多层次变化,近地层风速大于晴天同高度风速,边界层顶风速小于晴天边界层顶风速,风向始终以西风为主,随高度不存在大波动;降霰过程前云覆盖量大,云层厚度达4000m,存在复杂垂直运动,近地层为下沉运动,云层内为上升运动。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那曲29日降霰过程前,08时边界层内存在明显过冷水,边界层顶波动极大,08时存在最大高度(3780m),10时为最低高度(850m)。位温随时间增加而上升,持续积累能量达6h,比湿大于晴天,边界层内风速大于晴天,且随高度变化不大,风向始终以西风为主,存在深厚的云系提供水汽,云内的上升运动和云下的下沉运动是促发霰过程的主要动力机制。
-
关键词
那曲
霰过程
大气边界层
-
Keywords
Nagqu, graupel process,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