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霸王岭睑虎种群及数量状况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齐旭明 田蜜 +3 位作者 李小成 周照骊 杨世彬 杨民 《热带林业》 2011年第1期47-49,共3页
通过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霸王岭睑虎的栖息地状况、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霸王岭睑虎仅分布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东一、东六和雅加三个地点,其分布海拔介于500~800m之间;霸王岭睑虎的种群数量极小... 通过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霸王岭睑虎的栖息地状况、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霸王岭睑虎仅分布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东一、东六和雅加三个地点,其分布海拔介于500~800m之间;霸王岭睑虎的种群数量极小,主要原因为栖息地的破碎化;最后提出了保护霸王岭睑虎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岭睑虎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种群分布 种群数量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海南油杉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陈玉凯 杨小波 +5 位作者 李东海 农寿千 吕晓波 吕洁杰 杨民 李小成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8-287,共10页
基于2×2联列表,应用X2统计量、共同出现百分率、联结系数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研究分析了海南油杉(Keteleeriahainanensis)所在群落19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特征。结果表明,19个主要种群在总体水平上表现为不显著的正联结。19... 基于2×2联列表,应用X2统计量、共同出现百分率、联结系数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研究分析了海南油杉(Keteleeriahainanensis)所在群落19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特征。结果表明,19个主要种群在总体水平上表现为不显著的正联结。19个种群组成的171个种对中,有87对表现为正关联,82对为负关联,2对无关联。X2检验有6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有5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有144个种对0<PC<40%,仅有21个种对PC≥40%,另有6个种对PC=0,表明171对种对中,只有少数种对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相关性较弱。种间正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种间负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不同优势种群下的种间联结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以红椆(Lithocarpusfenzelianus)、海南油杉等为优势种群的群落正负关联比例较高,种间联结性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总体上,海南油杉与九节(Psychotriarubra)存在最大的正联结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油杉 群落 优势种群 种间联结 海南霸王岭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油丹所在群落的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玉凯 杨小波 +5 位作者 李东海 农寿千 吕晓波 吕洁杰 杨民 李小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44,共8页
基于2×2联列表,以X2统计量、Ochiai联结测度指数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分析了海南霸王岭油丹所在群落中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等17个主要种群(物种)的种间联结性特征。结果表明,17个主要种群(物种)总体水平上表现为不显... 基于2×2联列表,以X2统计量、Ochiai联结测度指数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分析了海南霸王岭油丹所在群落中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等17个主要种群(物种)的种间联结性特征。结果表明,17个主要种群(物种)总体水平上表现为不显著的正联结。17个物种组成的136个种对中:当取样面积在100 m2时,有72对表现正关联,63对为负关联,1对无关联。X2检验有2对表现显著正关联,有3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有125个种对的0<OI<0.6,仅有9个种对的OI≥0.6,另有2个种对OI=0;当取样面积为50 m2时,有59对表现正关联,70对为负关联,7对无关联。X2检验有6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有2对表现显著负关联。有129个种对的0<OI<0.6,而OI≥0.6的种对没有,另有7个种对OI=0。不同优势种群下的种间联结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以线枝蒲桃(Syzygium araiocladum)等为优势种群的群落种间联结性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丹 群落 优势种群 种间联结 霸王岭 海南
下载PDF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雨林的种间分离 被引量:26
4
作者 戴小华 余世孝 练琚蕍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0-387,共8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了海南岛霸王岭热带雨林 1个 0 .5hm2 永久样地所有DBH≥ 1cm树木的分布图 ,进而借助最近邻体分析扩展模块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 ,并得到每个基株 最近邻体种对的距离。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的截表...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了海南岛霸王岭热带雨林 1个 0 .5hm2 永久样地所有DBH≥ 1cm树木的分布图 ,进而借助最近邻体分析扩展模块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 ,并得到每个基株 最近邻体种对的距离。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的截表法 ,研究了这个多物种群落的种间分离。结果表明 ,随机毗邻种对占优势 ,正分离种对次之 ,负分离种对最少。多数灌木和一些小乔木 (平均胸径 <1 5cm)彼此呈正分离 ,少数负分离 ;灌木和乔木间的分离关系复杂 ;大乔木种类 (平均胸径≥ 65cm)间不存在负分离。种间分离存在种间差异。种间分离与分布格局明显相关 ,聚集分布的物种与其它物种正分离比例远比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大 ;相反 ,聚集分布物种与其它物种负分离比例要比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小。聚集 聚集分布的种对最可能出现正分离 ;聚集 均匀分布的种对以及随机 随机分布的种对则最可能出现负分离。但是 ,无论物种的分布格局或种对相对分布格局如何 ,随机毗邻的种对都占优势。与种间联结不同 ,种间分离反映的是小尺度的物种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霸王岭 热带雨林 种间分离 种间联结 分布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青梅林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兰国玉 陈伟 周小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861-1868,共8页
基于海南岛霸王岭林区青梅林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青梅林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青梅林群落中物种数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分别有物种13、8、5种;而... 基于海南岛霸王岭林区青梅林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青梅林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青梅林群落中物种数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分别有物种13、8、5种;而重要值最大的科为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2)霸王岭青梅林在生活型主要表现为常绿中高位芽的物种较多,占总物种的41.49%;叶级谱表现为中型叶较多,占总数的67.02%,全缘叶物种占总数的92.55%,单叶物种占总数的72.40%,群落中革质叶物种数稍多于纸质叶的物种,另外全缘叶占绝对优势,表现了群落的热带性质和常绿性.(3)霸王岭青梅林中青梅的相对密度达66.12%,表明群落为单优青梅林.青梅林下草本植物稀少,主要由青梅和其它树木的幼树幼苗组成,而藤本植物却异常丰富.(4)青梅林群落中大树较少而小树较多,且乔木层树种分布不均匀,表明海南霸王岭青梅林群落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而且存在着分化和演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岭 群落特征 海南 物种组成 青梅林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山地原始林与伐后林中木质藤本与支持木的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晋仙 陶建平 +3 位作者 王玉平 何泽 乌玉娜 郭庆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19,共5页
研究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与伐后林的物种多样性及木质藤本与支持木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林中树木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低于伐后林(P<0.05),而木质藤本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原始林与伐后林间无显著差异;原始林中树木的平均附... 研究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与伐后林的物种多样性及木质藤本与支持木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林中树木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低于伐后林(P<0.05),而木质藤本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原始林与伐后林间无显著差异;原始林中树木的平均附藤率和平均每木附藤数均高于伐后林(P<0.05),而平均每藤攀附支持木个体数表现为伐后林高于原始林(P<0.05);在原始林中树木胸径与平均每木藤本数间呈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伐后林中树木胸径与平均每木藤本数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树木高度与平均每木藤本数在2林型中均呈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藤本 支持木 原始林 伐后林 山地雨林 海南霸王岭
下载PDF
海南岛霸王岭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黄永涛 吕瑜良 +2 位作者 丁易 余兆波 程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9,共6页
对海南岛霸王岭林区沿海拔梯度自然分布的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林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霸王岭林区此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含... 对海南岛霸王岭林区沿海拔梯度自然分布的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林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霸王岭林区此4种热带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差异显著;其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较差,土壤养分的总含量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中上等级,高于海南全岛土壤养分的平均水平,说明海南岛的原始热带林能较好地保持林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霸王岭 热带森林类型 林地土壤 养分状况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陆均松天然更新土壤种子库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春燕 许洋瑜 +4 位作者 陈永富 陈巧 洪小江 韩文涛 李晓成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91,共9页
[目的]了解自然条件下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Hickel)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和时空动态,揭示其天然林更新机制。[方法]从2014年4月开始,对海南霸王岭陆均松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成分类型、时空动态进行为期3年的观测,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 [目的]了解自然条件下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Hickel)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和时空动态,揭示其天然林更新机制。[方法]从2014年4月开始,对海南霸王岭陆均松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成分类型、时空动态进行为期3年的观测,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陆均松土壤种子库中完好种子、霉烂种子、空心种子、缺损种子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48%、45.55%、29.68%、24.30%;(2)距母树不同距离所含种子数量与距离呈反"J"形曲线递减关系;(3)土壤种子库种子具有明显的空间格局;(4)种子数量垂直分布特征为:枯落物层(87.78%)>0~5 cm层(11.01%)>6~10 cm层(1.20%),0~5 cm土壤层种子分布急剧减少,至6~10 cm层几乎没有种子分布;(5)土壤种子库无活力种子的数量和比例都较高,最高的100%,有活力种子数量少且萌发率低(14%),种子寿命不到1 a。[结论]土壤种子库的上述特征表明:陆均松具有极大的天然更新障碍,陆均松土壤种子库完好种子数量少,种子质量差、萌发能力弱、寿命较短,种子大量集中在枯落物层,无法与土壤有足够的接触从而降低萌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均松 土壤种子库 森林更新 种子寿命 霸王岭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山地原始林与伐后林中木质藤本对支持木的选择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晋仙 陶建平 +2 位作者 何泽 王玉平 郭庆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34-3840,共7页
通过对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原始林与伐后林中树木及其攀附木质藤本的调查,研究原始林与伐后林中木质藤本对支持木的选择性。结果表明:1)6科优势树木中附藤率最高的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附藤率最低的科,原始林中是山矾科(Symploca... 通过对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原始林与伐后林中树木及其攀附木质藤本的调查,研究原始林与伐后林中木质藤本对支持木的选择性。结果表明:1)6科优势树木中附藤率最高的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附藤率最低的科,原始林中是山矾科(Symplocaceae),伐后林中是茜草科(Rubiaceae)。2)原始林中,谷木(Memecylon ligustrifolium)与线枝蒲桃(Syzygiumaraiocladum)的附藤比率和每木藤本数均高于样地平均水平;三角瓣花(Prismatomeris tetrandra)和龟背灰木(Symplocosandenophylla)的附藤比率均低于样地平均水平,而每木藤本数与样地平均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伐后林中,谷木的附藤比率和每木藤本数高于样地平均水平;九节(Psychotria rubra)的附藤比率和每木藤本数低于样地平均水平。3)杜仲藤(Parabariummicranthum)的主要支持木是谷木,夜花藤(Hypserpa nitida)的主要支持木是线枝蒲桃。研究表明,木质藤本对支持木在科和种水平上都具有选择性,因此木质藤本会对树木造成不对称影响,进而影响森林的结构和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藤本 支持木 原始林 伐后林 海南霸王岭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幼苗库动态规律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陶建平 臧润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38,共6页
分析了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内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动态以及林隙年龄和林隙面积对树种组成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树种组成十分复杂 ,数量分布极不均匀 ,种间差异较大 ,2 7个林隙中共有乔木 116... 分析了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内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动态以及林隙年龄和林隙面积对树种组成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树种组成十分复杂 ,数量分布极不均匀 ,种间差异较大 ,2 7个林隙中共有乔木 116种 ,其中数量较多的 10个种的个体数量占到总个体数量的 4 7 0 3% ,而个体数量较少的 5 8个种的个体数仅占总个体数的 6 0 2 %。林隙面积大小对树种幼苗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有较大影响 ,幼苗种密度和个体密度随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幼树和成树在不同大小林隙中的种密度和个体密度变化不大。成熟林隙明显比早期林隙和中等年龄林隙有较大的幼苗个体密度和种密度 ,不同年龄林隙内幼树和成树的个体密度变化也不大。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在大林隙和成熟林隙内明显高于小林隙和幼龄林隙。依据林隙树木幼苗数量变化的差异 ,可将林隙填充者分为 4种不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热带山地雨林 林隙 幼苗库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臧润国 杨彦承 +1 位作者 林瑞昌 杨秀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9,共9页
以海南霸王岭 1hm2 热带山地雨林的网格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 ,首先对全林分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 ,然后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 ,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生活型的树种在利用垂直和水平生态资源... 以海南霸王岭 1hm2 热带山地雨林的网格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 ,首先对全林分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 ,然后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 ,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生活型的树种在利用垂直和水平生态资源上是相对分离的 ,绝大部分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种的水平生态位宽度较大 ,垂直生态位宽度较小 ,中、大乔木则正好相反 ,而那些低密度、稀有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小。随森林循环过程的进行 ,各树种在不同阶段斑块内出现的频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占优势的乔灌木树种大都呈聚集分布的格局 ,个体数中等的树种大都呈均匀分布的格局 ,而那些个体数少的低密度种则大都呈随机分布的格局。随着森林循环过程的推进 ,每个树种所拥有的个体数和所占据的面积是逐渐减少的。森林循环不同阶段内的树种数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总趋势 ,尤其是由单个体和双个体所对应的物种数较多 ,3个以上个体对应的树种数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不同斑块之间组成相似性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斑块动态的连续性 ,相邻阶段斑块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不相邻阶段斑块。以森林循环阶段为基础计算的生态位宽度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霸王岭 热带 山地雨林 森林循环 群落特征 生活型树种 水平生态资源 垂直生态资源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山地雨林理想结构的指标与标准(standards)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清麟 洪菊生 +1 位作者 陈永富 王晓慧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4-410,共7页
根据典型林分结构的分析,结合海南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特征,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提出海南霸王岭山地雨林理想结构的指标与标准(standards),包括林层结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林分基本蓄积量、材积按径阶分布、... 根据典型林分结构的分析,结合海南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特征,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提出海南霸王岭山地雨林理想结构的指标与标准(standards),包括林层结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林分基本蓄积量、材积按径阶分布、林分密度、株数按径阶分布、特类~三类商品材树种结构等7个指标和各指标的具体标准(standards),旨在为海南霸王岭山地雨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依据,为异龄林理想结构的研究提供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霸王岭林区 山地雨林 理想结构 近自然林业 指标 标准 可持续经营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林区南亚松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清麟 陈永富 杨秀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1-745,共5页
The natural forest of Pinus latteri in the Bawangling Forestry Area of Hainan Province, which is absolutely dominated by Pinus latteri, is a rare and typical multistoried, mixed and uneven aged forest, and i... The natural forest of Pinus latteri in the Bawangling Forestry Area of Hainan Province, which is absolutely dominated by Pinus latteri, is a rare and typical multistoried, mixed and uneven aged forest, and is a precious tropical coniferous vegetation type. The tree stratum of the Pinus latteri forest can  be divided obviously into 3 substrata. The richness of tree species, ShannonWiener index of tree species, evenness of tree species and average growing stock of the natural Pinus latteri forest are 20, 1.65, 0.38 and 372.5 m3·hm-2 respectively. The population of Pinus latteri is a kind of stable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霸王岭林区 结构特征 南亚松 天然林 乔木层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橡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群 李东海 +5 位作者 杨小波 曾润娟 夏丹 王豪 戚春林 郝杰威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83,共8页
为了解海南霸王岭橡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选取总面积为10400m 2的橡胶林样方进行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P)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霸王岭分局橡胶林... 为了解海南霸王岭橡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选取总面积为10400m 2的橡胶林样方进行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P)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霸王岭分局橡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霸王岭分局橡胶林林下植物在此次调查中共记录到110科309属478种,其中有100余种是以往海南橡胶林林下植物未曾记录过的物种,如烟斗柯(Lithocarpus corneus)、饭甑青冈(Quercus fleuryi)、子凌蒲桃(Syzygium championii)等森林演替中期或后期种;2)霸王岭分局橡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受不同环境条件共同影响,在海拔为400~600m、坡度为21°~30°、郁闭度>0.8的条件下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在坡向上没有明显规律;3)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橡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即正常经营管理<疏于经营管理<放弃经营管理;4)正常经营管理到放弃经营管理的橡胶林林下植物组成逐渐从演替早期物种过渡到中后期物种,有自然地向当地热带雨林方向演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岭分局 橡胶林 物种多样性 演替
下载PDF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黑桫椤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谢春平 赵柏松 +1 位作者 刘大伟 方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5-771,共7页
【目的】黑桫椤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是真蕨中较古老的类群,对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黑桫椤种群现状及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对策,对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黑桫椤种群进行了研究。【方... 【目的】黑桫椤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是真蕨中较古老的类群,对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黑桫椤种群现状及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对策,对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黑桫椤种群进行了研究。【方法】选取3处典型的黑桫椤群落,根据黑桫椤种群的高度级结构,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和存活曲线,编制静态生命表,同时结合年龄结构动态变化指数和种群稳定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该区域黑桫椤种群年龄结构整体表现为正金字塔型,但由于小环境差异导致不同样方的种群年龄结构有较大区别。样方A和样方B的种群年龄结构以中低龄级个体占有较高的比例,而样方C以中龄级占有较高比例。年龄结构动态变化指数值在有干扰和无干扰的条件下均大于0,因此种群表现为增长型。静态生命表的各指标值显示,黑桫椤种群结构在样方A的要优于其他两个样方。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各样方的种群稳定性表现为样方A>样方C>样方B。【结论】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黑桫椤为低增长性的稳定种群;对该种群的保护应结合各样方具体环境情况,同时以减少人为干扰和提升幼树幼苗的种群数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桫椤 种群 生命表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海南省霸王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双 黄建文 鞠洪波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3,共6页
利用1998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结合森林二类调查数据,对海南省霸王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区进行景观分类和景观指数提取。通过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总体结构稳定,1998年到2006年森林面积增加了6454.2hm2。原始林破碎度降低,干扰减... 利用1998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结合森林二类调查数据,对海南省霸王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区进行景观分类和景观指数提取。通过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总体结构稳定,1998年到2006年森林面积增加了6454.2hm2。原始林破碎度降低,干扰减弱。次生林质量有所恢复,5949.86hm2的中度次生林转化为轻度次生林。橡胶林和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增加,荒地大幅减少,人工造林成效显著。但在次生林边缘地带仍然存在部分人工林侵蚀次生林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霸王岭 TM遥感影像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南亚松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运峰 杨小波 +3 位作者 党金玲 吴庆书 李东海 岳平 《福建林业科技》 2009年第2期1-5,22,共6页
通过采用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Morisita指数等研究分布格局,采用Greig-Smith方法分析空间格局,对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 Mason)种群... 通过采用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Morisita指数等研究分布格局,采用Greig-Smith方法分析空间格局,对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 Mason)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松种群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种群,但幼苗、幼树较少;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 Ⅰ型,胸径小于2.5cm的幼苗成活率较低,幼树存活率开始增大,中龄期种群存活率最高,成龄树期存活率开始下降,至老龄期死亡率达到最大;种群格局整体上呈聚集型;种群格局规模介于100-400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松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海南霸王岭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南亚松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群 李剑碧 +9 位作者 杨小波 曾润娟 夏丹 王豪 朱子丞 江悦馨 王重阳 张顺卫 李靖涵 李东海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6期585-592,共8页
为了解海南霸王岭南亚松(Pinus latteri)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采用样方法对南亚松群落的物种组成、地理成分、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霸王岭南亚松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共有66科146属230种,以樟科(Lauraceae)、... 为了解海南霸王岭南亚松(Pinus latteri)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采用样方法对南亚松群落的物种组成、地理成分、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霸王岭南亚松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共有66科146属230种,以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茜草科(Rubiaceae)为主要优势科,南亚松(Pinus latteri)、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银柴(Aporosa dioica)为主要优势种,优势属不明显;2)南亚松群落的植物地理联系广泛,以热带成分为绝对优势,含杉木属(Cunninghamia)一个特有属;3)不同海拔梯度南亚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差异,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4)南亚松群落结构复杂,其径级和树高结构都是典型的倒“J”型,群落中南亚松的径级和树高结构呈钟形,说明南亚松群落稳定性高,更新状态良好,能够稳定演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松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霸王岭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雪华 肖宜安 +1 位作者 曾建军 周兵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31-136,共6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计38种,隶属于17科。从来源来看,主要来自美洲,占总数的79%。同时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和对...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计38种,隶属于17科。从来源来看,主要来自美洲,占总数的79%。同时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和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调查结果将对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岭 自然保护区 外来入侵植物 调查分析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坡垒分布格局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彧 方燕山 +3 位作者 方发之 韩东苗 吴钟亲 陈修仁 《热带林业》 2016年第3期40-42,共3页
通过实地调查,对坡垒随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垒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600~900 m,先随海拔增高而增加,海拔700~800m时候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不同坡向对坡垒数量分布影响为:... 通过实地调查,对坡垒随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垒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600~900 m,先随海拔增高而增加,海拔700~800m时候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不同坡向对坡垒数量分布影响为:北坡〉西南坡〉东北坡〉南坡〉西北坡〉西坡〉东南坡〉东坡,阴坡上分布的坡垒数显著高于阳坡上的分布数量;坡垒集中分布在坡度20~25°范围内。可见坡垒的分布格局与海拔、坡向及坡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岭 坡垒 国家级保护植物 分布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