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残酷与浪漫的双重变奏——论香港当代青少年电影的叙事主题
1
作者 付晓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161-165,共5页
香港青少年电影呈现出残酷与浪漫的双重变奏。"残酷主题系"含有着大量对青春堕落现象的展示,但也不乏深刻的人文关怀;"浪漫主题系"以轻松温和的镜语笔调描绘了青春期情感的纠结状态,凸显了成长体验。
关键词 香港青少年电影 叙事主题
下载PDF
拉康理论视域下的日本青少年电影——以《花与爱丽丝》为例
2
作者 林燕飞 《视听》 2019年第1期81-82,共2页
《花与爱丽丝》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一部青春片,2004年上映。作为日本新电影第二浪的代表导演之一,岩井俊二擅长挖掘少男少女朦胧无知、浪漫隽永的情感秘密。这部片子用唯美、细腻的镜头语言描绘了一个关于爱情、友谊、记忆与... 《花与爱丽丝》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一部青春片,2004年上映。作为日本新电影第二浪的代表导演之一,岩井俊二擅长挖掘少男少女朦胧无知、浪漫隽永的情感秘密。这部片子用唯美、细腻的镜头语言描绘了一个关于爱情、友谊、记忆与欺骗的青春故事。但细读电影文本会发现,导演真正要表达的其实是用无数谎言堆砌起来的青春"恐怖"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理论 精神分析法 日本青少年电影
下载PDF
浪漫与毁灭中的青春物语——新世纪青少年题材电影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春霞 《电影评介》 2012年第3期18-19,共2页
新世纪以来,青少年题材电影以或唯美浪漫或残酷暴力的表述形式被电影人反复书写,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选择。由于青少年边缘性的存在,使青少年题材的影片具备丰富的表述空间,这类影片或者表现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困境,或者表现青少年在... 新世纪以来,青少年题材电影以或唯美浪漫或残酷暴力的表述形式被电影人反复书写,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选择。由于青少年边缘性的存在,使青少年题材的影片具备丰富的表述空间,这类影片或者表现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困境,或者表现青少年在迷茫中的自我救赎,或者在现代时尚都市中释放青春激情,广受观众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题材电影 边缘性 自我实现 自我救赎
下载PDF
生命T-细胞免疫力的提升——生命教育微电影青少年导演班个案研究
4
作者 成明道 《生活教育》 2014年第3期30-31,共2页
生命教育微电影青少年导演班是一种体验式工作坊,让学员们透过创作微电影过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关键词 生命教育微电影青少年导演班 微导演班 生命教育 发现自我 认识自我 提升自我 网瘾 咖啡杯练习 生命T-细胞免疫力提升理论 生命导师 旧的我 新的我
下载PDF
由《听见天堂》浅析青少年影片的听觉美感
5
作者 金百合 《新闻传播》 2010年第4期92-92,共1页
青少年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青少年眼中的世界不仅真实动人,更有一种成人所无法拥有的纯洁与渴望,而那些双目失明的孩子则更是鲜明的代表。盲童的心往往是最细腻的,敏感的听觉以及孩童天生的丰富想像力为自己的生命... 青少年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青少年眼中的世界不仅真实动人,更有一种成人所无法拥有的纯洁与渴望,而那些双目失明的孩子则更是鲜明的代表。盲童的心往往是最细腻的,敏感的听觉以及孩童天生的丰富想像力为自己的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为了自己的梦想与命运、社会传统做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电影 声音 听觉美感
下载PDF
浅谈青年体育题材电影《破风》
6
作者 孙钎寒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3期105-105,共1页
近年的华语影坛十分缺少关于青少年题材的运动电影。体育题材电影包含着我们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正能量,对我国青少年多进行体育运动也能起到宣传促进作用。《破风》这部电影是近年对于青少年体育题材电影商业化的尝试。
关键词 中国青少年体育题材电影 《破风》 故事主旨 人物
下载PDF
2007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隆重开幕 志愿者与建设者奥运工地共庆劳动节
7
《北京青年工作研究》 2007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
5月1日晚,“2007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开幕式在朝阳公园内的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场馆建设工地举行。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春良,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刘剑,副书记方力、李先忠、王粤、于庆丰、沈千帆... 5月1日晚,“2007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开幕式在朝阳公园内的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场馆建设工地举行。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春良,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刘剑,副书记方力、李先忠、王粤、于庆丰、沈千帆、姜泽廷,奥组委志愿者部副部长李世新、张振良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7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开幕式 "青少年公益电影节"活动 志愿者 建设者 劳动节
原文传递
2006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成功举办
8
《北京青年工作研究》 2006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2006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于2006年4月9日开幕。电影节期间,“李春平公益电影快车”深入乡村、社区、奥运工地、社会福利机构放映电影16场;在“青少年公益实践系列活动”中,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困难青少年,兴致勃... 2006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于2006年4月9日开幕。电影节期间,“李春平公益电影快车”深入乡村、社区、奥运工地、社会福利机构放映电影16场;在“青少年公益实践系列活动”中,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困难青少年,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国电影博物馆、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石景山4D影院等八家专业影视机构,获得与电影亲密接触的机会;“打开电视看电影”捐赠活动将社会捐赠的20余套电视和音响送到了太阳村孩子们的手中,让他们能够与其他的孩子一起分享电影节的精神大餐;“数字电影进校园系列展映活动”让大学生与《飞》等几部数字电影的主创人员面对面地畅谈电影文化、交流观影心得,零距离感受数字电影的魅力;在“影视名人大讲堂系列活动”中,陈佩斯、濮存昕、牛群、英达等影视明星与广大影迷促膝畅谈自己的电影情缘,感悟电影与人生;在“媒体播映进万家系列展播活动”中。全国数千万青少年通过电影频道(CCTV-6)观看了《钢琴家》、《我爱贝克汉姆》等七部优秀青少年影片。还通过青檬网络电台收听了《海外赤子》、《阿诗玛》等八部优秀电影广播剧,过足了一把电影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 电影 青少年 贫困家庭子女 八一电影制片厂 社会福利机构 外来务工人员 数字电影 2006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
原文传递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Impact Change after Watching Faith-Based Films: A Comparative Study
9
作者 Saodah Wok Nor Faridah Abdul Manaf Rizalawati Ismail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4年第8期496-509,共14页
Malaysia is a multi-religious country. Hence, it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religion and culture to maintain peace and harmony in the countr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 Malaysia is a multi-religious country. Hence, it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religion and culture to maintain peace and harmony in the countr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Islamic films on youth (teenage,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s) of various races, religions and gender. Specifically,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1) to find out the level of perception on Islamic films among youth of various backgrounds, (2) to find out the level of attitude toward Islamic films among youth of various backgrounds, (3) to find out the level of impact change after watching Islamic films among youth of various backgrounds, and (4) to compare youth of various background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impact change after watching Islamic film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using questionnaire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From a total of 141 respondents, two-thirds are females and 70% are teenager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races and relig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differences were evident in the results for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impact change for various races, religions, and age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EPTION ATTITUDE impact chang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comparative stud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