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疗效研究
1
作者 王幼奇 颜湘玉 +2 位作者 赵梦颖 周文琼 何绍林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5期76-77,共2页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联合正念减压疗法(MBSR)治疗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疗效。方法:选取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伴有NSSI的青少年,随机分为MBSR组和rTMS组各30例。MBSR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和MBSR;rTMS组在M...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联合正念减压疗法(MBSR)治疗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疗效。方法:选取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伴有NSSI的青少年,随机分为MBSR组和rTMS组各30例。MBSR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和MBSR;rTMS组在MBSR组的基础上实施rTMS。在治疗前(T_(0))及治疗后2个月(T_(1))、4个月(T_(2))和6个月(T_(3))时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自杀倾向、抑郁以及焦虑状态,观察NSSI次数(NSSI-T)、激烈程度(NSSI-I)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2)、T_(3)时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较T_(0)均减小(P<0.05),且rTMS组各量表评分较MBSR组更低(P<0.05)。T_(3)时,两组患者NSSI-T、NSSI-I均较T_(0)减少;且rTMS组NSSI-T、NSSI-I均低于MBSR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TMS联合MBSR疗法能有效缓解有NSSI行为青少年负面情绪,预防NSSI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正念减压疗法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下载PDF
223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钱成 林勇 +2 位作者 李亚玲 仇鹏 夏江明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1410-141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发现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桐乡市4所初中及4所高中的青少年690名,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发现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桐乡市4所初中及4所高中的青少年690名,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NSAQ)筛选出NSSI行为人群。收集参与者的基本信息,比较NSSI与非NSSI人群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初中NSSI组及高中NSSI组的ANSAQ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青少年出现NSSI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符合NSSI者223名,其中初中127名,高中96名;无NSSI者467名。与无NSSI组比较,NSSI组在性别、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留守经历、是否寄宿、学习成绩以及是否有抑郁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SSI组较无NSSI组的SCL-90得分明显升高(P<0.05);高中NSSI组在自伤频率、初发年龄、疼痛体验次数均高于初中NSSI组(均P<0.05);初中NSSI组在他人在场次数及抵制自伤次数均高于高中NSSI组(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经历、学习成绩及有抑郁史是出现NSSI的潜在危险因素。结论负性生活刺激(留守经历、寄宿经历、学习成绩差)、女性和抑郁史是导致NSSI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自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孙念 胡红星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1921-1929,共9页
近年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神经生物学机制、评估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自伤 危险因素 机制 评估 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夏依旦·吉力力 傅松年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700-1706,共7页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见于青少年中。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机制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研究表明可能包括HPA轴,基因表观学,脑区活动等因素均可能是发病机制。该综述主要介绍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机制及患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见于青少年中。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机制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研究表明可能包括HPA轴,基因表观学,脑区活动等因素均可能是发病机制。该综述主要介绍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机制及患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与各种睡眠问题如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节律紊乱,经常噩梦等相关性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机制 青少年 抑郁症 睡眠障碍
下载PDF
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邓英莲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3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NSSI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NSSI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冲动情绪[Barratt冲动量表(BIS-11)]、自我伤害行为及社会功能[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结果两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及BIS-11、自我伤害行为筛选量表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SPI评分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应用于NSSI青少年中,能减轻其焦虑、抑郁、冲动情绪,减少自我伤害行为,提高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行为 积极反刍思维 内观疗法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功能、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佳忆 郭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一直备受关注,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实施NSSI行为主要是为了强化自我功能和人际功能。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情绪调节、人格因...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一直备受关注,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实施NSSI行为主要是为了强化自我功能和人际功能。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情绪调节、人格因素、同伴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等。学校需要开展心理测评与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挫折情景、关心学校生活;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教育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减少青少年NSSI行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心理危机 NSSI行为 情绪调节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
7
作者 陈锡美 陈媛美 +1 位作者 陈芸 彭晶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特征,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500例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9份,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SIS)评估NSSI行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特征,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500例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9份,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SIS)评估NSSI行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估人格特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估心理状态,比较不同临床特征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NSSI行为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青少年NSSI行为与人格特质、心理情绪之间关系。结果:489例青少年共有77例具有NSSI行为,发生率为15.75%;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寄宿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留守状态、非完整家庭、毕业班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率均高于男生、非留守状态、完整家庭、非毕业班青少年(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毕业班、非完整家庭、留守状态均是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NSSI行为青少年SAS、SDS评分均高于未发生青少年(P<0.05);发生NSSI行为青少年人格特质EPQ量表精神质、神经质评分均高于未发生青少年,内外倾评分低于未发生青少年(P<0.05);NSSI行为评分与精神质、神经质、焦虑、抑郁情绪呈现正相关(r=0.397、0.522、0.409、0.436,P<0.05),与内外倾呈现负相关(r=-0.430,P<0.05)。结论:女生、不完整家庭、毕业班、留守状态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比例更高,青少年不良心理情绪、人格特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自伤行为 临床特征 高危因素
下载PDF
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睡眠的影响
8
作者 黄春梅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493-495,共3页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6病区收治的98例抑郁障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6病区收治的98例抑郁障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干预方法,对2组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睡眠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认知情绪较好(P<0.05),观察组患者自伤频次更少(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更好(P<0.05)。结论: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采用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及睡眠质量,提高其认知情绪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调节策略 抑郁障碍 青少年 自杀自伤行为 认知情绪 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
下载PDF
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探讨
9
作者 李婕 马忠义 孙旭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9期248-259,共12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住院诊断抑郁障碍伴有NSSI的青少年30名,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时期本院住院诊断抑郁障碍不伴有NSSI的青少年3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住院诊断抑郁障碍伴有NSSI的青少年30名,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时期本院住院诊断抑郁障碍不伴有NSSI的青少年3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期虐待创伤问卷、家庭环境量表调查。比较两组存在的差异,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结果:住院病历中抑郁障碍伴NSSI青少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人数(女性占78.3%)。最常见的自伤方式是故意用玻璃小刀等划伤自己的皮肤(11.32%),最少见自伤方式是故意用打火机、烟头等来把自己的皮肤烫伤、烧伤,故意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触电,其它方式主要是吞药(过量服用药物)。两组在文化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Methods: A total of 30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with NSSI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2 to December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In addition, 30 adolesc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agnos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out NSSI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the Childhood Abuse Trauma Questionnaire, and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males and female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NSSI in the inpatient records was seriously imbalanced, and the number of fema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s (78.3% female). The most common way of self-injury is to deliberately scratch one’s skin with a glass knife (11.32%), the least common way to self-harm is to deliberately use a lighter, cigarette butt, etc. to burn or burn one’s skin, deliberately electrocution without life-threatening circumstances, and other ways are mainly swallowing drugs (overdose).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cultural level (P < 0.05),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NSSI.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personality, past history, age, number of hospitalizations, course of disease and family histo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neuroticism, psychoticism, ambivalence, emotional abuse, physical abuse, sexual abuse, intimacy and concealment were 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SSI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s: There are many way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he number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the highest. Neuroticism, psychoticism, childhood abuse, and ambivalence were risk factors for NSSI in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intimacy and concealment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NSSI in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自杀自伤 影响因素 青少年
下载PDF
性激素水平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10
作者 张雨晗 于恩彦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373-375,共3页
目的 探讨性激素水平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性激素水平与HAMD-24各因子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DSM-5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95例(NSSI组);同期健康体检的青少年78例为CN组(CN组),收集人口学资料及各组患... 目的 探讨性激素水平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性激素水平与HAMD-24各因子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DSM-5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95例(NSSI组);同期健康体检的青少年78例为CN组(CN组),收集人口学资料及各组患者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2)、雌二醇(E2)、催乳素(PRL)、孕酮(P)和睾酮(T)水平。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性激素水平,并分析单相抑郁症、双相抑郁症性激素水平与HAMD-24各因子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NSSI组与CN组血清E2、PRL、P、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PRL水平与HAMD-24体质量因子呈正相关,单相抑郁症患者血清E2水平与HAMD-24日夜变化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青少年NSSI可能与血清E2、PRL、P、T水平变化相关。E2、PRL、P水平升高及T水平降低可能对青少年NSSI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激素水平 青少年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及相关质性研究进展
11
作者 赵佳妮 杨晓峰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6期684-694,共11页
青春期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展的敏感阶段,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和未来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为该行为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新视角。本文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理论模型进行系统综述... 青春期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展的敏感阶段,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和未来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为该行为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新视角。本文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理论模型进行系统综述和评价,理论发展经历了从功能理论模型、到情绪理论模型、再到认知-情绪理论模型的发展历程。对现有质性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不良家庭环境、创伤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消极认知过程和消极情绪过程是青少年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前的重要内部过程。通过对理论模型和已有国内外质性研究的回顾,发现影响青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此外提升青少年认知调节和情绪和管理能力可能是改善该行为的有效干预策略。未来研究应以促进青少年积极自我发展为干预重点,并进一步通过基于我国文化背景的质性研究提炼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理论模型 影响因素 研究 青春期
下载PDF
关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12
作者 赵婧 《青春期健康》 2024年第3期58-59,共2页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或主动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故意割伤皮肤、抠抓皮下组织、破坏伤口、过度摩擦、灼伤自己、撞击硬物等。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人通常并不关心身体上是否会遗留伤痕,而更...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或主动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故意割伤皮肤、抠抓皮下组织、破坏伤口、过度摩擦、灼伤自己、撞击硬物等。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人通常并不关心身体上是否会遗留伤痕,而更加专注于此行为所致的心理体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通常与青少年心智发育不全、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有关。当青少年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不知道如何疏泄内心的苦闷,只能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发泄。因此,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诱因及干预措施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不全 自杀自伤行为 干预措施 心理体验 自杀意图 疏泄 皮下组织 青少年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干预中全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价值
13
作者 翁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44-0147,共4页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干预中全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3年01月至2023年12月间74例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37例,...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干预中全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3年01月至2023年12月间74例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37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维度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Ottawa Self-harm Survey,O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维度Barratt 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ity Scale,B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维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closeness and Adaptability Scale,FACES Ⅱ-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干预中全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减少自伤行为,改善冲动思维,提高家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自伤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功能 BIS评分 OSI评分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应对策略
14
作者 程国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第16期63-67,共5页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广泛存在,成为心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分析青少年NSSI教育现状及成因,总结出了四种常见的NSSI动机类型,即缓解负性情绪型、防御或求救型、报复或威胁型、自虐或病理型,并结合案例阐释了个人因素、家庭环境...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广泛存在,成为心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分析青少年NSSI教育现状及成因,总结出了四种常见的NSSI动机类型,即缓解负性情绪型、防御或求救型、报复或威胁型、自虐或病理型,并结合案例阐释了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对青少年NSSI的影响,提出了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和营造校园心理文化氛围的应对策略,对学校开展NSSI防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SI 自杀自伤行为 生命教育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护理需求现象学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素萍 李琳波 +3 位作者 刘梦玥 李雨涵 刘志芬 张克让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39-1843,共5页
目的: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16例抑郁症与焦虑症青少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 目的: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16例抑郁症与焦虑症青少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NSSI发作阶段,青少年迫切渴望得到帮助应对急性负性情绪;需要处于安静、安全的环境。非NSSI发作阶段,青少年渴求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希望建立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希望获得情绪支持;希望全面认知自身疾病。结论:护士应积极满足发生NSSI的青少年的护理需求,帮助其有效应对急性负性情绪,减少及停止NS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自伤 护理需求 研究 现象学研究 护理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唐杰 徐高阳 郑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17名青少年,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估其是否存在NSSI行为,NSSI行为特征及严重程度,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17名青少年,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估其是否存在NSSI行为,NSSI行为特征及严重程度,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严重程度,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量表(TAS-20)评估个体述情障碍是否存在以及严重程度,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评估个体调节情绪困难的程度。结果:青少年NSSI严重程度、ASLEC得分、TAS得分以及DERS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64、0.61、0.59、0.78、0.61、0.64,均P<0.001)。青少年NSSI严重程度与ASLEC得分正向关联(β=0.49,P<0.001);TAS得分在青少年NSSI和ASLEC得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21(95%CI:0.13~0.31,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1%;DERS得分在青少年NSSI和TAS得分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21,P<0.01)。结论: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也可通过述情障碍间接作用于非自杀性自伤,情绪调节困难调节了青少年NSSI与述情障碍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生活事件 述情障碍 情绪调节 青少年
下载PDF
生态系统视域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因素的优势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斐 姜文龙 +2 位作者 周郁秋 杨金伟 杨楠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生态系统视域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确定其相对重要性排序。方法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问卷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对黑龙江省和山东省682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生态系统中家庭、学校、同伴和社区各子系统... 目的探讨生态系统视域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确定其相对重要性排序。方法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问卷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对黑龙江省和山东省682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生态系统中家庭、学校、同伴和社区各子系统风险因素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及相对重要性。结果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家庭风险、学校风险、同伴风险及社区风险均成显著正相关(r=0.75、r=0.43、r=0.66、r=0.35,P<0.01);优势分析中仅家庭风险、学校风险和同伴风险进入回归模型,按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家庭风险(贡献率为45.31%)>同伴风险(贡献率为34.38%)>学校风险(贡献率为20.31%)。结论生态系统视域下,来自家庭、同伴和学校中的风险因素均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密切相关,其中家庭层面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最重要的生态风险因素,关注家庭处境对预防和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青少年 累积生态风险 优势分析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成瘾属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雷家铃 胡兰 邱昌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59-564,共6页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高发于青少年的行为,既往研究显示该行为具有成瘾相关特征。青少年NSSI行为的成瘾属性可使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进行评估,NSSI行为成瘾性评分越高,自伤行...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高发于青少年的行为,既往研究显示该行为具有成瘾相关特征。青少年NSSI行为的成瘾属性可使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进行评估,NSSI行为成瘾性评分越高,自伤行为越严重。心理机制方面,不同模型显示NSSI行为的成瘾特性可能与行为强化机制和易感个体情感、认知与行为的交互机制等有关。神经生物机制方面,阿片类和多巴胺物质可能介导NSSI的行为成瘾,起源于中脑系统的大脑奖赏环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心理治疗在缓解NSSI行为上有一定优势,而物质成瘾的治疗药物和无创神经调控方法可能从缓解行为成瘾方面改善NSSI行为。综上,NSSI可能是一种成瘾性疾病,未来需要更多研究加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行为成瘾 心理学机制 神经生物学机制 奖赏环路 内源阿片系统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大五人格、儿童期虐待、情绪智力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吴功秀 韩露 +3 位作者 黄书才 王道金 汪莲籽 戴媛媛 《精神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629-633,共5页
目的 探索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青少年NSSI行为的早期辨识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17例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反复NSSI组,63例)和对照组(无/偶发NSSI组,54例)。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 目的 探索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青少年NSSI行为的早期辨识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17例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反复NSSI组,63例)和对照组(无/偶发NSSI组,54例)。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青少年NSSI评定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CBF-PI-B)、情绪智力量表中文版(WLEIS-C)及儿童期虐待问卷进行信息资料收集和评估,比较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不同量表评分,并对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青少年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和是否经历校园欺凌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SSI得分、CBF-PI-B神经质评分、儿童期虐待问卷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CBF-PI-B外向性评分、WLEIS-C总分及自我情绪、情绪控制、情绪应用维度分低于对照组(P<0.05)。NSSI得分与CBF-PI-B神经质呈正相关(P<0.01),与外向性呈负相关(P<0.05);与WLEIS-C自我情绪、情绪应用呈负相关(P<0.05);与儿童期虐待问卷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人格及情感虐待是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神经质人格特征和儿童期虐待经历可能与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密切相关,成为其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青少年 大五人格 儿童期虐待 情绪智力
下载PDF
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
20
作者 葛怡然 杨探宇 +4 位作者 王舒仪 白镯兰 李梦颜 路月英 李幼东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2807-2809,2813,共4页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12例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使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焦虑自评...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12例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使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抑郁障碍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文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患者中初中生NSSI行为、焦虑、抑郁得分及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均高于高中生(P<0.05)。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情绪、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呈正相关(P<0.01);以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为因变量,以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生活事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45,P<0.01)。结论 抑郁障碍青少年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是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青少年 自杀自伤行为 生活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