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2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二重性:数字时代“空巢青年”的情感体验与主体解困
1
作者 夏当英 李静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7,共10页
“空巢青年”作为城市化推进中远离父母的特殊群体,一方面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又深受技术消极影响而产生诸多情感问题。在数字时代,“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在家庭关系、独居日常、职场情感、社会交往等... “空巢青年”作为城市化推进中远离父母的特殊群体,一方面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又深受技术消极影响而产生诸多情感问题。在数字时代,“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在家庭关系、独居日常、职场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均因数字技术助力而获得大量社会支持与情感满足,但在由数字技术所重构的全新世界面前,“空巢青年”更容易陷入某种情感异化状态,在代际互动、技术型亲密关系构建、竞争性数字劳动中产生普遍的情感焦虑与集体困扰。面对“空巢青年”情感所体现的“技术二重性”,需要在国家制度、社会引导、个体发展等方面予以跟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青年” 技术二重性 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 情感异化
下载PDF
体验·内化·传播:“数字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理路
2
作者 靳玉军 袁佩媛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新时代新征程,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青年”作为与数字时代同生共长的青年一代,是在数字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的核心群体。在数字媒介的赋能下,为实现“数... 新时代新征程,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青年”作为与数字时代同生共长的青年一代,是在数字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的核心群体。在数字媒介的赋能下,为实现“数字青年”与红色血脉的跨界融合和双向赋能,“数字青年”需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规律,秉承“体验·内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动态致思理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红色文化、在潜隐性内化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数字化传播中彰显红色力量,从红色血脉“要我赓续—我要赓续—我能赓续”的逻辑进路中积极展现自身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自觉性、主体性与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青年” 红色血脉 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传播
下载PDF
问题导向视角下“空巢青年”的形成机理、发展问题与解决策略
3
作者 杨帅 钱玉廷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3-80,共8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前往中心城市打拼的青年数量日益增长。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城市单身独居青年被冠以“空巢青年”的称号,其具体发展特征可以从生活状态、情感需求、价值目标3个层次进行解读。其形成机理可以从城市化的不断演进、青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前往中心城市打拼的青年数量日益增长。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城市单身独居青年被冠以“空巢青年”的称号,其具体发展特征可以从生活状态、情感需求、价值目标3个层次进行解读。其形成机理可以从城市化的不断演进、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传统家庭婚恋观的变革以及传统家庭文化观念的式微等方面进行探究,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可以从社会生育率下降、城市空间挤压、网络虚拟亲密关系衍生发展以及就业压力上升等角度进行探索。因此,运用问题导向思维引导“空巢青年”正向发展需发挥社会与政府的协调联动作用,激发青年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引导青年群体转变空巢观念,提升青年群体对居住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显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思维 “空巢青年” 形成机理 社会问题 解决策略
下载PDF
“45度青年”现象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及其应对
4
作者 方雅静 李睿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年第3期51-56,98,共7页
继“内卷”“躺平”之后,“45度青年”成为描述青年人新现象的网络热词。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5度青年”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有所表现,并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思考与挑战。面对青年群体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客观看待“45... 继“内卷”“躺平”之后,“45度青年”成为描述青年人新现象的网络热词。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5度青年”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有所表现,并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思考与挑战。面对青年群体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客观看待“45度青年”现象的基础上,需注重分析现象背后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挖掘引领其中积极向上的部分,为青年学生实现发展性需求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度青年” 大学生 价值引领
下载PDF
“数字青年”的道德隐忧及其纾解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露 《理论导刊》 2024年第3期67-73,共7页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数字技术根本而广泛力量的变革下成为“数字青年”,而他们的道德建设深度关乎数字中国建设。区别于以往的青年群体,“数字青年”有着显著时代印记的不同生存画像,具体表征为认知方式过度注意、社会交...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数字技术根本而广泛力量的变革下成为“数字青年”,而他们的道德建设深度关乎数字中国建设。区别于以往的青年群体,“数字青年”有着显著时代印记的不同生存画像,具体表征为认知方式过度注意、社会交往圈群聚合、实践活动时空规则新构,而这些更是为他们道德发展创设了新环境。然而,在“数字青年”的生活图景中却又存在着信息过度注意模糊道德认知、圈群价值取向误导道德判断、实践活动新时空规则滋生道德失范等道德隐忧。为此,应从提升个体数字素养、强化平台治理、加强数字空间法治实践方面共同发力,在纾解“数字青年”道德隐忧中推动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数字青年” 生存画像 道德隐忧
下载PDF
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权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 “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非遗新青年”,以数字增能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社会观照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除此之外,大量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得以涌现,并在非遗数字化价值共创过程中,从不感兴趣的“旁观者”到随波逐流的“追潮人”再到身体力行的“守护者”直至成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人”。非遗新青年正在以“和而不同,异而相融”这一全新的路径指南及价值主张切实益助着非遗的适应性赓续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新青年 数字增能 协同行动 价值共创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优化路径——以“苏信青年”微信公众号为例
7
作者 艾雪娜 王玮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20期60-62,共3页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共青团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现状发现,高校共青团运用微信公众号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媒体的交互性削弱了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新媒体的即时性增加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难度,新媒体的多元化影响信息传播...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共青团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现状发现,高校共青团运用微信公众号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媒体的交互性削弱了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新媒体的即时性增加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难度,新媒体的多元化影响信息传播的精准导向等挑战。对此,文章提出“丰富思想引领内容设计,增强政治认同”“构建专业网络引导团队,增强价值认同”“多媒联动开展青年活动,增强情感认同”的高校共青团运用微信公众号促进思想引领工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共青团 新媒体 微信公众号 “苏信青年”
下载PDF
“新时代好青年”目标导向下高校共青团的育人路径
8
作者 李菁菁 刘淑兰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9-63,85,共6页
“新时代好青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青年培育的原创性、时代性、标识性概念,为高校共青团育人提供了新的目标指引。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必然会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与挑... “新时代好青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青年培育的原创性、时代性、标识性概念,为高校共青团育人提供了新的目标指引。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必然会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为此,高校共青团要适应时代育人目标的变化,从更进育人内容、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创新育人形式、紧衔育人链条等方面探索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现实路径,发挥育人实效,坚持为党育人,完成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好青年” 目标导向 高校共青团 育人路径
下载PDF
鲁迅笔下“并不熟识的青年”是谁?
9
作者 高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2卷对于《一觉》中“并不熟识的青年”的注释都是冯至,然而2004年有学者著文,认为冯至送《浅草》给鲁迅经不起推敲,陈炜谟才是给鲁迅送《浅草》的人。本文认为以林如稷没有任何旁证的推测就是真理,...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2卷对于《一觉》中“并不熟识的青年”的注释都是冯至,然而2004年有学者著文,认为冯至送《浅草》给鲁迅经不起推敲,陈炜谟才是给鲁迅送《浅草》的人。本文认为以林如稷没有任何旁证的推测就是真理,而杨晦的冯至给鲁迅送《浅草》的旁证就是“误证”的论证方法是有问题的。从当事人方面说,陈炜谟从来没有说他去教员休息室给鲁迅送过《浅草》,而冯至却情真意切地对此事的经过进行了回忆。在送《浅草》事件的9个月前,陈炜谟曾与鲁迅寓所夜谈,而冯至直到1926年5月1日才与陈炜谟一起去拜访鲁迅,因而“并不熟识的青年”应指冯至而非陈炜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不熟识的青年” 鲁迅 冯至 陈炜谟
下载PDF
“佛系青年”与社会支持:兼论新时代青年奋斗观的培育
10
作者 唐立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近年来,“佛系”文化在青年学生中流行,这对青年人的奋斗精神造成一定的冲击。本文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探讨了“佛系青年”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青年学生的佛系倾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主观性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 近年来,“佛系”文化在青年学生中流行,这对青年人的奋斗精神造成一定的冲击。本文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探讨了“佛系青年”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青年学生的佛系倾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主观性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对佛系倾向的解释力均强于客观性社会支持对佛系倾向的解释力。为降低青年群体的佛系倾向,重塑奋斗观,可为青年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并且既要关注客观性社会支持,更要重视青年群体的主观性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系青年 社会支持 新时代 奋斗观
下载PDF
“45度青年”现象的成因及纾解路径
11
作者 杨璐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02-107,共6页
“45度青年”作为一种新型青年亚文化叙事方式,根据面对现实挑战时的不同选择,可以划分为“享受当下”“逃避现实”和“间歇努力”三种类型。“45度青年”的出现主要源于青年对自我认知错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媒体过度贩卖... “45度青年”作为一种新型青年亚文化叙事方式,根据面对现实挑战时的不同选择,可以划分为“享受当下”“逃避现实”和“间歇努力”三种类型。“45度青年”的出现主要源于青年对自我认知错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媒体过度贩卖焦虑等原因。对此,应当筑牢青年理想信念根基、净化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青年奋斗的积极主动性,使其在奋斗中提升自我效能感与满足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度青年” 内卷 躺平 青年亚文化
下载PDF
致“郁”与治愈:“空巢青年”的实心化引导
12
作者 黄文静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1-96,共6页
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之后,“空巢青年”涌入大众视野,其展现出的自我认同危机、集体意识隐退、精神生活空虚等空心化的现实表征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是“空巢青年”自我个体化的发展需要,也有不良家庭环境的推波助... 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之后,“空巢青年”涌入大众视野,其展现出的自我认同危机、集体意识隐退、精神生活空虚等空心化的现实表征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是“空巢青年”自我个体化的发展需要,也有不良家庭环境的推波助澜,更与当前“加速社会”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对此,亟需在把握其空心化表征及其生成逻辑的基础上,从心理治愈、价值治愈、实践治愈等方面助推“空巢青年”实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青年” 空心化 实心化 青年价值观
下载PDF
城市“空巢青年”生活居住服务设计
13
作者 张烨 邵宇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期175-177,共3页
本文通过对“空巢”青年在特殊信息化背景下的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了面向该群体的服务设计趋势和发展前景。深入研究了“空巢”现象的成因和生活特点,发现这一群体在生活、饮食和社交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通过与相关个... 本文通过对“空巢”青年在特殊信息化背景下的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了面向该群体的服务设计趋势和发展前景。深入研究了“空巢”现象的成因和生活特点,发现这一群体在生活、饮食和社交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通过与相关个案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针对“空巢族”特殊需求的可实现方案,包括重组共享和接触互通,以整合多元业务,构想更为清晰的服务设计方案。这反映了服务设计在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体需求方面的不断创新,为空巢年轻群体提供更贴近生活实际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青年 青年公寓 服务设计 趋势流行 共享社交厨房 多元共赢
下载PDF
符号与意义:“小镇青年”符号化的机理及启示
14
作者 王建红 卢飞 张沙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4-90,104,共8页
近年来,“小镇青年”符号化的成功,为人们提供了深入洞察剖析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符号互动的恰当案例。通过深入访谈31名小镇青年,并结合理论分析发现:社会转型变革的影响、网络媒体的助推效应和青年群体身份与心态的转变,是... 近年来,“小镇青年”符号化的成功,为人们提供了深入洞察剖析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符号互动的恰当案例。通过深入访谈31名小镇青年,并结合理论分析发现:社会转型变革的影响、网络媒体的助推效应和青年群体身份与心态的转变,是“小镇青年”符号化的社会动因;而青年群体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寻求精神慰藉与治愈的情感需要,寻求社会关注与认可的角色代入,则是“小镇青年”符号化认同的个体动因。“小镇青年”符号化一定程度上是青年获取慰藉、削减张力的“减压阀”,但也提醒社会要看到符号背后青年焦虑、不安等心理状态,正视特定社会背景下青年的生存境遇和现实困境。通过符号赋能青年心理叙事,实现符号积极意义的再生产;以符号赋能温暖氛围营造,提高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符号赋能社会趋势构建,强化符号正面引领功能,有助于青年群体的良性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镇青年” 符号 认同 机理
下载PDF
理解郭沫若及其研究形貌的“青年”路径
15
作者 杨华丽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2期41-41,共1页
从1987年创刊至今,《郭沫若学刊》正向着不惑之年傲然前行。翻阅既往的刊物可以发现,从2009年第1期到2023年第4期,《郭沫若学刊》已有14期特设了“青年论坛”,刊载的文章多达40篇。从设置频率上看,近几年更高,“青年”学术队伍进一步受... 从1987年创刊至今,《郭沫若学刊》正向着不惑之年傲然前行。翻阅既往的刊物可以发现,从2009年第1期到2023年第4期,《郭沫若学刊》已有14期特设了“青年论坛”,刊载的文章多达40篇。从设置频率上看,近几年更高,“青年”学术队伍进一步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培养。其实,如若超越栏目设置而细究《郭沫若学刊》所载文章作者的具体身份、年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青年论坛 学术队伍 栏目设置 年龄结构 身份 文章作者
下载PDF
“新青年”往事与新疆支教体验
16
作者 仓万林 《中学数学月刊》 2024年第10期65-67,共3页
从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员的视角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影响,在之后的新疆支教中延续了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的工作传统.
关键词 青年工作室 新疆支教 数学写作
下载PDF
“新时代好青年”培养路径
17
作者 李香 马紫薇 王若红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18期139-141,共3页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新时代好青年”的概念,为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如何培养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理想远...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新时代好青年”的概念,为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以及如何培养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不怕困难、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成了“新时代好青年”的时代肖像。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既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发挥好育人合力,又需要青年在坚持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相贯通、坚持赓续历史与立足现实相结合及坚持立足国内与放眼世界相统筹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笃行实践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好青年” 时代肖像 培育路径
下载PDF
新经济形态下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兼论新就业形态 被引量:15
18
作者 方长春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88-91,共4页
当前,媒体对“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有着过度概括和过度美化的倾向。其实,作为网络流行用语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所指涉的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从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来看,“两栖”“斜杠”现象包含众多类型,其中部分类型是... 当前,媒体对“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有着过度概括和过度美化的倾向。其实,作为网络流行用语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所指涉的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从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来看,“两栖”“斜杠”现象包含众多类型,其中部分类型是新经济形态下就业形态多样化、新型化的反映。新就业形态为青年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但在现阶段,新就业形态也存在着众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青年” “斜杠青年” 新就业形态
下载PDF
三重场域与大学毕业生再社会化危机的过程分析——基于“蹲啃青年”现象的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瑞燕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5-25,37,共12页
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青年群体再社会化危机凸显。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和网络民族志观察,探讨了青年蹲啃问题的发生过程。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到职场的再社会化过程是在三重场域完成的。第一场域发生的职场适应性困境是促使大学毕业... 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青年群体再社会化危机凸显。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和网络民族志观察,探讨了青年蹲啃问题的发生过程。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到职场的再社会化过程是在三重场域完成的。第一场域发生的职场适应性困境是促使大学毕业生逃避就业、选择蹲啃的起点,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地方熟人社会等社会化机构构成的第二场域的支持缺位强化了青年的蹲啃危机,网络构成的第三场域的吸纳与聚合使青年将蹲啃行为合理化和去道德化,这三重场域的共同作用使青年再社会化进程中断。文章认为,三重场域是理解“蹲啃青年”产生过程的中观机制,通过三重场域对社会化机构进行类型化,能够深化对青年再社会化问题的认识。青年蹲啃在社会层面引发诸多负面影响,国家和社会需要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蹲啃青年 大学毕业生 再社会化 三重场域 青年就业
下载PDF
“新青年”的身份书写与角色塑造——基于《新青年》的文本考察
20
作者 秦飞 邓纯余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3,共11页
《新青年》通过编读往来的方式,建立“先生期待”与“学生崇拜”之间的身份关联,借助“非孝”“破家”“立人”等青年发展议题的策划与传播,引导青年开展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主体身份等不同层面的思想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通过编读往来的方式,建立“先生期待”与“学生崇拜”之间的身份关联,借助“非孝”“破家”“立人”等青年发展议题的策划与传播,引导青年开展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主体身份等不同层面的思想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青年的集体身份认同,塑造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青年形象。《新青年》杂志办刊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书写-阅读-交流”机制在塑造青年身份群像,引导青年从文本走进现实、从理论走向实践,自觉担当时代青年角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透过《新青年》杂志的历史与文本窗口,其设置青年话语议题、调适青年发展张力、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培养青年革命精神的经验和做法,是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青年身份 青年角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