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陈顒穿着街上流行的红裙子
- 1
-
-
作者
张辛欣
-
出处
《上海戏剧》
1984年第4期5-7,共3页
-
文摘
我本是极爱说话的。采访丛珊,她谈了五分钟,我聊了半小时。和北京青年艺术剧院陈颙副院长谈话,碰上了对手;她说话特多、特快、特脆,谈到兴奋处,眼瞪着、眉竖着,还带着手势,手势也脆。是导演的职业习惯,也是生就的性格吧?和她谈话,要是不使劲儿抢,甭想插话提问。于是想,索兴就用她的话稍稍剪裁,写一篇口录文学体的采访记。你可以由她的话中猜出我的提问和思路。不猜也行。由陈颙导演的《街上流行的红裙子》是青年剧作家马中骏、贾鸿源的新作。在北京,开演前想等退票,没门儿。同时,评论界在争论。主要为劳动模范的形象该如何塑造。
-
关键词
导演
演员
青年艺术剧院
裙子
女服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光辉岁月——访我国著名灯光专家陈治先生
- 2
-
-
作者
丁黎敏
-
出处
《艺术科技》
2004年第2期22-24,共3页
-
-
关键词
灯光专家
陈治
舞台灯光
职业生涯
灯光技术
青年艺术剧院
工作
-
分类号
J814.4
[艺术—戏剧戏曲]
K8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著名舞台灯光专家陈治病逝
- 3
-
-
-
出处
《艺术科技》
2007年第1期17-17,共1页
-
文摘
我国著名舞台灯光专家陈治同志,于2007年2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3岁。陈治生于1924年,湖南长沙人。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
-
关键词
舞台灯光
舞台美术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陈治
专家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青艺:《钦差大臣》2000
- 4
-
-
作者
乔宗玉
-
出处
《戏剧之家》
2000年第3期38-39,共2页
-
文摘
1952年,为纪念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逝世百年,由中国著名导演孙维世执导,石羽、王培、朱琳、雷平等一批活跃于首都话剧舞台的名角推出了中国版的大型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当时这部话剧一经演出就引起了极大轰动。时隔四十多年后的新世纪伊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再度将此剧搬上首都舞台。《钦差大臣》讲叙一个看似荒诞却永具现实意义的故事:19世纪初沙俄帝国的一个小城中,市长、法院院长等官僚贪赃枉法。
-
关键词
<<钦差大臣>>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话剧
评论
-
分类号
J824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抓壮丁》和它的作者
- 5
-
-
作者
金青禾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2010年第5期44-45,共2页
-
文摘
说起电影《抓壮丁》,现今中年以上的观众大都不陌生。其中的两位主角都是四川人,一位是扮演王保长的自贡人氏,名叫陈戈,另一位是扮演地主李老栓的岳池人氏,名叫吴雪。
-
关键词
《抓壮丁》
难民
汉口
导演
大家
杨森
吴雪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国家话剧院
杨家岭
高等小学堂
四川方言
-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小剧场戏剧:拓展中国话剧的艺术空间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宋宝珍
-
出处
《戏剧文学》
2001年第2期26-31,63,共7页
-
文摘
小剧场戏剧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一些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特个性的戏剧艺术家,为反抗大剧场的日益体制化、专业化和商业化倾向,力求通过探讨小型剧场的演出形式,打破日益僵化的演出模式,为戏剧的发展寻求新的路向。所谓小剧场,一位俄罗斯戏剧理论家认为,小剧场“乃是一个可以变化观众和演区空间关系的场地,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恰好适合于某一个具体的戏剧演出的空间”。相对于传统的拥有镜框式舞台的大剧场而言,小剧场强调观众席与表演区的贴近,观演关系的灵活多变。小剧场分为两种,一是所谓“黑匣子”剧场,它一般附属于大剧场或具有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规模较小,只可容纳四五百,
-
关键词
话剧
舞台
观众
剧种
小剧场戏剧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剧场
文化机构
-
分类号
J824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佐临·辉煌的戏剧人生
被引量:1
- 7
-
-
作者
陈健
-
出处
《岭南文史》
2016年第4期1-9,共9页
-
文摘
广东番禺籍杰出导演、戏剧大师——黄佐临被誉为中国戏剧界的'奇人'。自二十世纪后,佐临为中国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少标新立异、独具一格、震撼中外剧坛的'奇事'。他是'海派话剧'的奠基人,与北方最杰出导演之一的焦菊隐先生并称为'南黄北焦'。黄佐临(1906.10.24-1994.6.1),中共党员,历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第一。
-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节
剧本
易卜生
苦干剧团
戏剧
上海剧艺社
戏剧观
名誉院长
昆剧
昆曲
导演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伽利略传》
萧伯纳
布莱希特
金韵之
上海人艺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观众
-
分类号
K825.7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刘信义:路是自己的选择
- 8
-
-
作者
陆力
-
出处
《大众电影》
2009年第20期42-45,共4页
-
文摘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突破了"高大全"的桎梏后,粗线条的"小生"们,成为新的男性美标准。因出演《快乐的单身汉》主人公石奇龙等为代表的阳刚人物,造就了刘信义"硬朗小生"的银幕形象。
-
关键词
刘信义
丁荫楠
《逆光》
青年艺术剧院
电影百花奖
上影厂
-
分类号
K825.7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我们这一代人(上)
- 9
-
-
作者
王正
-
出处
《北京观察》
2001年第2期37-41,共5页
-
文摘
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剧作家中没有出现一位大师?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辛辛苦苦一辈子,而没能在戏剧史上留下一部经典式的作品?难道作为剧作家,我们缺少才华,不够勤奋,真的是所谓平庸的一代吗?
-
关键词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经典式
才华
戏剧史
艺术史
段承滨
这一代人
剧作家
-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曲艺与中印文化关系
- 10
-
-
作者
古玛.余得烁
-
出处
《曲艺》
2007年第5期52-53,共2页
-
文摘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化最古老的国家,也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两个国家都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将近三千公里的边界从地理上把这两个伟大的国家连接在一起,超过三四千年的友谊从感情上把这两个伟大民族的心连接在一起。中印民族之间的传统友谊犹如滔滔不息的黄河和恒河,源远流长。中印两国的文化绵延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起伏跌宕;哺育着差不多五分之二人类的身心,灿烂辉煌。两国之间的传统文艺文化关系,健以稳,文而质,博而精,大而弥德,久而弥新,昂然挺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
-
关键词
中国曲艺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说唱艺术
中国戏剧家协会
文化节
二十一世纪
中印文化
-
分类号
J892
[艺术—戏剧戏曲]
G125
[文化科学]
-
-
题名与新中国同行——河南“省话”70年
- 11
-
-
作者
李利宏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东方艺术》
2019年第4期4-19,共16页
-
文摘
河南话剧,有与中国话剧同步的百年历史。河南省话剧院(简称'省话'),现改为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之前为河南省话剧团,再之前是河南省文工团,有与新中国同行的70年奋斗历程和辉煌时刻。中国话剧,以1907年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先贤用'春柳社'的名义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为标志,至今在中国落地生根已是112年。
-
关键词
河南省委
黄帝故里
拜祖大典
纪念展
中国话剧
文化厅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焦裕禄》
-
分类号
J824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刘金山故事:配角当红“胡司令”
- 12
-
-
作者
徐林正
-
出处
《大众电影》
2006年第7期28-31,共4页
-
文摘
荧屏上左右逢源,生活中坎坷磨难;荧屏上能说会道,生活中笨嘴拙舌;荧屏上胡来而生活中谨慎……刘金山的艺术形象和现实中人有着巨大的反差。
-
关键词
刘金山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
分类号
K825.7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话剧《李双双》的启示
- 13
-
-
-
出处
《中国戏剧》
1963年第12期-,共3页
-
文摘
看了话剧《李双双》的演出,再读了本期发表的报道《生活土壤里开放出来的鲜花》和陈顒同志排戏体会的文章,使我们感到,这次艺术实践又一次证明了毛主席的话:文艺的唯一源泉是生活,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要在舞台上演工农兵像工农兵,要使演出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深入生活,肯定是办不到的。从这篇报道里,我们看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同志们这次深入到河南农村,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去参加生产斗争。
-
关键词
《李双双》
斗争
群众
话剧
剧种
李双双
导演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