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现代诗歌的青春意象
1
作者
林玲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8-83,共6页
中国现代诗歌最美的意象是青春意象,包括自然界的青春意象、人的青春意象和祖国的青春意象。青春之美,是生命之美集中的表现。诗人眷念青春,同时也感叹青春的短暂和易逝。眷念和感叹都是对生命的珍爱,体现了生命的崇高。
关键词
现代诗歌
青春意象
生命之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春意象:中国钢琴协奏曲40年回眸
被引量:
1
2
作者
武宁
《艺术学界》
2019年第2期82-93,共12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协奏曲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80年代的奋进与勃发、90年代的迷茫与追寻,直至21世纪的凝思与汇流。伴随社会时代的变迁与文艺思潮的演进,近80部交响作品以文化觉醒为特征,印刻着历史的斑斓记忆与恢宏气象,尽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协奏曲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80年代的奋进与勃发、90年代的迷茫与追寻,直至21世纪的凝思与汇流。伴随社会时代的变迁与文艺思潮的演进,近80部交响作品以文化觉醒为特征,印刻着历史的斑斓记忆与恢宏气象,尽显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与中华之"青春力量"。在用声音表达中国文化经验的过程中,从盲目模仿到适时应用,从刻意标新立异到客观凝就个性,钢琴协奏曲的作曲家们更加关注于艺术之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而这正是值得礼赞的"艺术中国"之"青春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协奏曲
中国音乐
青春意象
原文传递
新主流电影的青春化表达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从睿
杨葆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10-115,共6页
新主流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轨道上迭代升级的新姿态,它聚焦于展示中国故事与青年人物,在美学格调上呈现出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青春气质”,且在表达层面善于通过对“青年先驱精神”之内化,使国族意识与青年文化共生,迎合了...
新主流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轨道上迭代升级的新姿态,它聚焦于展示中国故事与青年人物,在美学格调上呈现出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青春气质”,且在表达层面善于通过对“青年先驱精神”之内化,使国族意识与青年文化共生,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并引发共鸣,进而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对新主流电影青春化表达的研究不仅能发现其引发青年群体观影热潮的原因,而且能够为更多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集锦式单元
青春意象
青春
化表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觉醒》与《青春之歌》跨文化比较
4
作者
李颖娟
《文教资料》
2009年第25期20-21,共2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关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觉醒》《
青春
之歌》他者化生态
意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剪刀手爱德华》镜像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4-26,共3页
论及电影艺术,镜子是绕不过去的理论命题和艺术链环。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镜像里,反光镜折射出山下(现实性)—山上(超越性)、人—非人之间既融通又分割的两个世界,镜像爱德华隐喻"机器人—人"的身份转换与自我确认,以及"人...
论及电影艺术,镜子是绕不过去的理论命题和艺术链环。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镜像里,反光镜折射出山下(现实性)—山上(超越性)、人—非人之间既融通又分割的两个世界,镜像爱德华隐喻"机器人—人"的身份转换与自我确认,以及"人心—人手"的文化象征序列,镜像嘉莉通过"雪花意象—青春情结"的内在关联,昭示出"自然时间—雕刻时光"的哲理内涵。三组镜像共同推进了电影对人性、爱情、青春、成长等文化母题的探索,构成了哥特式电影特有的情境氛围和艺术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
身份
青春意象
文化象征
哥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能动的唯物史观:李大钊“青春”意象与历史观念之再探
被引量:
5
6
作者
李里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50,共18页
李大钊不同时期的历史观念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特征。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没有简单放弃早期思想中的"青春"意象和循环论色彩,以及"气运""人心"等传统概念,而是将其融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范...
李大钊不同时期的历史观念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特征。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没有简单放弃早期思想中的"青春"意象和循环论色彩,以及"气运""人心"等传统概念,而是将其融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范畴加以重新诠释。李大钊描述了民族国家由"青春""白首"到"再生"的发展规律,论证了具有辩证法色彩的"循环的进步"观,澄清了对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学说的误解,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结构主义与能动主义的内在关联。以"青春"意象为起点,以"能动的唯物史观"为终点,李大钊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历史阐释框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
青春
”
意象
历史观念
能动的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现代诗歌的青春意象
1
作者
林玲
机构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人文科学系
出处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8-83,共6页
文摘
中国现代诗歌最美的意象是青春意象,包括自然界的青春意象、人的青春意象和祖国的青春意象。青春之美,是生命之美集中的表现。诗人眷念青春,同时也感叹青春的短暂和易逝。眷念和感叹都是对生命的珍爱,体现了生命的崇高。
关键词
现代诗歌
青春意象
生命之美
Keywords
modern poetry
youth imagery
beauty of life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春意象:中国钢琴协奏曲40年回眸
被引量:
1
2
作者
武宁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艺术学界》
2019年第2期82-93,共12页
基金
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古诗词钢琴音乐审美意象的儒学探究”(19CWYJ19)阶段性成果.
文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协奏曲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80年代的奋进与勃发、90年代的迷茫与追寻,直至21世纪的凝思与汇流。伴随社会时代的变迁与文艺思潮的演进,近80部交响作品以文化觉醒为特征,印刻着历史的斑斓记忆与恢宏气象,尽显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与中华之"青春力量"。在用声音表达中国文化经验的过程中,从盲目模仿到适时应用,从刻意标新立异到客观凝就个性,钢琴协奏曲的作曲家们更加关注于艺术之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而这正是值得礼赞的"艺术中国"之"青春意象"。
关键词
钢琴协奏曲
中国音乐
青春意象
分类号
J624.1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新主流电影的青春化表达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从睿
杨葆华
机构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10-115,共6页
基金
聊城大学社科处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321052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新主流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轨道上迭代升级的新姿态,它聚焦于展示中国故事与青年人物,在美学格调上呈现出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青春气质”,且在表达层面善于通过对“青年先驱精神”之内化,使国族意识与青年文化共生,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并引发共鸣,进而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对新主流电影青春化表达的研究不仅能发现其引发青年群体观影热潮的原因,而且能够为更多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集锦式单元
青春意象
青春
化表达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觉醒》与《青春之歌》跨文化比较
4
作者
李颖娟
机构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09年第25期20-21,共2页
基金
2007年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基金项目(LZUGH07011)资助
文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关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
女性主义《觉醒》《
青春
之歌》他者化生态
意象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剪刀手爱德华》镜像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正
机构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4-26,共3页
文摘
论及电影艺术,镜子是绕不过去的理论命题和艺术链环。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镜像里,反光镜折射出山下(现实性)—山上(超越性)、人—非人之间既融通又分割的两个世界,镜像爱德华隐喻"机器人—人"的身份转换与自我确认,以及"人心—人手"的文化象征序列,镜像嘉莉通过"雪花意象—青春情结"的内在关联,昭示出"自然时间—雕刻时光"的哲理内涵。三组镜像共同推进了电影对人性、爱情、青春、成长等文化母题的探索,构成了哥特式电影特有的情境氛围和艺术张力。
关键词
镜像
身份
青春意象
文化象征
哥特式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能动的唯物史观:李大钊“青春”意象与历史观念之再探
被引量:
5
6
作者
李里峰
机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亚太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50,共1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基本政治概念的形成与变迁研究(1895—1949)”(18AZZ002)。
文摘
李大钊不同时期的历史观念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特征。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没有简单放弃早期思想中的"青春"意象和循环论色彩,以及"气运""人心"等传统概念,而是将其融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范畴加以重新诠释。李大钊描述了民族国家由"青春""白首"到"再生"的发展规律,论证了具有辩证法色彩的"循环的进步"观,澄清了对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学说的误解,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结构主义与能动主义的内在关联。以"青春"意象为起点,以"能动的唯物史观"为终点,李大钊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历史阐释框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
李大钊
“
青春
”
意象
历史观念
能动的唯物史观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现代诗歌的青春意象
林玲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春意象:中国钢琴协奏曲40年回眸
武宁
《艺术学界》
2019
1
原文传递
3
新主流电影的青春化表达研究
李从睿
杨葆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觉醒》与《青春之歌》跨文化比较
李颖娟
《文教资料》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剪刀手爱德华》镜像分析
王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能动的唯物史观:李大钊“青春”意象与历史观念之再探
李里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