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印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序 被引量:1
1
作者 邹宗良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2期141-160,共20页
青柯亭刻本的面世,是《聊斋志异》一书传播态势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个人因素,赵起杲、余集、鲍廷博等人作出了重要贡献。青柯亭刻本对于《聊斋志异》的编次和创作年代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他本特别是现存手稿本之间存... 青柯亭刻本的面世,是《聊斋志异》一书传播态势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个人因素,赵起杲、余集、鲍廷博等人作出了重要贡献。青柯亭刻本对于《聊斋志异》的编次和创作年代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他本特别是现存手稿本之间存在的文字差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版本现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就《聊斋志异》在后世的传播而言,青柯亭刻本同样具有其他刻本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柯亭刻本 赵起杲 余集 鲍廷博 重要价值 文字差异 传播与影响
下载PDF
论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出现的历史条件和动因
2
作者 郑炜华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6年第2期68-70,共3页
蒲松龄逝后,《聊斋志异》仅以抄本的形式低效传播,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有了青柯亭刻本。青柯亭刻本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乾隆初年,《聊斋志异》已在山东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传抄的活跃度也超过以往,进而通过士绅官员传播至省外;至... 蒲松龄逝后,《聊斋志异》仅以抄本的形式低效传播,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有了青柯亭刻本。青柯亭刻本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乾隆初年,《聊斋志异》已在山东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传抄的活跃度也超过以往,进而通过士绅官员传播至省外;至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流布至刻书业重兴的江浙一带,引起强烈反响,并吸引了刻书家的注意。青柯亭刻本出现的动因则是官员赵起杲的个人努力和刻书家鲍廷博及同道中人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青柯亭刻本 历史条件 动因
下载PDF
淄博市博物馆藏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述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滨 《蒲松龄研究》 2015年第4期97-101,共5页
蒲松龄的传世巨著《聊斋志异》版本众多,大都以青柯亭刻本为祖本、母本翻制刻印。青柯亭本的问世,真正实现了《聊斋志异》由稿本、抄本到刻本的突破,并且改正了一些稿本和抄本存在的讹误,又由于其最接近原作,蕴含了大量的史料,青柯亭刻... 蒲松龄的传世巨著《聊斋志异》版本众多,大都以青柯亭刻本为祖本、母本翻制刻印。青柯亭本的问世,真正实现了《聊斋志异》由稿本、抄本到刻本的突破,并且改正了一些稿本和抄本存在的讹误,又由于其最接近原作,蕴含了大量的史料,青柯亭刻本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版本,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淄博市博物馆藏的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是罕见的青柯亭初刻本、首印本,因存世量极少,弥足珍贵。该套书的征集入藏,是蒲松龄故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大收获,为《聊斋志异》的综合研究,增添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青柯亭刻本 赵起杲 鲍廷博
下载PDF
《聊斋志异》首刻本青柯亭本鲜为人知的故事
4
作者 刘杰 宁稼雨 《蒲松龄研究》 2021年第2期72-83,共12页
青柯亭本是《聊斋志异》的首刻本,是由赵起杲主持、鲍廷博等人协助完成的。此刻本以原稿为底本,参校了周季和本等其他抄本,在卷数变化、篇目取舍、文字改动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青柯亭刻本 底本
下载PDF
聊斋书介
5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的第一个刻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刻于浙江严州。之后不仅出现了众多重刻本,如上洋李时宪刻本、杭州油局桥陈氏刻本等;而且后世... “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的第一个刻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刻于浙江严州。之后不仅出现了众多重刻本,如上洋李时宪刻本、杭州油局桥陈氏刻本等;而且后世通行的注本、评点本、图咏本等皆以青柯亭刻本为底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柯亭刻本 《聊斋志异》 聊斋 赵起杲 评点本 豆棚
下载PDF
《聊斋》选本:经典文本的再经典
6
作者 赵伯陶 《文史知识》 2023年第9期116-119,共4页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特别是青柯亭刻本在作者谢世半个世纪后的刊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令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脍炙人口,终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文本。十八世纪中叶,《聊斋》走出国门,最先涉足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特别是青柯亭刻本在作者谢世半个世纪后的刊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令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脍炙人口,终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文本。十八世纪中叶,《聊斋》走出国门,最先涉足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其后又传到俄国,并远渡重洋至英、法等国,至今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而享誉全球。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在其著述《王氏之死》中,甚至串联《聊斋志异》的诸多篇章,将文学虚构文本与历史文献并冶于一炉,建构起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可见这部文言小说的影响广泛,已经非止于文学一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 文言小说 经典文本 《聊斋志异》 中国古典文学 青柯亭刻本 传播范围 史景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