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空间界定 被引量:2
1
作者 闻丞 胡若成 +3 位作者 顾燚芸 于涵 吕植 贾建中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年第7期1-6,共6页
于2017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海可可西里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第八的世界遗产地,其价值符合世界遗产标准(vii)和标准(x)。以藏羚为代表的高原特有哺乳动物,以及藏羚大规模迁徙景观是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价值的重要载... 于2017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海可可西里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第八的世界遗产地,其价值符合世界遗产标准(vii)和标准(x)。以藏羚为代表的高原特有哺乳动物,以及藏羚大规模迁徙景观是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价值的重要载体。文章采用物种分布模型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快速绘制了具有代表性的11种哺乳动物的分布图和可可西里及周边地区哺乳动物丰度格局,并确定了可可西里-三江源藏羚种群的迁徙范围以及遗产地和缓冲区范围,保证了遗产价值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可可西里 边界划定 生物多样性 物种分布模型
下载PDF
青海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岩特征
2
作者 马文峰 王国芝 《云南地质》 2013年第4期476-479,共4页
可可西里火山岩岩石序列为粗安岩、粗面岩、玻基安山岩及流纹岩,尤以安山岩最有代表性。渐新世SiO2、CaO高于中新世。稀土元素分配曲线揭示渐新世和中新世为同源岩浆。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出混然富集地幔源区特点。
关键词 新生代火山岩 安山岩最典型 同源岩浆 富集地幔源区 青海可可西里
下载PDF
青海西部可可西里湖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地层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迎堂 郭通珍 +3 位作者 张雪亭 杨延兴 彭琛 彭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74-479,共6页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是可可西里湖地区最为发育的海相沉积地层,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沉积盆地内。通过1∶25万可可西里湖幅区域地质调查,在饮马湖、马兰山一带发现了三叠纪地层最高层位,取得了丰富的沉积岩相资料。采集到大量古...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是可可西里湖地区最为发育的海相沉积地层,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沉积盆地内。通过1∶25万可可西里湖幅区域地质调查,在饮马湖、马兰山一带发现了三叠纪地层最高层位,取得了丰富的沉积岩相资料。采集到大量古生物化石,其时代定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种种迹象显示,巴颜喀拉山群顶部这套陆棚-海陆交互相的进积型沉积应为该盆地闭合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可可西里湖地区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 诺利期 陆棚-海陆交互相沉积
下载PDF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成矿预测模型研究——以青海可可西里湖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苗国文 刘振锋 +2 位作者 柏红喜 蔡楠 雷心林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5年第10期1-2 5,共3页
为了突破隐伏矿的寻找难题,本文选取青海可可西里湖地区开展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成矿预测研究。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隐伏矿预测模型,选取9个单元进行实际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青海可可西里湖地区多地存在隐伏矿,... 为了突破隐伏矿的寻找难题,本文选取青海可可西里湖地区开展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成矿预测研究。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隐伏矿预测模型,选取9个单元进行实际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青海可可西里湖地区多地存在隐伏矿,将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人工神经网络 青海可可西里 成矿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Palynomorph assemblages from the Fenghuoshan Group,southern Qinghai,China:their age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建国 彭俊刚 D.J.Batte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70-476,M0004,共8页
The varicoloured Fenghuoshan Group occurs widely in the Qiangtang-Hoh Xil region of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ew fossils have been found to date in this sedimentary succession because lithological conditio... The varicoloured Fenghuoshan Group occurs widely in the Qiangtang-Hoh Xil region of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ew fossils have been found to date in this sedimentary succession because lithological condition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ir preservation. As a result, there has been a long-term disagreement among geologists about its age. Despite a few lists of fossil names in individual publi- cations, no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palaeontology, including palynology, has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In this study, we recovered many pollen grains and spores from two samples that were collecte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Fenghuo Moun- tain. They indicate an age no younger than Maastrichtian for the upper part of the Fenghuoshan Group. It is considered likely that the entire Fenghuoshan Group represents deposi- tion between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possibly Albian) and the Maastrichtian. The palynoflora consists mainly of angio- sperm pollen, gymnosperm pollen and fern and bryophyte spores being subordinate. Pollen grains referable to the Ephedrales and the Taxaceae-Cupressaceae groups dominate the assemblage, implying a warm, arid climate and subtropical forest-shrub vegetation at the time of de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ynology - Fenghuoshan Group LateCretaceous QIANGTANG Qinghai-Xizang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