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断层稳定性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
6
1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徐化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3-648,共16页
对断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断层力学性质及其上发生的地震活动。文中搜集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反演了区域地壳水平应力场,并进一步基于摩尔-库仑准则分析了区域主要断裂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
对断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断层力学性质及其上发生的地震活动。文中搜集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反演了区域地壳水平应力场,并进一步基于摩尔-库仑准则分析了区域主要断裂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壳水平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剪切型应力状态,龙门山地区表现为压缩型应力状态,而川西高原地区主要表现为拉张型应力状态;区域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梯度方向,最大主张应力的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等值线的切线方向,反映了青藏高原重力扩展作用对区域水平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基于应力的断裂带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14条主要断裂带中,莲峰-昭通断裂在2014年前后稳定性最低,应力状态最接近于破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
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场
反演
断层稳定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被引量:
17
2
作者
徐安伦
李建
+2 位作者
孙绩华
刘劲松
赵晓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2,共14页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通量等均在早晨最小、午后最大;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等均是湿季高于干季。近地层2m高度处的盛行风向,白天以东东南风和东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偏西风为主,并且盛行风向转变与日出、日落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辐射四分量最高值出现在正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除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干季大于湿季外,其他辐射分量都是湿季大于干季。地表反照率表现出非对称的"U"形分布,早晨最大、傍晚次之及中午最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可能是由于露水、东西两面山体不同程度遮挡以及云的影响造成的。感热、潜热通量全年有相似的日变化过程,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但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表明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一天之中约在20:00出现最小值,这主要是由于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回升影响热量交换系数造成的。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明显,主要是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地面全年均为大气热源,白天表现为强热源,夜间则表现为较弱的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
南缘
大理
地区
微气象
能量交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理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
11
3
作者
徐安伦
钟爱华
+1 位作者
孙绩华
杨桂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5,共9页
利用JICA计划中日合作"2008年季风过程与暴雨天气上游关键区综合气象观测试验"期间在大理站的GPS探空资料,分析了季风3个加密观测阶段该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对流层顶以第二(副热带)对流...
利用JICA计划中日合作"2008年季风过程与暴雨天气上游关键区综合气象观测试验"期间在大理站的GPS探空资料,分析了季风3个加密观测阶段该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对流层顶以第二(副热带)对流层顶为主,平均高度为14.8 km,对流层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4℃·km^(-1);对流层顶高度与气温、气压和风速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季风爆发前(后)水汽主要集中在6.6(8.3)km以下对流层;季风爆发前对流层至低平流层被西风带控制;季风爆发阶段对流层至低平流层风速减小,低平流层风向由西风转成东风;季风强盛阶段低平流层东风逐渐下传,对流层高层至低平流层风速增大,风向基本转成偏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
南缘
大理
地区
对流层
低平流层
大气垂直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断层稳定性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
6
1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徐化超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3-648,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411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4IES010206)共同资助
文摘
对断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断层力学性质及其上发生的地震活动。文中搜集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反演了区域地壳水平应力场,并进一步基于摩尔-库仑准则分析了区域主要断裂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壳水平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剪切型应力状态,龙门山地区表现为压缩型应力状态,而川西高原地区主要表现为拉张型应力状态;区域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梯度方向,最大主张应力的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等值线的切线方向,反映了青藏高原重力扩展作用对区域水平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基于应力的断裂带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14条主要断裂带中,莲峰-昭通断裂在2014年前后稳定性最低,应力状态最接近于破裂状态。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
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场
反演
断层稳定性
Keywords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ocal mechanism
crustal stress field
inversion
fault stability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被引量:
17
2
作者
徐安伦
李建
孙绩华
刘劲松
赵晓红
机构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2,共14页
基金
云南省气象局科技项目(YB201006)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QX)201006054)
+1 种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1M4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0Z003)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通量等均在早晨最小、午后最大;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等均是湿季高于干季。近地层2m高度处的盛行风向,白天以东东南风和东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偏西风为主,并且盛行风向转变与日出、日落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辐射四分量最高值出现在正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除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干季大于湿季外,其他辐射分量都是湿季大于干季。地表反照率表现出非对称的"U"形分布,早晨最大、傍晚次之及中午最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可能是由于露水、东西两面山体不同程度遮挡以及云的影响造成的。感热、潜热通量全年有相似的日变化过程,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但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表明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一天之中约在20:00出现最小值,这主要是由于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回升影响热量交换系数造成的。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明显,主要是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地面全年均为大气热源,白天表现为强热源,夜间则表现为较弱的冷源。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
南缘
大理
地区
微气象
能量交换
Keywords
Dali region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icrometeorology
Energyexchange
分类号
P40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理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
11
3
作者
徐安伦
钟爱华
孙绩华
杨桂荣
机构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
云南省大理州气象局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5,共9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54
GYHY201406001)
云南省气象局科技项目(YZ201305)
文摘
利用JICA计划中日合作"2008年季风过程与暴雨天气上游关键区综合气象观测试验"期间在大理站的GPS探空资料,分析了季风3个加密观测阶段该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对流层顶以第二(副热带)对流层顶为主,平均高度为14.8 km,对流层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4℃·km^(-1);对流层顶高度与气温、气压和风速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季风爆发前(后)水汽主要集中在6.6(8.3)km以下对流层;季风爆发前对流层至低平流层被西风带控制;季风爆发阶段对流层至低平流层风速减小,低平流层风向由西风转成东风;季风强盛阶段低平流层东风逐渐下传,对流层高层至低平流层风速增大,风向基本转成偏东风。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
南缘
大理
地区
对流层
低平流层
大气垂直结构
Keywords
Dali region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roposphere
Low stratosphere
Atmospheric vertical structure
分类号
P412.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断层稳定性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王辉
曹建玲
徐化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徐安伦
李建
孙绩华
刘劲松
赵晓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大理地区对流层至低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的特征分析
徐安伦
钟爱华
孙绩华
杨桂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