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
作者 何光碧 曾波 +2 位作者 郁淑华 张虹娇 陈永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5-874,共10页
长江上游的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和长江中下游洪涝的主要因子,研究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应用历史天气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候整编降水资料... 长江上游的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和长江中下游洪涝的主要因子,研究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应用历史天气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候整编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1961 2011年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局地持续性暴雨通常持续3~4天,持续时间最长的暴雨发生在湖北武汉,为10天。整体上,高原地区较周边地区暴雨发生率相对低,局地持续性暴雨有4个降水高频中心,西藏东南部降水高频中心的波密发生频次最高,为15次;四川西部至中东部暴雨高频区持续性暴雨发生范围最广;另2个高频区为云南南端及湖北中东部地区。青藏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以持续3天为主,7月发生频率最高,21世纪以来,暴雨中心有向东移动的趋势。通常持续性暴雨过程伴随高原低值系统活动,其中西南低涡是最主要的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持续性暴雨 暴雨发生率 高原低值系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与新生代盆地卤水活动有关铅锌矿床 被引量:3
2
作者 童随有 祝新友 王京彬 《矿产与地质》 2009年第3期210-213,246,共5页
青藏高原周边已发现大量的铅锌矿床,规模巨大,具有一些相似的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均属于后生的、低温热液型矿床,具强烈层控性质,受控于特定的含矿地层(岩石)组合,下部为相对透水的砂岩、砂砾岩,上部为碳酸盐岩,发生广泛的蚀变作用,... 青藏高原周边已发现大量的铅锌矿床,规模巨大,具有一些相似的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均属于后生的、低温热液型矿床,具强烈层控性质,受控于特定的含矿地层(岩石)组合,下部为相对透水的砂岩、砂砾岩,上部为碳酸盐岩,发生广泛的蚀变作用,包括退色、白云石化等。这类矿床大体可与MVT矿床类比。矿床的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盆地卤水的活动有关,圈闭在不整合面下的含贱金属元素与油气的卤水沿透水层运移,在适当位置沉淀成矿。由此决定了这些地区的主要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入及勘查的进展,将会有更多更大规模的(MVT)铅锌矿床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新生代 卤水成因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汽、水汽输送相关研究综述 被引量:39
3
作者 周长艳 唐信英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年第3期76-83,共8页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汽、水汽输送相关研究进行了收集整理,重点回顾、归纳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汽分布和源地、水汽输送特征以及该区域在我国水汽输送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高原及...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汽、水汽输送相关研究进行了收集整理,重点回顾、归纳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汽分布和源地、水汽输送特征以及该区域在我国水汽输送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高原及周边地区水汽、水汽输送变化特征及带来的影响方面的相关研究结论,最后在综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水汽 水汽输送 研究综述
下载PDF
GRAPES_Meso模式对2011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区域的预报检验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利红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5,共12页
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是天气预报模式预报的难点。为了了解新版GRAPES_Meso模式在该区域的预报性能,利用统计方法对比了GRAPES_Meso模式新版(V3.1模式)与旧版(V2.5模式)在2011年夏季(6-8月)预报结果,还对比了V3.1模... 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是天气预报模式预报的难点。为了了解新版GRAPES_Meso模式在该区域的预报性能,利用统计方法对比了GRAPES_Meso模式新版(V3.1模式)与旧版(V2.5模式)在2011年夏季(6-8月)预报结果,还对比了V3.1模式在高、中、低三种地形高度的预报差异,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同化系统升级后,各要素的误差明显减小,初始场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尤其在对流层中高层,各要素的改善幅度依次为相对湿度>纬向风>经向风>位势高度>温度;(2)对于降水预报,无论是6 h还是24 h累加降水,V3.1模式的TS评分都高于V2.5模式,尤其是大雨和暴雨预报,V3.1模式能明显减小漏报率、提高日平均降水准确率,但对空报率和云南以西的虚假降水改善不明显;(3)V3.1模式预报的位势高度、温度、风场和相对湿度误差垂直分布廓线与V2.5模式的不同,V3.1模式可以改进整层的经向风、纬向风和相对湿度、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500 hPa以下的温度,但位势高度误差增长速度大于V2.5模式,对流层中低层的南风预报偏强,500hPa以上相对湿度误差仍很大;(4)V3.1模式在不同地形高度的预报结果对比发现,除700 hPa的位势高度和温度外,三种地形高度的各要素误差都是在初始时刻差异最小,随着预报时长增长,误差差异不断增大,这表明V3.1模式各要素的误差增长受地形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_Meso模式 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 统计检验
下载PDF
近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湍流通量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茂善 阴蜀城 +4 位作者 刘啸然 吕钊 宋兴宇 马耀明 孙方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0-1148,共9页
应用改进地表粗糙度的中尺度模式WRF模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2004-2013年地表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自2004-2013年以来,青藏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区感热通量增加,分别增加了9. 952 W·m^-2·(10a)-1和14. 595 W·m^-2... 应用改进地表粗糙度的中尺度模式WRF模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2004-2013年地表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自2004-2013年以来,青藏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区感热通量增加,分别增加了9. 952 W·m^-2·(10a)-1和14. 595 W·m^-2·(10a)^-1;青藏高原其他区域感热减小,减少了-4. 473 W·m^-2·(10a)^-1;青藏高原周边东南部横断山脉增加了9. 928 W·m^-2·(10a)^-1,云贵高原地区增加了9. 868 W·m^-2·(10a)^-1和江南丘陵地区增加了15. 177 W·m^-2·(10a)^-1;其他周边地区感热减小,减少的量级为-10. 26 W·m^-2·(10a)^-1。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潜热有较弱的增加[1. 175 W·m^-2·(10a)^-1],青藏高原其他区域都减小[-3. 762 W·m^-2·(10a)^-1];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南侧孟加拉湾附近以及周边北部地区减弱,分别为-0. 27,-2. 416和-2. 287 W·m^-2·(10a)^-1;周边其他地区潜热通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东南部江浙地区有较强的增加[11. 385 W·m^-2·(10a)^-1],印度半岛增加的幅度不大[2. 988 W·m^-2·(10a)^-1],云贵高原以东缅甸增加[9. 287 W·m^-2·(10a)^-1]和黄土高原增加[1. 160 W·m^-2·(10a)^-1],但云贵高原是减少的[-2. 705 W·m^-2·(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湍流通量 年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不同植被LAI的MODIS反演及其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杰 张强 +1 位作者 李栋梁 王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4-910,共7页
应用Terra和Aqua卫星的MODIS资料和三维叶分布模式,结合MODIS陆地植被覆盖产品数据,估算了6种生物群落的LAI,并与我国西北地区叶面积仪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从两颗卫星连续8天的观测资料可以估算出LAI,反演结果的相对误... 应用Terra和Aqua卫星的MODIS资料和三维叶分布模式,结合MODIS陆地植被覆盖产品数据,估算了6种生物群落的LAI,并与我国西北地区叶面积仪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从两颗卫星连续8天的观测资料可以估算出LAI,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基本在±20%以内,平均相对误差为13.7%,说明该方法可以反演实际植被的LAI;根据植被类型的差异,建立了6种生物群落LAI与NDVI的指数关系,相关性较好;青藏高原东部的LAI时间变化有不一致性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生物群落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不同季节的LAI变化在空间上有很大差异,说明本研究区域西部冷、干和高原东部相对暖、湿的复杂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种生物群落 LAI MODIS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多时相多角度观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