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沿,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软件,通过对国内外发文趋势分析、高频关键词共现...为了深入了解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沿,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软件,通过对国内外发文趋势分析、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及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等,总结了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结果表明:(1)国内外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在逐年上升,外文研究的增长速率大于中文研究。(2)国内外关于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合作网络较为松散。(3)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2005年)、增长阶段(2006—2013年)、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研究方法、研究尺度都在不断发展。(4)目前土壤呼吸领域研究内容以青藏高原土壤呼吸与全球气候变化、氮添加与土壤呼吸、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呼吸与过度放牧为主。研究指出:在未来,应该加强对于青藏高原碳动态的连续观测,完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同时,探索放牧等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对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这些结果为国内外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研究方向提供了可靠情报支持。展开更多
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它和南极、北极地区被统称为地球上的"三极"。三极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及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关键区域。本文搜集了国际著名的ISI Web o...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它和南极、北极地区被统称为地球上的"三极"。三极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及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关键区域。本文搜集了国际著名的ISI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在2000—2017年间发表的关于青藏高原和南北极地区的研究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论文的发文量、国际分布、研究方向、发文期刊、发文机构、高被引论文情况和主要的国际合作关系。通过比较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地区SCI论文的发表情况,总结了近17年来中国在三极地区的研究优势、特点和发展态势。展开更多
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表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均有重要意义。使用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2000—2019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表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均有重要意义。使用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2000—2019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和TRMM卫星降水数据探究植被变化与地表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近20 a NDVI空间格局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北部干旱地区NDVI相对较低,普遍低于0.20,东南地区林地较多,整体NDVI偏高;2000—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植被整体在“变绿”,NDVI处于0.0012 a^(-1)增长的趋势,北部低植被覆盖区显著改善,南部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变化不显著。研究区植被与地表温度和降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西藏的中部以及青海的中南部地区,NDVI值与降水呈现正相关性,偏相关系数较高;在西藏的西北部、青海的南部等地,NDVI值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西藏中部等地,NDVI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展开更多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貌格局及气候条件发育出众多河流、湖泊和沼泽等高原湿地景观,研究高原水生植物有助于提高对高原湿地湖沼演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中的核心合集子库数据,获取了199...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貌格局及气候条件发育出众多河流、湖泊和沼泽等高原湿地景观,研究高原水生植物有助于提高对高原湿地湖沼演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中的核心合集子库数据,获取了1991-2022年2月间发表的156篇青藏高原水生植物相关研究的文章。利用Bibliometrix软件对其发文量、引用量、关键词、期刊、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关键词的主题演变发现,过去30年中,研究重点由水生植物群落调查和地理分布逐渐转向水生植物的分化演化、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机制;水生植物在时间尺度上的演替特征也被用于古湖沼学,成为构建高原隆起后气候、环境变化的技术手段之一。相关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评估建立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机制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喀斯特植被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的重要维持者。国内外学者较早关注喀斯特植被的结构、功能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并发表了诸多成果,但对该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趋势和热点等却鲜有评论。利用1990-2017年Web of Science(WoS)和CNK...喀斯特植被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的重要维持者。国内外学者较早关注喀斯特植被的结构、功能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并发表了诸多成果,但对该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趋势和热点等却鲜有评论。利用1990-2017年Web of Science(WoS)和CNKI数据库中喀斯特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信息,运用文献计量统计和可视化方法对年度发文量、引用频次、作者、国家、机构、期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解析了28年间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态势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1990-2017年间WoS和CNKI数据库中分别收录了该领域文献457篇和1256篇,28年间发文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且在2006年后步入快速发展期。WoS中的文献涉及全球60个国家,我国的发文量占发文总量的50.33%,遥居全球榜首,其次是美国和斯洛文尼亚等国。此外,发文量前10的作者均来自我国,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也多来自我国,这充分表明我国学者在喀斯特植被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是全球该领域前沿动向和发展趋势的引领者。期刊分析结果表明,《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和《生态学报》分别是该领域外文和中文文献的主要期刊载体。喀斯特、植被和石漠化等为文献高频度关键词,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核心内容。为促进喀斯特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建议国内外学者以及机构间加强合作,建立全球的喀斯特植被监测网络,长期观测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或类型喀斯特植被的动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演变机理。此外,运用大数据、遥感、野外控制实验、数学模型和系统发育等方法构建适用于喀斯特生境的植被格局、过程与动态的生态理论、假说或模型,进一步揭示变化环境下喀斯特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植物多样性的多尺度格局、退化植被的适应性修复等科学问题。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深入了解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沿,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软件,通过对国内外发文趋势分析、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及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等,总结了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结果表明:(1)国内外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在逐年上升,外文研究的增长速率大于中文研究。(2)国内外关于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合作网络较为松散。(3)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2005年)、增长阶段(2006—2013年)、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研究方法、研究尺度都在不断发展。(4)目前土壤呼吸领域研究内容以青藏高原土壤呼吸与全球气候变化、氮添加与土壤呼吸、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呼吸与过度放牧为主。研究指出:在未来,应该加强对于青藏高原碳动态的连续观测,完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同时,探索放牧等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对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这些结果为国内外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研究方向提供了可靠情报支持。
文摘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它和南极、北极地区被统称为地球上的"三极"。三极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及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关键区域。本文搜集了国际著名的ISI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在2000—2017年间发表的关于青藏高原和南北极地区的研究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论文的发文量、国际分布、研究方向、发文期刊、发文机构、高被引论文情况和主要的国际合作关系。通过比较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地区SCI论文的发表情况,总结了近17年来中国在三极地区的研究优势、特点和发展态势。
文摘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表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均有重要意义。使用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2000—2019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和TRMM卫星降水数据探究植被变化与地表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近20 a NDVI空间格局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北部干旱地区NDVI相对较低,普遍低于0.20,东南地区林地较多,整体NDVI偏高;2000—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植被整体在“变绿”,NDVI处于0.0012 a^(-1)增长的趋势,北部低植被覆盖区显著改善,南部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变化不显著。研究区植被与地表温度和降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西藏的中部以及青海的中南部地区,NDVI值与降水呈现正相关性,偏相关系数较高;在西藏的西北部、青海的南部等地,NDVI值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西藏中部等地,NDVI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文摘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貌格局及气候条件发育出众多河流、湖泊和沼泽等高原湿地景观,研究高原水生植物有助于提高对高原湿地湖沼演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中的核心合集子库数据,获取了1991-2022年2月间发表的156篇青藏高原水生植物相关研究的文章。利用Bibliometrix软件对其发文量、引用量、关键词、期刊、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关键词的主题演变发现,过去30年中,研究重点由水生植物群落调查和地理分布逐渐转向水生植物的分化演化、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机制;水生植物在时间尺度上的演替特征也被用于古湖沼学,成为构建高原隆起后气候、环境变化的技术手段之一。相关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评估建立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机制奠定了基础。
文摘喀斯特植被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的重要维持者。国内外学者较早关注喀斯特植被的结构、功能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并发表了诸多成果,但对该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趋势和热点等却鲜有评论。利用1990-2017年Web of Science(WoS)和CNKI数据库中喀斯特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信息,运用文献计量统计和可视化方法对年度发文量、引用频次、作者、国家、机构、期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解析了28年间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态势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1990-2017年间WoS和CNKI数据库中分别收录了该领域文献457篇和1256篇,28年间发文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且在2006年后步入快速发展期。WoS中的文献涉及全球60个国家,我国的发文量占发文总量的50.33%,遥居全球榜首,其次是美国和斯洛文尼亚等国。此外,发文量前10的作者均来自我国,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也多来自我国,这充分表明我国学者在喀斯特植被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是全球该领域前沿动向和发展趋势的引领者。期刊分析结果表明,《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和《生态学报》分别是该领域外文和中文文献的主要期刊载体。喀斯特、植被和石漠化等为文献高频度关键词,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核心内容。为促进喀斯特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建议国内外学者以及机构间加强合作,建立全球的喀斯特植被监测网络,长期观测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或类型喀斯特植被的动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演变机理。此外,运用大数据、遥感、野外控制实验、数学模型和系统发育等方法构建适用于喀斯特生境的植被格局、过程与动态的生态理论、假说或模型,进一步揭示变化环境下喀斯特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植物多样性的多尺度格局、退化植被的适应性修复等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