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演化的转折时期 被引量:50
1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张参 王建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2,共12页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为全球新生代最宏伟的地球动力学运动和最重要的地学事件。其深远的影响几乎涉及地学的所有领域;影响范围广阔,在东南亚和中亚形成了有直接响应关系的、广阔的喜马拉雅构造域,并涉及东亚、西亚、北亚和周邻海域等更...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为全球新生代最宏伟的地球动力学运动和最重要的地学事件。其深远的影响几乎涉及地学的所有领域;影响范围广阔,在东南亚和中亚形成了有直接响应关系的、广阔的喜马拉雅构造域,并涉及东亚、西亚、北亚和周邻海域等更广阔的地区,称其为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青藏高原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其对周邻地域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软碰撞、硬碰撞早期的陆内拼接和晚期的青藏地区相对整体变形3大阶段。软碰撞(60~44Ma)的影响范围主要限于雅江碰撞缝合带及其附近。在硬碰撞早期的陆内拼接阶段((44~22±2)Ma),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效应等主要发生在今青藏高原内部及边缘,仅通过深大走滑断裂对高原周邻广阔地区局部产生较明显影响。在硬碰撞晚期((22±2)Ma至今),青藏高原所在地区各块体之间发生不同层次较为强烈的挤压缩短汇聚,进而拼接,直至彼此镶嵌焊接为一个相对联系密切、较为完整的整体,高原所在地区才开始进入相对整体的变形阶段;印度与亚欧板块的进一步碰撞和波及高原的主要地质事件及深部作用才开始对周邻地域产生较明显的影响。渐新世末—中新世早期((20±2~4)Ma)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以此为界限,在之前和之后,高原内部的构造变形、沉积充填、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效应等差别明显。这表明,在此转折时期前后,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此后,高原演化进入了相对整体运动和变形阶段,对周邻广阔地域的山隆盆降、矿产聚散、环境变迁等方面开始有显著影响并逐步增强,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始呈阶段性地向外扩展、形成。与东—东南亚滨太平洋等地区的区域研究对比表明,青藏高原的构造动力学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其动力来源并不限于高原所在地区,具有更为广阔的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 演化阶段 转折时期 周邻响应 时空坐标
下载PDF
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成善 唐菊兴 +1 位作者 顾雪祥 陆彦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6-152,共7页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 ,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 ,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 ,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 ,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 ,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 ,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需要进一步工作的重要成矿带或矿集区。通过分析认为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内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 ,下地壳翻天覆地的物质和流体交换 ,导致了在同一构造地质单元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型矿床的存在。并对多个重要矿床类型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观点 ,如西藏甲马铜钼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 ,云南羊拉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也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矿床等。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形成的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矿床大多和大陆地壳深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所形成的矿床矿物组合及成矿元素组合复杂 ,特别是矿石中钴、银元素含量较高 ,许多矿床中银、钴已经作为主要成矿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构造-成矿 成矿效应 大陆动力 深部过程 资源潜力 成矿元素
下载PDF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不同子区域隆升对亚洲夏季气候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冉 姜大膀 +1 位作者 刘晓东 田芝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5期2403-2412,共10页
鉴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空间上各重要部分隆升时间上的差异,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通用大气模式就其主要隆升阶段对亚洲夏季气候演变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分别对南亚与东亚北部夏季气候... 鉴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空间上各重要部分隆升时间上的差异,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通用大气模式就其主要隆升阶段对亚洲夏季气候演变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分别对南亚与东亚北部夏季气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喜马拉雅山隆升导致南亚夏季风环流的显著增强和区域季风降水的明显增加,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造成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明显发展和东亚北部降水的显著增加,且随后的阶段性隆升对这些均影响有限.与以往模拟研究相比,试验结果表明对比分析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不同子区域隆升有利于深入理解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亚洲夏季风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书评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自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北部以昆仑-秦岭-大别复合造山带为南界,其东部经受了构造体制转换、华北克拉通分化和“活化”以及岩石圈大范围大幅度减薄。西部特提斯构造域的中、小地块多次“开”和“合”、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直接效应等重... 中国北部以昆仑-秦岭-大别复合造山带为南界,其东部经受了构造体制转换、华北克拉通分化和“活化”以及岩石圈大范围大幅度减薄。西部特提斯构造域的中、小地块多次“开”和“合”、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直接效应等重要地质事件都发生在中国北部,并由此导致:北部盆地的扩张、萎缩、迁移、复合和叠合等复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部 盆地构造 书评 能源 构造体制转换 特提斯构造 青藏高原隆升 秦岭-大别
下载PDF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与中国中西部天然气大气区 被引量:28
5
作者 贾承造 李本亮 +1 位作者 雷永良 陈竹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21-1631,共11页
新生代特提斯洋向北消减导致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大陆会聚控制青藏高原下地壳增厚、上地壳逆冲叠置和隆升,形成高原地貌.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向东推挤,挤压构造变形不断向外扩展,形成现今全球最大弥散型陆内构造变形域和板内... 新生代特提斯洋向北消减导致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大陆会聚控制青藏高原下地壳增厚、上地壳逆冲叠置和隆升,形成高原地貌.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向东推挤,挤压构造变形不断向外扩展,形成现今全球最大弥散型陆内构造变形域和板内变形最为活跃的巨型盆山体系,即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由于不均一的小克拉通拼贴,地壳发生分异,造山带回春上升,小克拉通沉降,古板块边缘形成继承性前陆盆地群或前陆冲断带群.由这些复活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构造单元共同构成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是一个巨型的构造体系和特殊性质的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域,是中国中西部喜马拉雅运动的主要特征,也是可以与青藏高原相提并论的巨型大地构造单元.挤压冲断构造变形带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龙门山呈弧形带向北、向东扩展;随着晚新生代印藏持续碰撞,欧亚大陆强烈变形,构造变形带向外围进一步扩展,传递到阿尔泰山-阴山-吕梁山-华蓥山弧形带.冲断构造不断向环青藏高原外围扩展的同时,在盆山体系内部发生强烈陆内变形,古造山带复活,在造山带与盆地边缘形成了新的前陆盆地,冲断构造变形依次从造山带向克拉通盆地内扩展.在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其远程效应的控制下,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从内向外的构造变形强度、盆山耦合程度依次降低;克拉通边缘的单个盆山组合也具有从山前向克拉通方向构造变形强度依次降低,构造变形样式逐渐变得简单、构造变形时间依次变新的规律.在整个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中,整体表现为三个构造分段:西段构造变形传播、中段高原增生-推覆、东段走滑-抬升.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具有重要天然气勘探价值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天然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具有多期成烃与晚期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盆山体系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陆内变形 构造 天然气资源
原文传递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国洪 屈强 +1 位作者 周延锋 王多福 《中国金属通报》 2017年第7期118-118,117,共2页
呷村银多金属矿位于中国西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缘,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西部的玉树-义敦优地槽褶皱带中段。玉树—义敦优地槽褶皱带,又称之为义敦岛弧带,它是"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色及贵金属矿产集中分布区... 呷村银多金属矿位于中国西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缘,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西部的玉树-义敦优地槽褶皱带中段。玉树—义敦优地槽褶皱带,又称之为义敦岛弧带,它是"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色及贵金属矿产集中分布区。本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等。区内主要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以及南北向展布,铜、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纵穿本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 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