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壳深部“重力-构造力复合压力状态”研究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形成深度的测算 被引量:5
1
作者 吕古贤 胡宝群 +4 位作者 罗毅甜 刘瑞珣 王方正 李勃辉 王宗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共15页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识,需要从总静水压力中先去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进而用构造校正[深度=重力引起压力/(总压力-构造附加的压力)]的方法,进行形成深度的测算。考虑岩石作为黏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作者用黏弹性本构方程,获得大别地区英山县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成岩深度≥30km,安徽岳西碧溪岭地区含柯石英榴辉岩深度为23~53km,河南新县地区的含柯石英榴辉岩成岩深度为36~40km。再进一步用变质深度的流变学公式,在黏性系数0.2×10^(23)条件下,推算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约50~55km。可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介于23~55km,而不是前人认为的超过100km甚至更深,由此,"深俯冲-折返"模式需要科学的论证。本研究为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 柯石英榴辉岩 构造附加静压力 深度构造校正测算 构造增压壳内成因
下载PDF
地下岩石构造力复合重力的压力状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瑞珣 吕古贤 +1 位作者 任剑成 王宗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2,共7页
针对大别一带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形成深度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形成深度可用静流体公式h=p/(ρg)算出,并得出变质作用形成于90km或更深处;其二是超高压是重力、构造力和其他力合成的,并不只是重力的作用,从而该变质作用可以在地壳内形成。... 针对大别一带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形成深度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形成深度可用静流体公式h=p/(ρg)算出,并得出变质作用形成于90km或更深处;其二是超高压是重力、构造力和其他力合成的,并不只是重力的作用,从而该变质作用可以在地壳内形成。地下的岩石处于固态,而静止流体公式不适用于固体。事实上,围压不仅来自重力,而且也来自构造力和其他力,所以合理的求深度算法应该是从总压力中减去构造力获得纯重力才可用来计算深度。还简要解释了诸如剪应力、差应力、构造力等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水压力模型 地质作用深度 超高压变质作用 重力 构造力 剪应力 差应力
下载PDF
地表沉陷幅度与覆岩离层的关系确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孙艳玲 苏仲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7-319,共3页
应用层状覆岩的自重应力平衡状态,应用静水压力模型, 覆岩层的垂直静力平衡条件, 设某深度岩层的理论静压力为PH,而实际的竖直压力为Ps,推导出覆岩离层的条件关系式,覆岩离层空间与地表沉陷幅度的关系式,当PH>Ps时,覆岩离层产生。证... 应用层状覆岩的自重应力平衡状态,应用静水压力模型, 覆岩层的垂直静力平衡条件, 设某深度岩层的理论静压力为PH,而实际的竖直压力为Ps,推导出覆岩离层的条件关系式,覆岩离层空间与地表沉陷幅度的关系式,当PH>Ps时,覆岩离层产生。证实了离层岩板只承受自重应力和水平应力状态的作用。因此,采用离层注浆这项新技术,就是要使其充填材料有效控制潜在的沉陷幅度(即离层空间),从而达到减缓地表沉陷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沉陷幅度 覆岩离层 离层空间 静水压力模型 矿山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