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间孔周围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 被引量:1
1
作者 姚笑笑 李昌盛 +5 位作者 陈黛茜 郭玉 缪慧中 杨新东 陈争珍 陈成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97,共7页
目的显影室间孔区域静脉及属支,建立三维图像,构建该区静脉网络,探讨室间孔与周围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筛选60名健康志愿者行3.0 T MR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和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构建室... 目的显影室间孔区域静脉及属支,建立三维图像,构建该区静脉网络,探讨室间孔与周围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筛选60名健康志愿者行3.0 T MR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和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构建室间孔周围静脉网络,对室间孔及周围静脉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室间孔显示率为65%(78侧);大脑内静脉(2.13±0.30)mm,100%(120侧);透明隔前静脉(0.69±0.19)mm,100%(120侧);丘纹上静脉(1.47±0.38)mm,98.3%(118侧);脉络膜上静脉(0.40±0.18)mm,82.5%(99侧)。根据大脑内静脉属支汇入点与室间孔位置关系分为:ⅠA型,24.2%(29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位于静脉角且紧邻室间孔的后缘;ⅠB型,13.3%(16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远离静脉角且远离室间孔的后缘;ⅡA型,45%(54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位于假静脉角且远离室间孔;ⅡB型,15.8%(19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远离假静脉角和室间孔;Ⅲ型,1.7%(2侧),即丘纹上静脉缺如型。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能清晰成像室间孔及其周围静脉,结合Mimics技术可构建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室间孔与主要静脉汇合点三维空间位置数据。大脑内静脉属支汇入点与室间孔位置关系分型对室间孔区手术入路选择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孔 大脑内静脉 静脉汇入点 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下载PDF
头静脉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才新 张影 +3 位作者 林毅 颜赫 时晓迪 金利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5期460-461,共2页
目的:观察头静脉注入位置及注入角度,为临床经头静脉穿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0%甲醛固定的实验解剖标本38例(76侧),充分解剖暴露头静脉,观察其走行与注入部位,测量其注入角度及管径。对不同性别、侧别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目的:观察头静脉注入位置及注入角度,为临床经头静脉穿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0%甲醛固定的实验解剖标本38例(76侧),充分解剖暴露头静脉,观察其走行与注入部位,测量其注入角度及管径。对不同性别、侧别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静脉注入腋静脉有37例共70侧,占92.11%(70/76),其中倒“Y”型占67.14%(47/70),平均角度为59.22°±13.13°;“彝”型占25.71%(18/70),平均角度为87.29°±5.67°;“h”型占7.15%(5/70),平均角度为110.40°±10.14°。跨过锁骨注入颈外静脉有5例共6侧,占7.89%(6/76),平均角度为117.20°±15.66°。左右侧别及性别差异。结论头静脉的注入位置及角度存在变异,大多数注入腋静脉,少数注入颈外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静脉 静脉汇入点 静脉汇入 解剖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