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腔静脉法同种原位心脏移植一例报道
1
作者 陈长志 周嘉 +8 位作者 叶青 成少飞 池浩 陈彤宇 王维俊 王彬尧 刘建平 杜勇平 王祥瑞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11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双腔静脉法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 首例 瑞金医院 供心保存 随访结果 植入 中国 展开 改善
下载PDF
单静脉法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
2
作者 于连慧 孟繁超 +4 位作者 刘和平 王玉库 刘光钰 薛国宏 蒋宝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4期264-265,共2页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过去外科手术是PDA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介入治疗的水平日益提高,因其创伤小、风险低、成功率高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PDA。传统的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过去外科手术是PDA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介入治疗的水平日益提高,因其创伤小、风险低、成功率高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PDA。传统的方法为双通路法,因小儿动脉管径小,穿刺难,易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动静脉瘘及局部血肿。单静脉治疗小儿PDA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临床观察 小儿 静脉法 先天性心脏病 血管内皮损伤 PDA
下载PDF
静脉法彩色多普勒增强造影对实质样回声区组织活性判断的应用
3
作者 罗支农 黄新生 +3 位作者 刘刚纯 王新玉 曹晓桦 陈春艾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0年第1期138-139,共2页
本文对33例CDFI或能量图(CDPI)病灶实性回声区无或可疑有血流显示的病例进行静脉法彩色多普勒增强造影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法彩色多普勒增强造影的实质样回声区组织活性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增强造影 活性判断 静脉法 活性组织 二维超声 小胆管癌 回声 彩色血流 腹膜后血肿 血流图
下载PDF
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陈越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1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行血常规检验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末梢采血法,研究组应用静脉采血法。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行血常规检验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末梢采血法,研究组应用静脉采血法。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满意度。结果两组MCH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PLT、WBC、HCT、RBC、Hb分别为(233.18±49.63)×10^(9)/L、(5.44±1.29)×10^(9)/L、(0.39±0.04)、(4.11±1.06)×10^(12)/L、(114.52±20.48)g/L,优于对照组的(204.76±50.74)×10^(9)/L、(6.31±1.89)×10^(9)/L、(0.46±0.05)、(3.64±1.11)×10^(12)/L、(107.14±14.79)g/L(P<0.05)。研究组服务态度、操作技巧、心理指导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9±0.26)、(9.24±0.71)、(9.27±0.63)分,均比对照组的(8.27±0.37)、(8.37±1.09)、(8.34±1.09)分高(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末梢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静脉采血法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验 满意度
下载PDF
头皮静脉采血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5
作者 于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40-43,共4页
探讨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头皮静脉采血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疾病筛查新生儿,分两组,对照组:予以改良足跟采血法,观察组:予以头皮静脉采血法,比较效果。结果 观察组采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 探讨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头皮静脉采血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疾病筛查新生儿,分两组,对照组:予以改良足跟采血法,观察组:予以头皮静脉采血法,比较效果。结果 观察组采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头皮静脉采血法,采血持续时间,新生儿哭闹时间较短。还有助于提高采血成功率,血液标本合格率以及新生儿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静脉采血 新生儿疾病筛查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郝晓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88-91,共4页
分析血常规检测中采用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对血样检测结果的影响情况。方法 自我院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接受血常规检测者资料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参与研究的所有对象均接受2次采血,即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分别将其命名为静脉组与末... 分析血常规检测中采用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对血样检测结果的影响情况。方法 自我院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接受血常规检测者资料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参与研究的所有对象均接受2次采血,即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分别将其命名为静脉组与末梢组,并对两组血样检测结果分别展开分析,比较检验结果中各项血液指标的差异情况。结果 经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静脉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指标均高于末梢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静脉组平均红细胞体积与红细胞比容两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组平均采血时间相比对照组平均采血时间更短,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工作中采用静脉采血法获取的血样检测指标准确度相比于末梢采血法的检测准确度更高,且采血操作所用时间更短,受检者采血体验质量相对更高,优势明显,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检测 末梢采血 静脉采血 检测准确度 平均采血时间
下载PDF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升评价
7
作者 田美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97-100,共4页
研究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方法 择取100例2022.5~2023.4在本院儿科住院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两组的比例为1:1,对照组进行常规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对... 研究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方法 择取100例2022.5~2023.4在本院儿科住院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两组的比例为1:1,对照组进行常规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对不同固定方法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的留置时间为(70.94±8.53)h,留置针重新固定、敷贴卷边、留置针压伤皮肤的发生率分别为2.00%、4.00%、0.00%,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为(96.00%),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的实施能够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静脉输液治疗期间的安全性,有助于患儿监护人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 输液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准确性分析
8
作者 王莉 刘丽秋 辛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5期38-39,共2页
目的:分析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的临床准确性。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本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纳入研究,共164例,通过抽签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 目的:分析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的临床准确性。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本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纳入研究,共164例,通过抽签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比照两组患者的采血用时与血常规检验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略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均更高;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与采血用时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均更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采血法的效果更为理想,其临床准确性更高,能够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且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其用时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 静脉采血 指标 采血用时 末梢采血
下载PDF
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海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6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选取曲阜市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群体中的100例。分组依据抽签方式进行,入组人员被平均分为对照组(蓝色签:末梢采血)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选取曲阜市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群体中的100例。分组依据抽签方式进行,入组人员被平均分为对照组(蓝色签:末梢采血)与观察组(红色签:空腹静脉采血)。对两组受检人员的血常规检查指标差异进行观察。观察并记录两组受检人员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及疼痛等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对采血工作满意度。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观察组的MCV、PLT、MCHC、RBC、Hb、Hct高于对照组,WBC、MCH、NE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静脉穿刺时间、平均静脉穿刺次数及疼痛等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观察组为96.00%,对照组为82.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方式不同,检验结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末梢采血与空腹静脉采血法在临床中经常使用。通过比较发现静脉采血检验结果准确性和重复性更高,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在临床使用中具有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末梢采血 静脉采血 检验结果
下载PDF
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静脉注射法实验教学中的效果
10
作者 詹华玉 叶爱琴 +2 位作者 叶小兰 林晓芳 廖巧聪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第20期80-82,共3页
选择我院新进护士80名为实验对象,探讨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静脉注射法实验教学中的效果。研究表明,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调动新进护士对静脉注射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有利于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其对静脉注射理论与实际... 选择我院新进护士80名为实验对象,探讨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静脉注射法实验教学中的效果。研究表明,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调动新进护士对静脉注射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有利于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其对静脉注射理论与实际操作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增强培训效果,且护士对教学方法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位一体 混合式教学模式 静脉注射 实验教学
下载PDF
改良静脉留置针穿刺法耳孔成形术临床效果观察
11
作者 张成书 狄海萍 +4 位作者 赵国凯 李恒 王俊 程定 崔树英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40-43,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改良静脉留置针穿刺法耳孔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整形烧伤科2015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耳孔成形术者106例。将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改良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和对照组(耳钉... 目的:初步探讨改良静脉留置针穿刺法耳孔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整形烧伤科2015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耳孔成形术者106例。将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改良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和对照组(耳钉枪穿刺法),每组53例(106个耳孔)。两组术后均给予定期换药等基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后感染率、疼痛评分、术后1年耳孔闭合率及瘢痕率等指标,探讨两种耳孔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就医者术后感染比较,治疗组创面感染1例(0.94%),明显低对照组的创面感染5例(4.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86,P=0.017);治疗组就医者术后疼痛NRS评分为(2.02±1.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9±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P<0.001);两组就医者术后1年耳孔闭合率观察,治疗组耳孔闭合3例(2.83%),与对照组的5例(4.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0,P=0.471);两组就医者术后1年瘢痕发生率观察,治疗组瘢痕形成0例(0.00%),低于对照组的6例(5.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P=0.013)。结论:改良静脉留置针穿刺法较耳钉枪穿刺法耳孔成形术术后感染率低、疼痛轻、瘢痕发生率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孔成形术 改良静脉留置针穿刺 耳钉枪穿刺 瘢痕 感染
下载PDF
双腔静脉法同种原位心脏移植2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毕研文 宋惠民 +3 位作者 鲍继森 孙文宇 李跃华 宋光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同种移植 病例分析 双腔静脉法 原位心脏移植
原文传递
末梢采血与静脉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13
作者 仲亮亮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31期78-80,共3页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分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80名健康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静脉采血组和末梢采血组,各90名。静脉采血组采...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分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80名健康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静脉采血组和末梢采血组,各90名。静脉采血组采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组采用末梢采血法,两组均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平均血红蛋浓度、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水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高于末梢采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组总满意度高于末梢采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采血法相比,静脉采血法的实验室指标更接近金标准,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末梢采血 静脉采血 满意度
下载PDF
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临床观察
14
作者 邓艳妮 黄承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0期75-77,共3页
明确在常规血液检查阶段,常规血液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采血方法的影响。方法 这些受检者是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招募的,在此阶段选择了90名受检者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所有受检者都进行了静脉血液采集,血液采集和最终血液采集,并分... 明确在常规血液检查阶段,常规血液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采血方法的影响。方法 这些受检者是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招募的,在此阶段选择了90名受检者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所有受检者都进行了静脉血液采集,血液采集和最终血液采集,并分析了使用不同方法采集血液的常规结果,以评估常规血液检测中各种采血的价值。结果 基于血常规结果,证实患者对静脉采血的满意比例高于外周采血,且静脉采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P<0.05)。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结果数据分析显示,外周采血方法制备的血样增加,而静脉采血方法制备的血样更接近实际情况,证明静脉采血方法在血常规中准确性较高(P<0.05)。结论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采血方法对最终血常规结果也有很大影响。高效方便的外周血采血方法,因四肢静脉血不足、手指不干净,影响血液质量的因素多,临床血常规结果高;静脉采血相关血常规结果更符合患者实际。但采血时患者处于空腹状态,肘中静脉采集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抵抗行为。因此,在血常规检测中,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和急慢程度,选择合理合适的血常规方法,有利于更有效地反馈患者血液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后续医疗干预方案,更好地促进患者生理状态的恢复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验 应用效果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静脉法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初步临床经验
15
作者 姚开情 吕发金 +4 位作者 李越 吴家会 勒都晓兰 李剑秋 陈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82-1785,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法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intravenous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IV3D DSA)在脑血管中运用的临床可行性,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对21例行VCTDSA的动脉瘤开... 目的探讨静脉法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intravenous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IV3D DSA)在脑血管中运用的临床可行性,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对21例行VCTDSA的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患者同期行IV 3D DSA脑血管成像检查。对比剂从肘前静脉入路,行头部3D DSA,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IV 3D DSA检查中,2例失败,19例成功,20个动脉瘤夹均显示较清晰(其中1例有2个动脉瘤夹),12例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7例因运动伪影干扰使载瘤动脉显示欠佳,大部分能较好地显示颅内主要大动脉,其中,图像质量Ⅱ级占10.5%(2/19),Ⅲ级占84.2%(16/19),Ⅳ级占5.3%(1/19);对应VCTDSA中,19例动脉瘤夹及载瘤动脉均清晰显示,图像质量Ⅰ级占36.8%(7/19),Ⅱ级占42.1%(8/19),Ⅲ级占21.1%(4/19)。IV 3D DSA与VCTDSA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2,P<0.05)。结论 IV 3D DSA临床可行,但图像质量不及VCTDSA。IV 3D DSA尚需优化成像参数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法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 图像后处理
原文传递
两种头皮针静脉穿刺法致疼痛的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严丽丽 王叶丽 +1 位作者 李静 何多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3期10-11,共2页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静脉穿刺法引起患者疼痛的程度。方法 对 10 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改良法即持针时头皮针斜面向下 ,然后蝶型针柄向上重叠 ,使斜面向上并行穿刺、固定 ;传统法即头皮针斜面向上并行穿刺、固定。结果 两组...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静脉穿刺法引起患者疼痛的程度。方法 对 10 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改良法即持针时头皮针斜面向下 ,然后蝶型针柄向上重叠 ,使斜面向上并行穿刺、固定 ;传统法即头皮针斜面向上并行穿刺、固定。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引起的疼痛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组患者输液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疼痛持续时间和发生输液故障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改良法可有效减轻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疼痛持续时间 ,并有效减少输液故障的发生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静脉穿刺 疼痛 治疗 护理工作
下载PDF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被引量:34
17
作者 付艳枝 戴德兰 +1 位作者 张海霞 周欣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8-349,共2页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喃喃自语中心静脉导管 指压式 颈内静脉阻断 导管异位
下载PDF
视觉模拟评分方法对直刺静脉穿刺法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4
18
作者 来锦 王竹君 +2 位作者 林静 王铁峰 张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0-920,共1页
关键词 静脉穿刺 效果评估 评分方 视觉模拟 直刺 临床医务工作者 疼痛学 医学模式
下载PDF
低半坐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在神经外科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金瑛 吴玉琴 苏琴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24期2267-2268,共2页
目的探讨低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在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6~12月收治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2013年1~4月收治的79例患者为观察组,在置管前取低半坐卧位(... 目的探讨低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在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6~12月收治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2013年1~4月收治的79例患者为观察组,在置管前取低半坐卧位(床头抬高20°~30°),送管至肩膀时,让助手采用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置管后,通过床边超声探测或胸片结果,比较两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低半坐卧位(抬高床头20°~30°)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颈内静脉阻断
下载PDF
外周浅静脉穿刺法的改进与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颖 莫文娟 +3 位作者 黄延锦 赵玲 赵红 段功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学生易掌握且患者较满意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我校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浅...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学生易掌握且患者较满意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我校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即传统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平行的持针柄法)与传统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度进针);观察组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呈45°角)与增大角度进针法(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并保持该角度将整个针尖斜面快速穿刺入血管,进针深度为2~3 mm,然后放平针头沿血管走向平行进针0.5~1.0 cm)。比较两组学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浅静脉穿刺教学中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与增大角度进针法实用性和可行性较好,能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浅静脉穿刺 持针柄 穿刺角度 穿刺成功率 疼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