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测量左心耳开口与左心耳封堵术成功植入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
1
作者 杨晓敏 刘博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92-99,共8页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成像、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成像、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测量左心耳开口内径与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3日至2020年1月2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LAAO)的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术前分别采用2D-TEE和3D-TEE评估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采用DSA进行术中左心耳造影并测量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比较3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和最终植入的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80例患者,年龄(68.25±9.15)岁,男性112例(62.2%)、女性68例(37.8%),CHA2DS2-VASc评分(3.56±1.76)分,左房前后径(46.00±6.31)mm。18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最终植入的封堵器直径为(28.1±3.2)mm。术前3D-TEE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为(24.67±2.67)mm,显著高于2D-TEE的测量值[(20.95±2.91)mm, P<0.001]和DSA的测量值[(23.91±2.79)mm, 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3D-TEE、2D-TEE和DSA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与最终植入封堵器大小均正相关(r=0.862、0.614、0.656, P<0.001)。结论 3D-TEE通过三维容积成像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显著高于2D-TEE和DSA测量的数值,且与成功植入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数字血管造影 左心耳封堵术 非瓣膜性房颤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
作者 韩忠奎 锁六军 +1 位作者 王永辉 夏元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0.00%(36/40)和65.0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一氧化氮(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均较治疗前下降,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颈动脉外周阻力、特性阻抗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增加缺血病灶部位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降低颈动脉外周阻力和特性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取栓术 替罗非班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成功取出体内断裂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例
3
作者 成艳 邓琼仙 蒋逆立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50-554,共5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法之一,而PICC在患者体内断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和治疗血管性...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法之一,而PICC在患者体内断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和治疗血管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报道了1例在DSA引导下成功取出糖尿病患者体内断裂的PICC导管的过程,以期为临床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数字血管造影 导管断裂 拔管困难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
4
作者 邵巧瑜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DSA引导...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大脑主要血管的再通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6.7%,29/30)高于对照组(76.7%,23/30),不良事件发生率(3.3%,1/30)低于对照组(23.3%,7/30),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日常自理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下神经介入与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避免二次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术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再通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5
作者 董存涛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洛阳伊洛医院的80例ACI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参考组,各40例。参考组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行...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洛阳伊洛医院的80例ACI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参考组,各40例。参考组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行静脉溶栓联合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并发症。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5.00%,高于参考组的75.00%(P<0.05);术后两组平均血流量(Qm)检测值高于术前,外周阻力(Rv)、脑血管脉搏速度(Wv)、特性阻抗(ZCV)检测值较术前低,而治疗组Wv、Rv、ZCV检测值均较参考组低,Qm检测值较参考组高(P<0.05);术后两组臂踝脉搏传播速度(ba-PWV)、两侧踝肱指数(ABI)检测值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值高于术前,而治疗组ba-PWV、ABI检测值和NIHSS评分检测值均较参考组低,FMD检测值较参考组高(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ACI接受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介入取栓术 数字血管造影 静脉溶栓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辅助经皮穿刺腹膜透析导管定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东亮 曹志国 +1 位作者 张莹 付晨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6期689-692,共4页
目的实施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技术辅助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立体定位,观察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实施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21年1... 目的实施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技术辅助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立体定位,观察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实施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3D-DSA辅助手术为观察组,既往实施的常规经皮穿刺置管手术为对照组,对两组导管位置满意率、手术时长、二次手术率进行对比,对腹透技术并发症及临床转归进行对比。结果共纳入观察组患者9例,对照组11例,随访中位时间5.00个月(3.00个月,8.7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长为中位时间52.0分(43.5,58.0),对照组为66.0分(58.0分,90.0分),差异有显著性(Z=-2.548,P=0.010);观察组PD导管位置不佳率0例,显著低于对照组5/11例(χ2=5.182,P=0.038);观察组无二次手术,对照组5/11例(χ2=5.182,P=0.038)。两组均无死亡、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及感染。结论3D-DSA辅助经皮穿刺PD置管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三维 手术 预后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治疗食管癌吻合口狭窄的效果及对营养指标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果 杨凤娟 +1 位作者 郭杏杏 丁书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657-1662,共6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对食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将行内镜下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法治疗...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对食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将行内镜下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法治疗的5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DSA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法治疗的6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治疗总有效率、扩张次数、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吞咽功能、吻合口狭窄部直径、生活质量评分、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47%(P=0.037),观察组患者扩张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部直径比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出血发生率20.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37%(P=0.002),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P=0.016);术后两组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白蛋白(ALB)比术前升高(P<0.05),术后观察组AL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5)。结论DSA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对食管癌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效果更好,患者营养指标水平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梯度压力分阶段球囊扩张 食管癌 吻合口狭窄 治疗效果 营养指标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岳琼 崔倩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3期378-382,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对急性脑梗死(AC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54例ACI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从2019年1月—2020年1月... 目的 探讨基于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对急性脑梗死(AC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54例ACI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ACI患者中选取44例纳入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均行DSA治疗,对照组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均持续护理2周。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SDS)、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局部血肿、脑血管痉挛、尿潴留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2周后,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3个月后,两组脑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巴氏量表(Barth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两组Barther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可以降低ACI患者DS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负性心理,有助于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分析 风险控制管理 急性脑梗死 数字血管造影 并发症 焦虑 抑郁 神经功能缺损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彬心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3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干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该院行DSA检查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预见组各48例。两组均予常规护理,预见组加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检查前...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干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该院行DSA检查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预见组各48例。两组均予常规护理,预见组加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检查前及检查后1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DVT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检查后1周预见组D-D、Fib水平低于常规组,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常规组,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护患沟通、健康宣教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DVT发生率4.2%(2/48)低于常规组的18.8%(9/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3.01、3.01、2.94、5.19、3.18、3.61、3.91,χ^(2)=5.03,P<0.05)。结论对行DSA检查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调节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流速,降低DVT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数字血管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见性护理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满意度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广立 《大医生》 2023年第10期98-101,共4页
目的 研究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106例疑似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均接受3D-CTA、DSA检查,统计患者的检... 目的 研究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106例疑似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均接受3D-CTA、DSA检查,统计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对比3D-CTA、DSA检查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径;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及其与DSA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在106例患者中,DSA共检出83例颅内动脉瘤,3D-CTA共检出84例颅内动脉瘤。以DSA为“金标准”进行分析,发现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7.59%、特异度为86.96%、准确度为95.28%、漏诊率为2.41%、误诊率为13.04%。3D-CTA检查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径与DS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及测量的判读,3D-CTA与DSA之间判读一致性为优。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3D-CTA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且3D-CTA诊断与DS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诊断效能 一致性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炜 王雄伟 +3 位作者 汪雷 赵平 马金阳 谭世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3期145-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脑AVM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均行3D-DSA,分析AVM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特征和畸形血管团的内部结构,并与二维DSA比较。结...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脑AVM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均行3D-DSA,分析AVM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特征和畸形血管团的内部结构,并与二维DSA比较。结果二维DSA和3D-DSA均可正确诊断脑AVM,但对AVM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AVM内部结构的显示3D-DSA优于二维DSA。本组22例脑AVM中,二维DSA清晰显示供血动脉13例(59.1%),而3D-DSA清晰显示20例(90.9%);二维DSA和3D-DSA清晰显示引流静脉分别为15例(68.2%)和20例(90.9%),清晰显示AVM内部结构分别为5例(22.7%)和17例(77.3%)。同时对合并的动脉瘤,二维DSA仅清晰显示1例,而3D-DSA则清晰显示了6例。结论 3D-DSA在脑AVM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联合Smart Mask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华东 黄海能 +3 位作者 李传玉 黄才明 罗琨祥 栗学玉 《右江医学》 2023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3D-DSA)联合Smart Mask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创诊疗的术前、术中评估及栓塞微创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3D-DSA)联合Smart Mask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创诊疗的术前、术中评估及栓塞微创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栓塞微创诊疗的患者为对象,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行数字化三维重建+Smart Mask技术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常规路径图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性别、年龄、瘤体大小、瘤体位置、破裂动脉瘤例数、PHASES评分、术前Hunt-Hess分级、术中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量、手术时间、术中Raymond分级及术后康复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使用Smart Mask技术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P=0.763)、年龄(P=0.901)、瘤体大小(P=0.069)、瘤体位置(P=0.314)、破裂动脉瘤例数(P=0.964)、PHASES评分(P=0.314)、术前Hunt-Hess分级(P=0.945)、术中Raymond分级(P=0.60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P=0.88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Smart Mask技术的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X线曝光量、对比剂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运用Smart Mask技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辐射量和对比剂的用量,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Smart Mask技术与常规路径图在瘤体栓塞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三维重建 数字血管造影 Smart Mask技术 路径图 颅内动脉瘤栓塞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75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继中 张钦昌 段传志 《临床误诊误治》 2010年第5期480-481,共2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12条,引流静脉89条。旋转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52例、幼稚型11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35条、引流静脉112条。图像三维重建清晰显示畸形团的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及行程等65例,显示供血动脉116条、引流静脉112条。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动静脉畸形团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与常规D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χ2=7.26,P<0.01)。结论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较常规DSA而言,可为脑动静脉畸形的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资料,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 数字 三维重建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晁迎九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58-1959,196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6例脑动静脉畸形进行血管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均行3D-DSA,分析供血动脉、回流静脉的特征和畸形团内部结构。[结果]3D-DSA能够帮助...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6例脑动静脉畸形进行血管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均行3D-DSA,分析供血动脉、回流静脉的特征和畸形团内部结构。[结果]3D-DSA能够帮助选择合适工作角度、明确微导管走形方向以及正确评价畸形团栓塞程度。[结论]3D-DSA在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中比常规DSA提供更多信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治中的运用
15
作者 蔡鑫淼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5期31-33,共3页
颅内动脉瘤在临神经内科和外科较常见,颅内动脉瘤病症危险系数高,需要早期确诊并及时开展介入手术,方能挽救患者生命。直径﹤3毫米的颅内动脉瘤被称为微小动脉瘤,针对此类病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近几年,临床影像技术不断发展... 颅内动脉瘤在临神经内科和外科较常见,颅内动脉瘤病症危险系数高,需要早期确诊并及时开展介入手术,方能挽救患者生命。直径﹤3毫米的颅内动脉瘤被称为微小动脉瘤,针对此类病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近几年,临床影像技术不断发展,各类精细化检查手段应运而生,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英文简称:3D-DSA)最为其中一种,近几年技术逐渐成熟,对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新的金标准。本文结合临床优秀影像研究文献对3D-DSA在颅内小动脉瘤疾病诊治价值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 血管造影 颅内小动脉瘤 诊治运用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对照分析
16
作者 仪维武 赵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9期82-84,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3年3月期间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颅内小动脉瘤患者资料,以外科开颅夹闭或血管介入手术确诊结果为标...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3年3月期间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颅内小动脉瘤患者资料,以外科开颅夹闭或血管介入手术确诊结果为标准,比较3D-CTA与3D-DSA对于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以及3D-CTA与3D-DSA对于不同直径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98例疑似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最终经外科开颅夹闭或血管介入手术确诊96例(97.96%),其中瘤体直径为3~5 mm者51例(53.13%),直径<3 mm者45例(45.92%)。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3D-CTA(P <0.05),两者诊断特异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DSA对于直径<3 mm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率高于3D-CTA(P <0.05),3D-CTA与3D-DSA对于直径3~5 mm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3D-CTA,3D-DSA对于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更为理想,进一步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颅内小动脉瘤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婉琳 姜雪 +3 位作者 李王佳 郭浩明 郑伊能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检查并经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37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同一操作者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CT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评价病灶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自动、手动减影后整体图像质量等级,并比较两者后处理时间。结果:2种技术的自动、手动及总体减影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VCTDSA法自动减影时间短于MMBE法,而手动减影时间及总体减影时间长于MMBE法。37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图像质量比较,自动减影图像质量MMBE法Ⅱ级者更多(59.5%,22/37),VCTDSA法Ⅲ级者更多(62.2%,23/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动减影图像质量VCTDSA法Ⅰ级者更多(56.8%,21/37),MMBE法Ⅱ级者更多(62.2%,2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9例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中,VCTDSA法对引流静脉显示优于MMBE法(P=0.03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CTDSA法与MMBE法对37例患者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317,P=0.739)。结论:VCTDSA显示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引流静脉的显示明显优于MMBE,而MMBE去骨更彻底,自动减影图像质量优于VCTDSA,减影后处理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静脉畸形 体层摄 血管造影 数字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三维旋转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植入支架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强 梁思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21-522,共2页
患者男,55岁,左下肢静脉曲张20年,未经治疗,近1年酸胀肿痛;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左下肢静脉曲张,左足踝部色素沉着,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linical-etiology-anatomy-pathophysiology,CEAP)分级4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下肢... 患者男,55岁,左下肢静脉曲张20年,未经治疗,近1年酸胀肿痛;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左下肢静脉曲张,左足踝部色素沉着,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linical-etiology-anatomy-pathophysiology,CEAP)分级4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示髂静脉受压≥50%,盆腔侧支显影。诊断: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于三维旋转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引导下行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穿刺左股静脉,置入4F血管鞘(Terumo),确定真腔后更换9F血管鞘(Terumo),调整曝光范围为股静脉至下腔静脉约L2水平,于透视下定位;造影见左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受压≥50%,盆腔侧支、右髂静脉显影(图1A),重建图像显示左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及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受压压迹(图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支架 血管造影 数字 May-Thurner综合征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佟献增 叶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0-197,共8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3D DSA)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作用,并对手术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4例)经第一作... 目的探讨三维DSA(3D DSA)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作用,并对手术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4例)经第一作者主刀或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共同主刀行显微外科手术切断瘘口的CCJDAVF患者16例(共17个动静脉瘘)。术前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非出血性病例10例,其中9例因脑干和(或)颈髓水肿表现为脑干和(或)颈髓功能障碍,1例因静脉瘤压迫颈部神经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本组患者均在术前行DSA和3D DSA成像。通过3D DSA对CCJDAVF的血管构筑充分认识,包括供血动脉、瘘口位置、引流静脉的走行以及是否伴有动脉瘤或静脉瘤等。将3D DSA与颅颈交界区骨质的融合图像用于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术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结果(1)影像学检查结果:3D DSA显示,16例中,1例供血动脉仅由咽升动脉硬膜支供血,余15例共16个CCJDAVF均由椎动脉脑膜支供血(其中1例同时由同侧枕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同侧咽升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脊髓前动脉软膜支供血并伴有动脉瘤样结构);11例瘘口位于齿状韧带的前方、椎动脉穿硬膜处周围,3例瘘口位于枕髁内上方硬膜下,2例由椎动脉发出的脑膜后动脉供血的CCJDAVF瘘口位于枕骨大孔后缘附近中线硬膜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CJDAVF引流方向主要通过髓前静脉向上引流,表现为脑干和(或)颈髓水肿和神经功能障碍的CCJDAVF引流方向通过髓周静脉向下引流。(2)治疗及随访结果:16例患者瘘口均行电凝切断,术后出院前DSA检查示瘘口均消失,CCJDAVF不显影。术后1个月随访,15例患者mRS评分0~1分,1例mRS评分3分。结论3D DSA有助于对CCJDAVF的血管构筑进行更为直观的认识,并有助于手术计划和手术实施,可作为一项指导CCJDAVF显微外科手术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血管造影 数字 三维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 显微手术
下载PDF
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蕾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2年第12期1212-1213,共2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并治疗是降低颅内动脉瘤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但DSA作为有创检查需要时间长,且价格较贵,同时存在穿刺部位血肿、脑血管...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并治疗是降低颅内动脉瘤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但DSA作为有创检查需要时间长,且价格较贵,同时存在穿刺部位血肿、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可能,为开展无创性检查,现对30例DSA检查阳性病例回顾分析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3D-TOF-MRA)表现与检查结果,以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数字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破裂 三维时间飞越 早期诊断 成像序列 磁共振 蛛网膜下腔出血 DSA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