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脑梗死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靳胜燕 赵静 何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8期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静脉溶栓发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脑梗死患者并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在改良静脉溶栓法进行治疗时不进行任何临床护理,治疗组患者则在治疗时采用...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静脉溶栓发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脑梗死患者并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在改良静脉溶栓法进行治疗时不进行任何临床护理,治疗组患者则在治疗时采用优质临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应用改良静脉溶栓法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优质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静脉溶栓法 脑梗死 护理干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脑梗塞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冬梅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2年第10期4554-4555,共2页
目的对于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脑梗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11月收治的脑梗的脑梗患者120例,在术后采用改良静脉溶栓法进行护理,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我院精心护理后,40例脑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8... 目的对于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脑梗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11月收治的脑梗的脑梗患者120例,在术后采用改良静脉溶栓法进行护理,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我院精心护理后,40例脑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80例患者已经成功康复出院。结果采用改良静脉溶栓法对脑梗患者进行治疗,并采用特殊脑梗塞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有效地降低了脑梗塞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静脉溶栓法 脑梗塞 护理分析
下载PDF
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脑梗死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彬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24期245-246,共2页
目的分析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脑梗死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行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6例纳入本次实验,采取硬币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 目的分析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脑梗死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行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6例纳入本次实验,采取硬币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相比于对照组(87.9%)更高,住院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更短,护理满意度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P<0.05。结论对采取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加快病情的康复,并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改良静脉溶栓法 综合护理 常规护理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法联合丁苯酞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对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金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期96-97,共2页
目的:研究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法联合丁苯酞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对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 :将北京燕化医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6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和联合用药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法对两组患者进行... 目的:研究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法联合丁苯酞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对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 :将北京燕化医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6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和联合用药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用丁苯酞对联合用药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 :接受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酶组患者(P<0.05)。结论 :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法联合丁苯酞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法 丁苯酞 超早期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评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苏小坤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1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39例)和尿激酶组(39例)。对常规组患者进... 目的:探讨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39例)和尿激酶组(39例)。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尿激酶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尿激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9%,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4.1%。与常规组患者相比,尿激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可有效地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 尿激酶静脉溶栓法 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伟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6期184-185,共2页
目的:探讨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某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为其均使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治疗的效果... 目的:探讨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某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为其均使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在这32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的患者分别有10例、12例、7例、2例、1例,这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其平均的住院时间为25 d。结论: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十分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静脉溶栓法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改良静脉溶栓法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蒋崇赋 《当代医学》 2014年第21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沙雅县人民医院2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改良静脉溶栓法+阿司匹林肠溶片)120例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120例。结果观察组(改良静脉溶栓法+...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沙雅县人民医院2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改良静脉溶栓法+阿司匹林肠溶片)120例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120例。结果观察组(改良静脉溶栓法+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76.7%(χ2=7.877,P=0.025)。结论改良静脉溶栓疗法(改良静脉溶栓法+阿司匹林肠溶片)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有着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静脉溶栓法 脑梗死 临床 分析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8
作者 林嘉 罗华平 廖建贤 《赣南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247-248,共2页
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林嘉罗华平廖建贤(赣州地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赣州341000)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符合下列条件:①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含服消心痛症状不能缓解;②心电图相邻两个... 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林嘉罗华平廖建贤(赣州地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赣州341000)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符合下列条件:①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含服消心痛症状不能缓解;②心电图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出现ST段抬高大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静脉溶栓法 心肌梗塞 治疗
下载PDF
改良静脉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小玲 《临床医学工程》 2013年第12期1583-1584,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采用改良静脉溶栓疗法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试验护理组(80例)和常规护理组(8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护理组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采用改良静脉溶栓疗法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试验护理组(80例)和常规护理组(8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护理组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改良静脉溶栓疗法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静脉溶栓法 脑梗死 护理
下载PDF
深静脉置管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6
10
作者 钱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6期2075-2076,共2页
通过深静脉置管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使溶栓药物能充分地达到血栓部位,局部血药浓度高,全身副反应小。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患者康复出院。本文总结了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护理要点及... 通过深静脉置管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使溶栓药物能充分地达到血栓部位,局部血药浓度高,全身副反应小。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患者康复出院。本文总结了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护理要点及病情观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置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下载PDF
血清8-OHdG、MnSO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认知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文微微 王燚鑫 张蔚蔚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IS)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进行rt-PA静脉溶... 目的探讨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IS)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12例AIS患者,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7 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2组:MoCA≥26分的为认知功能恢复良好组(52例),MoCA<26分的为认知功能恢复不良组(6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可能影响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认知功能恢复良好组与认知功能恢复不良组相比,房纤颤史、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高血脂史、糖尿病史、发病到溶栓时间、8-OHdG、MnSOD、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恢复不良组血清8-OHdG与溶栓治疗后7 d 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MnSOD与溶栓治疗后7 d 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8-OHdG、FPG、TC、LDL-C、发病到溶栓时间均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MnSOD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8-OHdG、MnSOD、房纤颤史、NIHSS评分、高血脂史、糖尿病史、发病到溶栓时间、FPG、TC、LDL-C均与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密切相关,可为预测临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脱氧鸟苷酸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法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120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20
12
作者 崔雪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8-10,17,共4页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老年脑梗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120例行传统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采用传统溶栓护理办法对待脑梗患者,综合组采取综合优质护理手段处理急...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老年脑梗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120例行传统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采用传统溶栓护理办法对待脑梗患者,综合组采取综合优质护理手段处理急性脑梗症状。通过相关评分及治疗效果观察,判断出更有利于推动内科工作的理想护理方法。结果综合组脑梗患者总体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治疗前的NIHSS和Barthel评分差异并不大,然而在治疗后1 d、7 d及2周后的评分方面,综合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但2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优质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建议临床上广泛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老年脑梗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法 脑梗死 优质护理
下载PDF
1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心电图演变分析
13
作者 陈洋 吕萍 +1 位作者 严金龙 张景林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1年第5期382-382,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静脉溶栓法 心电图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对比分析
14
作者 田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0期44-45,共2页
法及治疗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7,33(23):88-90.[5]尹立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7):5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对比分析田 静... 法及治疗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7,33(23):88-90.[5]尹立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7):5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对比分析田 静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周口 466700摘要:目的:探索静脉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分为两组。PCI组40例选用PCI法治疗方式,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法治疗方式,将两组患者HRV数据差异进行对照。结果经过治疗后,PCI组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SDNN88.2±18.1ms,SDNN均值SDNNI74.1±21.0ms,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69.1±14.9ms,以均方根表示的相邻RR间期差值rMSSD29.9±4.3ms,超过50 ms的相邻NN间期差值所占比例(Pnn50)20.1±7.1ms;对照组SDANN27.2±8.2ms,SDNNI21.0±3.5ms,SDNN20.9±5.1ms,rMSSD19.3±4.1ms,Pnn5016.9±3.5ms;治疗后,PCI组SDANN,SDNNI以及SDNN指标均比对照组增高P<0.05。而PCI组Pnn50与rMSSD指标同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术治疗可以有效改良AMI患者的HRV,具有很大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PCI治疗 静脉溶栓法
下载PDF
用两种方法对下肢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世民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 :比较用静脉滴注溶栓法与导管溶栓法对接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0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治疗方法... 目的 :比较用静脉滴注溶栓法与导管溶栓法对接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0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104例患者分为静脉滴注溶栓组(52例)和导管溶栓组(52例)。对静脉滴注溶栓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溶栓法进行治疗,对导管溶栓组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血栓消失的时间。结果 :(1)经治疗,导管溶栓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静脉滴注溶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导管溶栓组患者血栓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静脉滴注溶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用静脉滴注溶栓法相比,用导管溶栓法对接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佳,能有效地缩短其血栓消失的时间。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滴注溶栓 导管溶栓 下肢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晴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7期193-194,共2页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AMI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敏感性间接指标之一,但部分患者可由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时将威胁患者生命。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结果加以综述,希望能够为急...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AMI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敏感性间接指标之一,但部分患者可由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时将威胁患者生命。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结果加以综述,希望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提供依据,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静脉溶栓药物
下载PDF
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彬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年第7期-,共3页
目的 探讨导管法动、静脉联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C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例由CT、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分别经皮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静脉内置管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处行局部溶栓治疗,动脉内溶栓则置管于颈内动脉给予... 目的 探讨导管法动、静脉联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C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例由CT、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分别经皮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静脉内置管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处行局部溶栓治疗,动脉内溶栓则置管于颈内动脉给予尿激酶灌注溶栓.围手术期规范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结果 9例患者均接受了动、静脉法联合插管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45~100)万U,平均(75.6±5.6)万U,除1例患者颅内出血加重外,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治疗后即刻疗效评定,3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2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出院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出院时除有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变外,另外7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都得以改善.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3~6个月,其中6例患者随访3~6个月不等,复查MRI无一例复发形成血栓,治疗有效率77.8%.结论 动、静脉法联合治疗颅内静脉血栓的方法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 血栓形成 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溶栓治疗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Primary intracoronary stenting in comparison with intravenous rt-PA thrombolysis plus rescue intra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煦 张瑞岩 +3 位作者 张建盛 沈卫峰 SHEN Weifeng 张大东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3-165,144,共3页
OBJECTIVES: To compare primary stenting in the infarct-related coronary artery with intravenous rt-PA therapy plus rescue intracoronary stenting. METHODS: Ninety-eight patients with a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BJECTIVES: To compare primary stenting in the infarct-related coronary artery with intravenous rt-PA therapy plus rescue intracoronary stenting. METHODS: Ninety-eight patients with a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ere randomly treated with primary intracoronary stenting (primary stenting group) or with intravenous rt-PA therapy plus rescue intracoronary stenting (thrombolysis plus stenting group).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flow grade was assessed by angiography in emergency, and cardiac functi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as calculated by echocardiography before dischar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47 patients (97.91%) in primary stenting group and 50 patients (100%) in thrombolysis plus stenting group had achieved TIMI grade 2 - 3 flow after the procedure. But the former had more cases (93.8%) of TIMI 3 flow than that of latter (60.0%, P = 0.000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ardiac ev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But the patients in primary stenting group had better cardiac function (LVEF 0.62 +/- 0.14 vs. 0.50 +/- 0.12, respectively, P = 0.000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Primary intracoronary stenting may improve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 emergency and inhibit the decline of cardiac function after AMI in comparison with intravenous rt-PA thrombolysis plus rescue intracoronary ste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nts Aged Angioplasty Translumin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 Comparative Study Creatine Kinase Female Fibrinolytic Agents Humans Infusions Intravenous ISOENZYMES Male Middle Ag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ombinant Protein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reatment Outco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