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0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净化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预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方艺桦 周竹 《云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作为预防护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医院接收的血液净化患儿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对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作为预防护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医院接收的血液净化患儿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对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年龄≥11岁、体质量>20kg、卧床时间>5d、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5d、心血管疾病、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史为血液净化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患儿容易受到年龄、体质量、卧床时间、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心血管疾病、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儿童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落实可靠的针对性防范对策,提高治疗安全性,研究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因素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血液透析通路相关左无名静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治1例
2
作者 郑国富 王哲 +2 位作者 赵霞 朱嵬 傅麒宁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53-255,共3页
血液透析是常用肾脏替代疗法,透析寿命与透析质量呈正比,而透析质量又取决于血透通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1]。了解血透通路各种并发症才能更好地延长尿毒症患者的透析寿命。中心静脉狭窄或阻塞(包括锁骨下静脉、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狭... 血液透析是常用肾脏替代疗法,透析寿命与透析质量呈正比,而透析质量又取决于血透通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1]。了解血透通路各种并发症才能更好地延长尿毒症患者的透析寿命。中心静脉狭窄或阻塞(包括锁骨下静脉、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是血透通路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同侧上肢肿胀疼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无名静脉狭窄 血栓形成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金晓瑜 李京淑 +2 位作者 吴风如 刘露凝 范宇莹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方法 以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ogistic...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方法 以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ogistic)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构建模型。绘制各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并用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和F1度量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270例MHD患者中,AVF血栓形成组105例(38.89%),非AVF血栓形成组165例(61.11%),最终纳入吸烟史(OR=2.992,95%CI:1.306~6.854,P=0.010)、高血压史(OR=12.376,95%CI:3.432~44.624,P<0.001)、糖尿病史(OR=7.477,95%CI:2.887~19.360,P<0.001)、高血脂史(OR=6.947,95%CI:2.733~17.659,P<0.001)、冠心病史(OR=12.894,95%CI:4.827~34.439,P<0.001)、穿刺点压迫时间(OR=1.132,95%CI:1.053~1.217,P=0.010)、三酰甘油(OR=1.322,95%CI:1.005~1.741,P=0.046)等7个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F预测模型的AUC为0.944,Logistic模型的AUC为0.895(Z=1.688,P=0.092)。结论 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冠心病史、穿刺点压迫时间和三酰甘油是MHD患者发生AVF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2种预测模型性能良好,可互相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静脉内瘘 预测模型 机器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吲哚布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4
作者 邓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6期77-80,共4页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黔南州人民医院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其中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者为对照组(n=40),采用吲哚布芬治疗者...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黔南州人民医院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其中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者为对照组(n=40),采用吲哚布芬治疗者为观察组(n=40)。2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内瘘通畅率、血栓形成率,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结果治疗12个月后,2组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T、APIT较治疗前延长,观察组PLT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延长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内瘘通畅率高于对照组,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2个月后,诱导剂二磷酸腺苷浓度为0.5、1.0μmol/L时,2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0%vs.17.50%,χ^(2)=0.392,P=0.531)。结论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吲哚布芬治疗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内瘘通畅率,改善凝血功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维持性血液透析 吲哚布芬 血栓形成 内瘘通畅率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杨毕 苏文祥 +4 位作者 李庆能 韦玮 张锁林 高雪 束星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6期42-46,共5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蒙自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行血液透析患者90例,将其中AVF血栓形成患者30例设为血栓组,按1∶2比例选择与血栓形成病例同期行AVF术...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蒙自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行血液透析患者90例,将其中AVF血栓形成患者30例设为血栓组,按1∶2比例选择与血栓形成病例同期行AVF术且入组时内瘘功能良好的患者60例为通畅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透析方法、药物使用情况,并检测甲状旁腺激素、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MPV/PLT、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脂、钙、磷、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等指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通畅组使用左卡尼汀比例7667%显著高于血栓组3667%,通畅组使用高通量透析比例6000%显著高于血栓组2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肾病发生率、开始透析年龄是否≥60岁、吸烟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时间及生化指标比较显示,通畅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血栓组(042±036mg/LVS059±04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时间、血肌酐、钙、磷、钙磷乘积、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血清白蛋白、CRP、PLT、MPV、MPV/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左卡尼汀(OR=017,P<0001)、高通量透析(OR=009,P=0001)对维持性血液透析AVF血栓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结论:D-二聚体水平上升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形成有相关性,使用左卡尼汀和高通量透析是AVF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静脉内瘘 血栓形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重视非肝硬化内脏静脉血栓的病因筛查
6
作者 诸葛宇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2,共3页
非肝硬化内脏静脉血栓(NC-SVT)主要包括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脾静脉血栓和肝静脉血栓(布加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相关基础疾病发病率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由于NC-SVT严重的危害性,临床医生对其诊断意识和诊断能力也明显提高。... 非肝硬化内脏静脉血栓(NC-SVT)主要包括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脾静脉血栓和肝静脉血栓(布加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相关基础疾病发病率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由于NC-SVT严重的危害性,临床医生对其诊断意识和诊断能力也明显提高。但在治疗上往往只重视抗凝、介入等针对血栓的处理,而忽视对导致SVT的危险因素或基础疾病的筛查,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患者的血栓治疗效果,也将延误对基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简要介绍了与NC-SVT发生相关的获得性、遗传性及系统性、局部性基础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因子
下载PDF
改良式密闭回血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7
作者 李春花 杨家慧 +4 位作者 朱亚梅 马逊 张静 王蓉花 徐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5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式密闭回血法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接受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2021年11月—2022年4月采用传统密闭式双向回血法为对照组,2022年5月—2...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式密闭回血法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接受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2021年11月—2022年4月采用传统密闭式双向回血法为对照组,2022年5月—2022年10月采用改良式密闭回血法为改良组,比较2组患者下机后的血压、下机内瘘穿刺点按压时间、内瘘渗血率、血栓发生率、透析器内红细胞的残余量、回血总时间、回血生理盐水量。结果改良组下机回血量、下机回血时间、下机后血压、下机内瘘穿刺点按压时间、内瘘渗血率、下机回血的生理盐水量、内瘘血栓发生率、血液透析管路残余红细胞数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密闭回血法可以缩短下机回血的时间,减少0.9%氯化钠溶液的需要量,降低了内瘘渗血率,缩短内瘘下机按压时间,减少下机后血液透析管路里红细胞的残余,等量生理盐水回血的同时充分降低了内瘘局部的血液黏滞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密闭回血 双向回血 静脉内瘘 血栓形成
下载PDF
非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
8
作者 鲁文婷 张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和/或脾静脉、肠系膜静脉发生的血栓。按照病因是否为肝硬化,可将PVT分为肝硬化PVT和非肝硬化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两种类型...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和/或脾静脉、肠系膜静脉发生的血栓。按照病因是否为肝硬化,可将PVT分为肝硬化PVT和非肝硬化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两种类型,其中以肝硬化PVT较为常见[1]。NCPVT是门静脉高压的第二大病因,约占5%~10%,发病率估计为每年0.35~2.5/10万人[2]。据文献报道,在亚洲,肝外门静脉血栓是导致门静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30%,并且是儿童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原因[3]。迄今,NCPVT仍是临床诊疗的难点和痛点。本文重点介绍NCPVT的病因和临床管理,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病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科学认识静脉血栓,抗凝药物是关键
9
作者 齐会红 李亚静 董淑杰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1期14-16,共3页
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通俗来讲就是静脉血管中血液凝固形成“血块”堵塞了静脉回流。如果把血管比喻成一条悠长的“隧道”,那血栓就像沙石淤泥,出现了交... 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通俗来讲就是静脉血管中血液凝固形成“血块”堵塞了静脉回流。如果把血管比喻成一条悠长的“隧道”,那血栓就像沙石淤泥,出现了交通事故,导致“隧道”由宽敞的双车道变成了狭窄的单车道,甚至出现塌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回流 抗凝药物 心血管疾病 血液凝固 肺栓塞 心肌梗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加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新新 邵素芬 谢阿群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应用人工生物假体,将股骨颈骨折后的股骨头和髋臼进行置换,以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1]。作为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成熟术式,可在早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恢复髋关节功...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应用人工生物假体,将股骨颈骨折后的股骨头和髋臼进行置换,以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1]。作为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成熟术式,可在早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恢复髋关节功能[2],在临床应用广泛。老年人在发生髋部骨折后,因术后卧床、患肢制动以及术中软组织、骨骼、静脉损伤、出血较多等因素的影响[3],导致静脉流速变缓、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更易于处于高凝状态,因此术后易诱发下肢水肿、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4];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功能锻炼、给予消肿、止痛、抗凝等治疗措施,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全髋关节置换术 血府逐瘀汤加减 血液黏稠度 静脉损伤 髋部骨折 功能锻炼 生物假体
下载PDF
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周娟 王守涛 +1 位作者 何晓静 肇丽梅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配合冰浴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采用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观察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对大鼠实...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配合冰浴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采用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观察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各剂量组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不同切变率(200、305、s-1)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P<0.01或P<0.05);可以减轻血栓湿质量(P<0.05)。结论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可以降低血液黏滞度,减少红细胞的聚集,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抑制血栓形成,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 血瘀 血液流变 血栓形成
下载PDF
超声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评估价值及预测血栓形成的ROC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国江 潘乐 +1 位作者 江泽良 温福林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2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究超声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评估价值及预测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24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采用超声测定手术前后桡动脉管径(radi... 目的探究超声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评估价值及预测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24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采用超声测定手术前后桡动脉管径(radial artery diameter,RAD)、桡动脉血流量(radial volume of blood flow,RVF)、头静脉管径(cephalic veindiameter,CVD)、头静脉血流量(cephalic venous blood flow,CVF)评估动静脉内瘘成熟度情况,统计手术后6周内动静脉瘘狭窄、血栓形成发生率,并分为通畅组、狭窄组及血栓形成组,对比3组头静脉、桡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内径(diameter,D)、最大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评价各参数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手术后2周、4周、6周RAD、RVF、CVD高于手术前,RAD、RVF、CVD、CVF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F=170.024、475.914、438.537、70.986,P均<0.001);124例患者手术后6周通畅率为71.77%,动静脉瘘狭窄发生率为11.29%,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6.94%;3组头静脉、桡动脉D、PSV、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75、60.959、22.278、24.005、15.490、37.178,P均<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示头静脉、桡动脉D(OR=0.589、0.622,95%CI:0.204~0.589、0.235~0.622,P均<0.001)、PSV(OR=0.390、0.283,95%CI:0.229~0.663、0.229~0.663,P均<0.001)、RI(OR=6.371、6.739,95%CI:1.896~21.407、2.418~18.779,P均<0.001)与血栓形成相关;ROC曲线分析示头静脉D、PSV、RI联合预测血栓形成的AUC为0.877(95%CI:0.806~0.929),敏感度为80.95%,特异度为84.47%,高于各参数单独预测(Z=5.336、3.259、5.810,P<0.001、0.012、<0.001);桡动脉D、PSV、RI联合预测血栓形成的AUC为0.864(95%CI:0.791~0.919),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87.38%,高于各参数单独预测(Z=8.006、5.147、7.863,P均<0.001)。结论超声测定RAD、RVF、CVD、CVF可准确评估AVF功能,头静脉、桡动脉D、PSV、RI可作为预测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联合预测价值较为可靠,能为临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静脉内瘘 超声 血流动力参数 血栓形成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诱发血栓形成问题中的血液流变学因素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凤 庄文明 张玉泉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6-328,共3页
静脉留置针(intravenous catheter)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要并发症有静脉炎、静脉血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等。其中,静... 静脉留置针(intravenous catheter)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要并发症有静脉炎、静脉血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等。其中,静脉血栓是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5.5%~77.5%。研究表明,并发症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流变改变 静脉留置针 血栓形成 严重并发症 诱发 静脉血栓 换代产品 留置时间
下载PDF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学及病理学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磊 卢德宏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9期749-754,共6页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既往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证据,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滞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近20年来,CT、MRI和DSA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改进,使临床医师能在疾病的早期获得典型的影像学...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既往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证据,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滞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近20年来,CT、MRI和DSA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改进,使临床医师能在疾病的早期获得典型的影像学证据;流行病学和凝血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在病因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临床治疗所采用的抗凝、局部溶栓和介入治疗,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控制,大部分病人得以治愈。以至于有人乐观地认为本病是一种良性疾病。因此,本刊邀请几位专家分别在病理病因学、神经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论述,期望能够反映出国内的现状和研究进展。给神经科同行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血栓形成 病因 病理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海燕 齐尚书 杨清成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4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22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CVST患者中男5例,女17例,发病年龄21~71岁,急性起病13例,亚急...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22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CVST患者中男5例,女17例,发病年龄21~71岁,急性起病13例,亚急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其次为发热、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抽搐及视力障碍,其中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2例中DSA检查1例、头颅MRV检查21例,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者12例,以上失状窦受累最常见,发病原因以分娩最常见,其他因有口服避孕药、炎症、外伤、贫血等,22例中基本痊愈21例。结论 CVST以女性多见,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发病原因以分娩常见,可伴发躯体静脉血栓形成,多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 影像 病因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患儿白色微血栓和血液流变学与肾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达胜 盛凯 +3 位作者 韩子明 秦元旭 王礼周 陈新德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0-291,共2页
目的 研究外周微循环白色微血栓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肾病综合征 (NS)并肾静脉血栓形成(RVT)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螺旋CT肾静脉连续薄层增强扫描 ,将 10 0例NS患儿分为Ⅰ组 (无RVT ,88例 )和Ⅱ组 (合并RVT ,12例 )。甲皱微循环下观察... 目的 研究外周微循环白色微血栓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肾病综合征 (NS)并肾静脉血栓形成(RVT)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螺旋CT肾静脉连续薄层增强扫描 ,将 10 0例NS患儿分为Ⅰ组 (无RVT ,88例 )和Ⅱ组 (合并RVT ,12例 )。甲皱微循环下观察白色微血栓。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按常规方法 ,包括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血细胞压积。结果  1.Ⅱ组白色微血栓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1)。 2 .Ⅰ组、Ⅱ组全血比粘度 (高切、低切 )、红细胞电泳时间、血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P <0 .0 1) ;Ⅱ组全血比粘度 (高切、低切 )、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0 1)。Ⅰ、Ⅱ组血细胞压积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Ⅰ、Ⅱ组、对照组血浆比粘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白色微血栓 血液流变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俊峰 苏绍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469-470,共2页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加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临床症状的影响展开比较.结果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前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发生改变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观察组升高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基础上,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可促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改善,减轻临床症状,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低分子肝素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流变 凝血功能 临床症状
下载PDF
芪蛭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峰阶 王巧云 《微循环学杂志》 2011年第2期27-29,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芪蛭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芪蛀颗粒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人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全血表观粘... 目的:观察芪蛭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芪蛀颗粒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人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全血表观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g)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治疗组均明显下降(P<0.05);(2)芪蛭颗粒治疗组节段性静脉容积(SVC)、静脉最大回流量(MVO)、静脉回流速率(Ratio)、静脉压恢复时间(VRT)等血液动力学指标较对照治疗组均明显增加(P<0.05);(3)两组均未见明显出血性并发症。结论:芪蛭颗粒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有效治疗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蛭颗粒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流变 血液动力
下载PDF
静脉血栓形成(VT)病因学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苑超 《当代医学》 2003年第7期62-64,共3页
静脉血栓形成(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疾病。2002年法国Oger E等人统计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年DVT的发病率达5‰。2003年苏格兰的Fowkes EI统计DVT的首次发病率在整个人群中为每年5.04/万人,男女比例相似,30-49岁发病为2-3/万... 静脉血栓形成(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疾病。2002年法国Oger E等人统计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年DVT的发病率达5‰。2003年苏格兰的Fowkes EI统计DVT的首次发病率在整个人群中为每年5.04/万人,男女比例相似,30-49岁发病为2-3/万人,70-79岁发病率高达20/万人。我国发病率尚无系统资料可查,一般地说低于西方国家,但也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某些药物的广泛应用,多种手术的开展,血管介入技术的大量使用,VT在我国发病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病因学的研究在预防VT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外对其作了大量工作,确认了很多导致VT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所谓血液高凝状态是指血液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栓形成倾向的情况。DVT好发于年龄较大的人群,秋冬两季更易发生。1946年和1856年Virchow描述了三个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基本因素:静脉淤滞,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这些传统的认识至今为众多医师广泛认同。目前,学术界将VT的危险因素分为后天性(或获得性)危险因素和先天性(遗传性)危险因素。这两类因素都会促成血液高凝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出现DVT。一种说法是:成年人具备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可能发生VT,在儿童则需要4个以上。有人将后天性危因素所致的高凝状态称为“二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病因 危险因素 酶蛋白 结构蛋白 家族史 基因缺陷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影响
20
作者 刘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109-111,共3页
评价预防性护理在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H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纳入样本量为100例,全部为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HD患者,入档时间2020年1月-2022年10月,按照患者住院后尾数做分组处理,若为偶数入对照组(n=50),若为奇数入观察组... 评价预防性护理在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H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纳入样本量为100例,全部为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HD患者,入档时间2020年1月-2022年10月,按照患者住院后尾数做分组处理,若为偶数入对照组(n=50),若为奇数入观察组(n=50),分别予以不同护理干预,即予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对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肾功能变化等不同指标进行观测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6.00%、血栓形成率4.00%均较对照组的20.00%和16.00%更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BUN、SCr水平较对照组更低,Ccr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6.00%较对照组84.00%居于更高水平(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对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降低、肾功能指标改善以及护理满意度提升等均可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置管 预防性护理 感染 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