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s主动握球运动对PICC置管患者CRT的预防价值及其对腋静脉血液流速的影响
1
作者 葛朋莉 江雷振 梁梅菊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9期1578-1581,共4页
目的:探讨2s主动握球运动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预防价值及其对腋静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9例PICC置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10... 目的:探讨2s主动握球运动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预防价值及其对腋静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9例PICC置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10s的主动握球运动,观察组55例给予2s的主动握球运动,对比两组患者腋静脉血液流速、血流动力学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7d、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V_(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均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直径、血管压力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性CRT、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10s主动握球运动相比,2s主动握球运动更有利于提高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改善血流动力学,且不会增加CRT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s主动握球运动 PICC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静脉血液流速
下载PDF
规律握球运动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腋静脉血液流速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丁月华 许俊芳 殷荣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规律握球运动对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液流速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PICC置管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握球运动,每日握球500次,分早、中、晚3次完成;观察组每日三餐后握球25~30次,每次握紧10 s后,再松开10 s... 目的探讨规律握球运动对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液流速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PICC置管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握球运动,每日握球500次,分早、中、晚3次完成;观察组每日三餐后握球25~30次,每次握紧10 s后,再松开10 s。结果观察组置管后21 d、28 d的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腋静脉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置管后28 d内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律握球可有效改善腋静脉血液流速,降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ICC置管 握球运动 静脉血液流速 上肢静脉血栓 并发症 康复锻炼
下载PDF
PICC置管后上肢运动操联合抗凝治疗对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薛茗予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上肢运动操联合抗凝治疗对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在医院肿瘤科2016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中选取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54)采取以抗凝治疗为主的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上肢运动操联合抗凝治疗对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在医院肿瘤科2016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中选取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54)采取以抗凝治疗为主的常规护理,研究组(n=54)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上肢运动操,就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置管侧腋静脉血液流速变化以及D-二聚体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患者PICC置管后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是5.56%,低于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的静脉血栓发生率25.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Ⅰ级血栓、Ⅱ级血栓、Ⅲ级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置管侧的腋静脉血液流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置管侧的腋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水平是(0.23±0.09)mg/L,低于对照组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水平(0.42±0.15)mg/L(P<0.05)。结论:PICC置管后实施上肢运动操联合抗凝治疗护理,可有效增加血液流速,预防静脉血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上肢运动操 抗凝治疗 静脉血栓 静脉血液流速 D-二聚体
下载PDF
不同代谢当量的握球运动强度对PICC置管后导管并发症及运动疲劳感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窦守坤 夏瑰丽 +3 位作者 柳泽琴 万鑫 张静 程庆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12期1734-173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代谢当量(MET)的握球运动强度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并发症及运动疲劳感的影响。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PICC置管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目的探讨不同代谢当量(MET)的握球运动强度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并发症及运动疲劳感的影响。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PICC置管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以MET衡量上肢握球运动强度,3组患者分别对应1~2 METs、2~3 METs、3~4 METs的运动强度,3组患者握球运动时均佩戴显示运动耗氧量的运动手表,均每日握球运动300组/d,三餐后2 h分3次开展,每次100组。PICC置管第3天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测量静息状态与达到目标运动强度运动10 min后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与最小血流速度(Vmin),在置管第7天、置管第14天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完成上肢静脉血栓分级诊断;并记录PICC置管14 d内导管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移位)及PICC置管3~14 d患者运动后的主观疲劳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2 METs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4.60±10.45)岁;2~3 METs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5.70±11.07)岁;3~4 METs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25±10.93)岁。1~2 METs、2~3 METs、3~4 METs组患者运动达标10 min后的腋静脉Vmin、Vmax均显著高于同组静息状态下的Vmin、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静息状态下与运动达标10 min后的腋静脉Vmin、V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置管7 d、14 d内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3/30)比6.67%(2/30)比6.67%(2/30),20.00%(6/30)比13.33%(4/30)比10.00%(3/30)](均P>0.05)。3组患者置管14 d内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移位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 METs组运动疲劳感比例低于2~3 METs组及3~4 METs组[26.67%(8/30)比53.33%(16/30)比76.67%(2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2 METs、2~3 METs、3~4 METs运动强度下的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他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相当,考虑运动疲劳因素,1~2 METs的运动强度适宜作为PICC置管14 d内的握球运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当量 握球运动强度 PICC 静脉血液流速 上肢静脉血栓 导管并发症 运动疲劳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