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超诊断下肢静脉血管疾病
1
作者 汪小芬 金心富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值。方法 :对临床疑诊下肢静脉疾病者 14 1例进行彩色多勒超声检查。结果 :14 1例中发现阳性结果 12 4例 ,其中静脉血栓 6 1例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4 9例 ,其他静脉疾病 14例。结论...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值。方法 :对临床疑诊下肢静脉疾病者 14 1例进行彩色多勒超声检查。结果 :14 1例中发现阳性结果 12 4例 ,其中静脉血栓 6 1例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4 9例 ,其他静脉疾病 1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区分各种下肢静脉疾病 ,并估计其严重程度 ,是一种无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诊断 下肢静脉血管疾病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下载PDF
迈之灵片治疗静脉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俊卿 车欣颖 《药学研究》 CAS 2013年第7期412-415,共4页
目的评价迈之灵片治疗静脉血管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选取并评价迈之灵片治疗静脉血管疾病的对照试验文献,然后... 目的评价迈之灵片治疗静脉血管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选取并评价迈之灵片治疗静脉血管疾病的对照试验文献,然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临床研究文献,共计病例数2 772例。在总有效率方面,14个临床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有的试验结果表明,迈之灵片与其他药物比较,可以提高静脉血管疾病的治疗总有效率。受纳入研究的治疗和数量限制,迈之灵片治疗静脉血管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的、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之灵片 静脉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META分析
下载PDF
彩超在诊断下肢静脉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杨兆君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5期339-339,共1页
目的 :评价二维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对诊断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了 49例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患者彩超检查的情况。结果 :49例中 ,下肢静脉血栓 32例 ,下肢静脉炎 1 0例。结论 :彩超诊断无创伤 ,简便易行 ,优越... 目的 :评价二维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对诊断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了 49例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患者彩超检查的情况。结果 :49例中 ,下肢静脉血栓 32例 ,下肢静脉炎 1 0例。结论 :彩超诊断无创伤 ,简便易行 ,优越于其它检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管疾病 彩超 诊断
下载PDF
门静脉肝窦血管性疾病
4
作者 诸葛宇征 《肝脏》 2024年第1期29-30,共2页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idiopathic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tion,INCPH)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其发生相关的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有关。另外,一些药物,...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idiopathic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tion,INCPH)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其发生相关的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有关。另外,一些药物,如化疗药奥沙利铂、一些免疫抑制剂和抗病毒药也与INCPH的发病率增加有关。然而,晚近的研究发现,以往定义的INCPH只是一类血管性肝脏疾病中的一部分发展到明显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这一类血管性肝脏疾病具有相同的组织病理特征,即在汇管区门静脉和肝窦血管的相似病变。因此门静脉肝窦血管病(porto-sinusoidal vascular disease,PSVD)取代了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这一改变深化了我们对血管性肝病的认识,有利于PSVD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本文就此做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静脉肝窦血管疾病 静脉高压
下载PDF
通络法治疗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血管疾病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云云 张家玮 杨孝芳 《河南中医》 2014年第9期1771-1772,共2页
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血管疾病的病机多为"血瘀""水湿",治疗时,应强调通络化瘀、健脾利水。临床将其分为3种类型:瘀血阻络型、湿热挟瘀型、脾虚血瘀型,采用桂枝茯苓丸、四妙勇安汤、活络效灵丹、补阳还五汤、四君子... 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血管疾病的病机多为"血瘀""水湿",治疗时,应强调通络化瘀、健脾利水。临床将其分为3种类型:瘀血阻络型、湿热挟瘀型、脾虚血瘀型,采用桂枝茯苓丸、四妙勇安汤、活络效灵丹、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等进行辨证施治,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血管疾病 桂枝茯苓丸 四妙勇安汤 活络效灵丹 补阳还五汤 四君子汤
下载PDF
门静脉肝窦血管性疾病的疾病特点与诊疗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蔡子豪 诸葛宇征 《肝脏》 2023年第2期148-151,共4页
门静脉肝窦血管性疾病(PSVD)的概念最早于2017年由欧洲肝病学会血管性肝病研究小组提出,是对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INCPH)概念做出的重要补充,但PSVD涵盖范围更广,更便于临床应用。PSVD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当伴有门... 门静脉肝窦血管性疾病(PSVD)的概念最早于2017年由欧洲肝病学会血管性肝病研究小组提出,是对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INCPH)概念做出的重要补充,但PSVD涵盖范围更广,更便于临床应用。PSVD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当伴有门静脉高压时易与肝硬化患者相混淆,因此提高对该病临床特征的认识、完善疾病的诊疗流程对临床医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肝窦血管疾病 静脉高压 肝硬化
下载PDF
下肢静脉疾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体会
7
作者 邓振刚 王树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6期85-86,共2页
下肢静脉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疾病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就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体会做一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下肢静脉疾病 应用 下肢静脉血管疾病 临床
下载PDF
双能量CT成像技术在肺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丁兆慧 奚群英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双能量CT(DECT)应用两种能量、两套探测器,根据不同能量下物质衰减特性的差异进行定性及定量的数据采集。DECT具有高分辨率、易获得等优势,通过后处理技术,从形态学、功能学两方面获取疾病信息。近年来,DECT在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慢性... 双能量CT(DECT)应用两种能量、两套探测器,根据不同能量下物质衰减特性的差异进行定性及定量的数据采集。DECT具有高分辨率、易获得等优势,通过后处理技术,从形态学、功能学两方面获取疾病信息。近年来,DECT在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动脉型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闭塞性疾病/肺毛细血管瘤等诊治中展现出优越的作用。现从DECT的技术原理及其在肺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肺灌注成像 肺栓塞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 静脉闭塞性疾病/肺毛细血管
下载PDF
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岩 金星 +2 位作者 张十一 种振岳 吴学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9年第12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探讨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2008年6月对30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DVT形成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 目的:探讨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2008年6月对30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DVT形成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3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随访26例(随访率86.7%),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平均22个月,仅1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能够有效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DVT,安全性高,近、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Cockett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血栓溶解疗法·血管成形术 球囊·支架
下载PDF
越走腿越痛或是血管外科疾病
10
作者 吴巍巍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7年第7期45-45,共1页
血管外科是负责全身除心脏以外循环系统各处血管发生的疾病,包括动脉血管疾病和静脉血管疾病。动脉血管疾病主要有外伤造成的血管破裂;动脉硬化造成的动脉壁癍块,引起血管狭窄、闭塞;
关键词 血管外科疾病 动脉血管疾病 静脉血管疾病 血管发生 循环系统 血管破裂 动脉硬化 血管狭窄
下载PDF
微创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及护理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丽民 范红艳 +1 位作者 闻智 孟欢 《护理研究》 2004年第10期1761-1762,共2页
关键词 微创激光治疗 大隐静脉曲张 护理 静脉血管疾病
下载PDF
门静脉肝窦性血管疾病与肝硬化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12
作者 田爱平 钱子冰 +1 位作者 毛永武 毛小荣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077-1084,共8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门静脉肝窦性血管疾病(porto-sinusoidal vascular disease,PSVD)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接受肝脏穿刺活检的患者... 目的分析并比较门静脉肝窦性血管疾病(porto-sinusoidal vascular disease,PSVD)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接受肝脏穿刺活检的患者,根据活检结果存在PSVD或肝硬化者纳入分析,比较PSVD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生化、影像学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差异。结果最终本研究纳入PSVD患者45例及肝硬化患者48例,PSVD及肝硬化患者中男女比分别为25∶20和21∶27,PSVD患者平均年龄较肝硬化患者年轻(P<0.001)。PSVD患者的肝功能整体较肝硬化患者好,虽然二者Child-Pugh评分多为B级,然而PSVD患者Child-Pugh评分分级为C级和终末期肝脏疾病模型评分≥10分患者占比较肝硬化患者低近3倍(P<0.05)。PSVD患者初次确诊率低于肝硬化患者(6.7%比95.8%,χ^(2)=74.0786,P<0.001)。PSVD和肝硬化患者影像学上均有较高占比的门静脉高压表现(33.3%比39.6%),PSVD患者门静脉流速快于肝硬化患者(P=0.039),肝外胆管内径小于肝硬化患者(P=0.001),PSVD患者中脾大患者占比低于肝硬化患者(P=0.005)。PSVD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几种特异性表现如门静脉闭塞有19例(42.2%)、结节再生性增生有1例(2.2%)和不完全性间隔纤维化有14例(31.1%),非特异性组织学特征细胆管反应有8例(17.8%);PSVD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肝纤维化分期(S)即GS分级>G2S2级者占比低于肝硬化患者[12例(26.7%)比48例(100%),χ^(2)=54.560,P<0.001]。结论PSVD与肝硬化的诊断需“求同存异”,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仍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活检,且需要重点关注肝脏血管异常,以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肝窦性血管疾病 肝硬化 静脉高压 病理
原文传递
静脉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观察与护理
13
作者 谢海英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6-446,共1页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激光治疗 护理体会 静脉 静脉血管疾病 交通支结扎 血管外科 高位结扎 传统手术 手术创伤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鹏飞 李晓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血管疾病 静脉 分子生物学 综述
下载PDF
芒针治疗下肢栓塞性静脉炎30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伟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第2期20-20,共1页
血栓性静脉炎是以静脉内膜损害为主要因素所致的一种静脉血管疾病。笔者近年来采用芒针治疗下肢栓塞性静脉炎30例,同时设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栓塞性静脉 下肢 治疗 芒针 静脉血管疾病 血栓性静脉 静脉内膜 常规针刺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16
作者 姜珍娣 《常州实用医学》 2013年第3期196-197,共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静脉血管疾病,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者合并肺栓塞并可危及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静脉血管疾病,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者合并肺栓塞并可危及生命[1]。近年来,本院普外科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 护理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血管疾病 静脉回流障碍 静脉腔内 合并肺栓塞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晚期静脉移植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策略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晓卫 刘寅 +5 位作者 高静 高明东 肖健勇 屈志萍 王玥莹 冯利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7-372,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晚期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患者于静脉移植血管及自身冠状动脉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登记的1608例CABG术后患者中筛选术后1年因心绞痛症状复发住... 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晚期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患者于静脉移植血管及自身冠状动脉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登记的1608例CABG术后患者中筛选术后1年因心绞痛症状复发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静脉移植血管狭窄≥50%患者165例。根据造影结果及术者临床经验判断缺血相关血管并对静脉移植血管或自身冠状动脉行介入治疗,依据介入治疗部位将纳入患者分为静脉移植血管组(53例)及自身冠状动脉组(112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两组出院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晚期SVGD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65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98例(59.4%),年龄(64.2±7.1)岁。随访时间12(8,12)个月。静脉移植血管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0.57%(48/53),住院期间3例(5.66%)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3.77%)死亡。自身冠状动脉组的手术成功率88.39%(99/112),住院期间7例(6.25%)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自身冠状动脉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静脉移植血管组(P<0.05)。出院12个月内静脉移植血管组MACE发生率与自身冠状动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2%(6/53)比10.71%(12/112),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两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3.58%(39/53)比66.13%(74/11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HR=41.203,95%CI 4.859~349.361,P<0.01)及合并外周血管疾病(HR=2.808,95%CI 1.067~7.393,P<0.05)为晚期SVGD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BG术后晚期SVGD患者行静脉移植血管及自身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安全性均较好;自身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静脉移植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低;伴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静脉移植血管疾病的新型风险标志物和风险预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杰 高静 李玉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58-1260,共3页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严重影响CABG术近、远期效果,增加了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町能性。明确SVGD风险预测因素,对于SVGD高危人群识别以及靶向预防和治疗的实...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严重影响CABG术近、远期效果,增加了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町能性。明确SVGD风险预测因素,对于SVGD高危人群识别以及靶向预防和治疗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国内外报道SVGD的新型风险标志物研究进展,为SVGD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 风险颅测
原文传递
外周血糖监测采血技巧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宇 王培英 段秀兰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7年第11期3067-3068,共2页
关键词 血糖监测 采血技巧 静脉血管疾病 手术科室 合并糖尿病 生活方式 住院病人 血糖变化
下载PDF
Cholangiocytes and blood supply 被引量:9
20
作者 Eugenio Gaudio Antonio Franchitto +6 位作者 Luigi Pannarale Guido Carpino Gianfranco Alpini Heather Francis Shannon Glaser Domenico Alvaro Paolo Ono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2期3546-3552,共7页
The microvascular supply of the biliary tree, the peribiliary plexus (PBP), stems from the hepatic artery branches and flows into the hepatic sinusoids. A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study of the PBP has been perform... The microvascular supply of the biliary tree, the peribiliary plexus (PBP), stems from the hepatic artery branches and flows into the hepatic sinusoids. A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study of the PBP has been performed by using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vascular corrosion casts (SEMvcc) technique. Considering that the PBP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supporting the secretory and absorptive functions of the biliary epithelium, their organization in either normalcy and pathology is explored. The normal liver shows the PBP arranged around extra-and intrahepatic biliary tree. In the small portal tract PBP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 layer of capillaries which progressively continued with the extrahepatic PBP where it showed a morecomplex vascular network. After common duct ligation (BDL), progressive modifications of bile duct and PBP proliferation are observed. The PBP presents a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arranged around many bile ducts and appears as bundles of vessels, composed by capillaries of homogeneous diameter with a typical round mesh structure. The PBP network is easily 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sinusoidal network which appears normal. Considering the enormous extension of the PBP during BDL, the possible role played by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s evaluated. VEGF-A,VEGF-C and their related receptors appeared highly immunopositive in proliferating cholangiocytes of BDL rats.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ti-VEGF-A or anti-VEGF-C antibodies to BDL rats as well as hepatic artery ligation induced a reduced bile duct mass. The administration of rVEGF-A to BDL hepatic artery ligated rats prevented the decrease of cholangiocyte proliferation and VEGF-A expression as compared to BDL control rats. These data suggest the role of arterial blood supply of the biliary tree in conditions of cholangiocyte proliferation, such as it occurs during chronic cholestasis. On the other hand,the role played by VEGF as a tool of cross-talk between cholangiocytes and PBP endothelial cells suggests that manipulation of VEGF release and function could represent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human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characterized by damage of hepatic artery or the biliary t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biliary plexus Periportal plexus CHOLANGIOCYT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