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认概念下的非人称构式
1
作者 杨朝军 杨更前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9,共10页
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基础,回顾前人对非人称构式的研究,重点关注Langacker、马应聪对非人称构式的解释,并提出了渐进控制参照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类的认知类似邦达尔科的功能语义场,它是以不同的认知语义场组合而成的,具体可分为核心区... 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基础,回顾前人对非人称构式的研究,重点关注Langacker、马应聪对非人称构式的解释,并提出了渐进控制参照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类的认知类似邦达尔科的功能语义场,它是以不同的认知语义场组合而成的,具体可分为核心区、近心区、过渡区、边缘区等,概念化者在对事件概念化的时候既可以由外而内,通过大辖域、中间辖域再到小辖域;也可以由内而外,由核心区中的事件编码开始,再到小辖域、中间辖域和大辖域。这些辖域由于突显的不同,有的可以显现,有的可以隐现,因此就出现了由非人称构式到类非人称构式再到人称构式的连续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非人称构式 功能语义场 渐进控制参照模型
下载PDF
英语IT非人称构式中主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2
作者 杨朝军 《英语研究》 2023年第1期123-139,共17页
阿沙尔(Achard,2015:66)认为,主语“it”的句法作用和意义是解释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关键,但关于该主语的讨论却莫衷一是,既没有说清楚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其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往的研究表明,代词“it”存在三种不同的意义,即... 阿沙尔(Achard,2015:66)认为,主语“it”的句法作用和意义是解释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关键,但关于该主语的讨论却莫衷一是,既没有说清楚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其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往的研究表明,代词“it”存在三种不同的意义,即道具、预指和指称。弗雷格(Frege,1884)认为,语言结构的意义来自其构成成分及其构成方式,研究IT非人称构式的形成过程发现,生成语言学存在移位、基础产生、合并产生三种说法;基于兰盖克(Langacker)的自主-依存联结理论的分析则发现,在IT非人称构式的组配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可能,因此本文认为,非人称构式中主语“it”的意义是由其认知组配方式造成的,它既有功能性的作用,也具有实体性的意义,是一个由虚指到实指、由宽泛到具体的连续统,其消显施事的特征弱化了概念化者的介入程度,从而强化了构式中述谓结构的评价功能及其普遍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非人称构式 主语 认知语义 自主-依存联结 组配过程
下载PDF
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志亭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16,共7页
非人称构式是科技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体现科技语篇客观性最重要的文体手段之一。通过压制和弱化主语或施事的显著性,非人称构式得以传递科技英语特有的客观和公正的语用含义。对非人称构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进行对比可以给科... 非人称构式是科技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体现科技语篇客观性最重要的文体手段之一。通过压制和弱化主语或施事的显著性,非人称构式得以传递科技英语特有的客观和公正的语用含义。对非人称构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进行对比可以给科技翻译带来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英汉科技翻译中,译者应重视两种语言中使用非人称构式的普遍特点,同时分析各自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变化,探索不同变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用价值,根据具体语境要求进行句式选择,从而实现非人称构式在科技语篇中重要的语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称构式 科技英语 语用功能 主语 施事 翻译
下载PDF
非人称构式的界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朝军 《外文研究》 2022年第4期1-7,102,共8页
本文通过对非人称构式的讨论,对非人称构式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非人称构式主要指的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必然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作者从认知参照点、人称与物称、实指与虚指、心理路径以及主-谓语之间的施动关系出发,提出了... 本文通过对非人称构式的讨论,对非人称构式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非人称构式主要指的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必然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作者从认知参照点、人称与物称、实指与虚指、心理路径以及主-谓语之间的施动关系出发,提出了非人称构式的甄别方式,并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讨论了英汉语之间非人称构式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指出了非人称构式在英汉语对比中的焦点问题,为非人称构式的界定和对比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称构式 认知参照点 心理路径 研究框架
下载PDF
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5
作者 杨朝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07,共7页
Langacker的循环控制模型只解释了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识解情况,没能说明其构式义形成的内在机制。在对it非人称构式义形成机制进行诠释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构式义形成时的顺序扫描,而且还要注意各构式成分之间的层级关系。根据Langacker... Langacker的循环控制模型只解释了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识解情况,没能说明其构式义形成的内在机制。在对it非人称构式义形成机制进行诠释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构式义形成时的顺序扫描,而且还要注意各构式成分之间的层级关系。根据Langacker的自主-依存联结理论,it非人称构式中的谓词作为依存成分首先启动了构式的组配过程,导致了it与述谓成分的结合,继而与补语小句组配,在此过程中主要焦点成分与次要焦点成分的互动决定了述谓成分应为表示义务、评估、认识等评价性词汇;补语小句借助it的桥梁作用成为构式实际的评价对象,故其意义应具有事体性和抽象实体性;it主语承袭了补语小句的意义成为述谓成分的直接评价对象,其意义应具有最小有指性和最大空泛性。主语it在功能上充当构式的场域凸显了述谓的句法地位,加强了述谓判断的普遍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非人称构式 自主-依存联结 生成机制
原文传递
非人称构式的汉英对应研究:基于E/E谓词的It复杂构式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潘正华 王义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48,共7页
E/E谓词表达认识性和言据性情态,是It复杂非人称构式的典型谓词。本文基于汉英双向平行语料库对含有E/E谓词的It复杂非人称构式与其汉语对应表达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1)除少量零对应之外,E/E谓词在汉语中偏向于使用事件评价述谓,其汉... E/E谓词表达认识性和言据性情态,是It复杂非人称构式的典型谓词。本文基于汉英双向平行语料库对含有E/E谓词的It复杂非人称构式与其汉语对应表达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1)除少量零对应之外,E/E谓词在汉语中偏向于使用事件评价述谓,其汉语对应梯度依次为"事件评价述谓>句内附谓状语>句首状语>主句述谓成分";2)非人称策略在汉语中倾向于采用无主语、补语事件主语、物称主语、时间地点主语、概指名词主语、不定人称主语等形式;3)汉语两类典型的非人称格式为"补语事件主语+事件评价述谓"和"无主语+句内附谓状语+补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复杂非人称构式 E/E谓词 对应特征 非人对应策略 认识/言据情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