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何立江 柯呈辉 +3 位作者 戴章生 蔡思清 庄雪瑜 吴文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90-1797,共8页
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每... 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每组20只。骨折模型建模后第3周和第6周时动态观察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影像学及骨组织显微形态学的改变。结果①通过X线检查结果可知,B组在第3、第6周时,骨折处骨痂形成,局部骨密度越来越高,前3周骨折出现愈合加速,后3周出现明显延迟愈合情况;同时期B组、C组骨折处相比较,前3周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好,但在第6周时,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差,骨折处局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情况;②同时期各组大鼠病理切片结果对比,B组大鼠在前3周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较A组、C组多,骨小梁较密集,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较好,骨皮质厚度更大,骨折愈合情况更好;但在后3周时,B组大鼠较A组、C组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少,骨小梁稀疏,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差,骨皮质厚度变化不明显,出现骨折愈合延迟现象;在同时期前后对比中,B组大鼠在前3周局部骨折处出现明显加速现象,后3周则出现明显延迟愈合现象;③各组大鼠BMD、BMC组间、组内对比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塞膦酸钠在前3周可显著提高大鼠骨折处BMD、降低大鼠骨折处BMC,且显著提高骨折处BMD增加速度,延缓骨折处BMC降低速度,但在后3周出现延迟骨折愈合情况。结论早期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建议使用利塞膦酸钠,中、后期则不建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 骨密度 骨矿物质含量 利塞膦酸钠
下载PDF
双膦酸盐与骨折愈合和非典型性骨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雪鹏 郝永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46-550,共5页
典型的骨折愈合过程包括血肿和炎症反应、原始软骨痂形成、成熟板层骨形成以及骨板重建和塑形等4个时期。骨重建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软骨痂和硬骨痂重建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双膦酸盐类药理基础在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骨... 典型的骨折愈合过程包括血肿和炎症反应、原始软骨痂形成、成熟板层骨形成以及骨板重建和塑形等4个时期。骨重建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软骨痂和硬骨痂重建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双膦酸盐类药理基础在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骨转化水平,通过干预骨重建对骨折愈合产生影响。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不利于骨折愈合,有引起股骨非典型性骨折发生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 唑来膦酸 骨折愈合 骨重建 非典型性骨折
下载PDF
双膦酸盐与骨折愈合和非典型性骨折
3
作者 王雪鹏 郝永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7期630-634,共5页
典型的骨折愈合过程包括血肿和炎症反应、原始软骨痂形成、成熟板层骨形成以及骨板重建和塑形等四个时期。骨重建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软骨痂和硬骨痂重建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双膦酸盐类药理基础在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骨... 典型的骨折愈合过程包括血肿和炎症反应、原始软骨痂形成、成熟板层骨形成以及骨板重建和塑形等四个时期。骨重建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软骨痂和硬骨痂重建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双膦酸盐类药理基础在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骨转化水平,通过干预骨重建对骨折愈合产生影响。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不利于骨折愈合,有引起股骨非典型性骨折发生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 唑来膦酸 骨折愈合 骨重建 非典型性骨折
下载PDF
双膦酸盐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4
作者 柯呈辉 何立江 吴文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0-874,共5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高发骨骼疾病,其特点主要为骨密度下降、骨矿物质削减,破坏骨组织微细结构布局,进而致使骨机械强度下降、脆性增高,容易导致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iporotic fracture,OPF)又称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高发骨骼疾病,其特点主要为骨密度下降、骨矿物质削减,破坏骨组织微细结构布局,进而致使骨机械强度下降、脆性增高,容易导致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iporotic fracture,OPF)又称脆性骨折,是OP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发生率较高,因OP的特征故而导致OPF多呈粉碎性,愈合慢。且因骨强度低和骨脆性高而容易引起内固定松动和再骨折发生,故而残疾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成为临床防治OPF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其治疗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骨质流失,以减少初始或后续骨折的风险,故该类药物的应用显著降低OPF的发生,脊柱骨折发生率降低了40%~70%,髋部骨折发生率降低了40%~50%。然而,考虑到BPs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基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随后抑制骨形成,人们担心它们是否会延迟或损害骨折愈合的能力,甚至引起新发骨折形成,即非典型性骨折,这是一种罕见的无创伤性或极小创伤性股骨骨折。所以这个问题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长期使用BPs类药物预防继发性骨折的疗效是否掩盖了与使用BPs类药物相关的骨折愈合障碍风险,最终引发非典型性骨折的出现?本文就BPs类药物对OPF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BPs类药物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双膦酸盐类药物 非典型性骨折
下载PDF
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增加非典型性股骨骨折风险
5
作者 许婷婷 邢爱敏 《药学进展》 CAS 2012年第6期288-288,共1页
2012年5月21日最先在线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旗下的网络出版物——《内科学文献》上的一篇报道再次指出,双膦酸盐类药物确实可增加非典型性股骨骨折风险(本刊曾在2010年第11期刊登过双膦酸盐可能导致非典型性股骨骨折的... 2012年5月21日最先在线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旗下的网络出版物——《内科学文献》上的一篇报道再次指出,双膦酸盐类药物确实可增加非典型性股骨骨折风险(本刊曾在2010年第11期刊登过双膦酸盐可能导致非典型性股骨骨折的相关报道),且该风险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类 典型性股骨骨折 典型性骨折
原文传递
二膦酸盐治疗的药物假期问题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金萌萌 巴建明 《药品评价》 CAS 2018年第7期9-12,共4页
目前为止二膦酸盐是应用最广泛的抗骨松药物,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抗骨质疏松药物。由于这类药物长期治疗的获益证据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某些罕见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升高,例如不典型性骨折或下颌骨坏死,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上述不良反应,学... 目前为止二膦酸盐是应用最广泛的抗骨松药物,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抗骨质疏松药物。由于这类药物长期治疗的获益证据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某些罕见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升高,例如不典型性骨折或下颌骨坏死,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上述不良反应,学者提出了药物假期的观点。药物假期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并且在停药期间需对患者继续进行定期评估,如果经评估停药期间患者骨折风险升高,可考虑继续应用二膦酸盐或换用其他种类抗骨松药物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二膦酸盐 药物假期 非典型性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