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抗剪承载力参数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石永久 徐建 +2 位作者 戴国欣 王元清 杨蔚彪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9-436,共8页
目的研究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在侧向荷载作用下墙板的抗剪承载力,对钢板剪力墙边缘柱面内、面外刚度进行分析,为编制其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以参数分析方式研究了柱面内、面外刚度,高厚比λ以... 目的研究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在侧向荷载作用下墙板的抗剪承载力,对钢板剪力墙边缘柱面内、面外刚度进行分析,为编制其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以参数分析方式研究了柱面内、面外刚度,高厚比λ以及跨高比L/h三个主要因素对墙板承载力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建议非加劲钢板剪力墙与墙板相连边缘柱面内刚度ωh≤2.5、面外刚度/面内刚度≥0.2;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厚比、跨高比因素影响下的参数分析,将有限元结果与现有中国规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加劲薄钢板剪力墙仍有较大潜力可以利用.结论笔者建议边缘柱面内、面外刚度形式简单合理,可用于设计时边缘柱的构造需求;现有规范设计方法大大低估了非加劲薄钢板剪力墙的承载力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劲钢板剪力墙 屈曲后强度 柱刚度 有限元分析 设计方法
下载PDF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高阶弹性剪切屈曲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月华 孙国华 刘文渊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9-447,共9页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SPSW)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易屈曲,形成主拉压应力场,并以拉力带方式提供水平承载力及抗侧刚度。传统拉杆模型(SM模型)用于非加劲SPSW结构分析或设计时忽略压力场的贡献,一般会低估高厚比较小的非加劲SPSW结构的抗侧...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SPSW)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易屈曲,形成主拉压应力场,并以拉力带方式提供水平承载力及抗侧刚度。传统拉杆模型(SM模型)用于非加劲SPSW结构分析或设计时忽略压力场的贡献,一般会低估高厚比较小的非加劲SPSW结构的抗侧能力。非加劲SPSW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会形成多波面外变形,与剪力墙板的高阶屈曲相似,可通过在修正的SM模型中引入对应于高阶屈曲的主压应力来反映压力场贡献,提高模型分析精度。考虑剪力墙板高厚比、高宽比及边缘构件刚度的影响,共设计66个单层、单跨和梁柱铰接的非加劲SPSW算例,并进行弹性屈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厚比及边缘构件刚度对非加劲SPSW结构的剪切屈曲系数影响不大;随着剪力墙板高宽比的增加,非加劲SPSW结构的剪切屈曲系数呈增大趋势。采用Matlab程序对66个非加劲SPSW算例的2~5阶剪切屈曲系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简化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劲钢板剪力墙 高阶 屈曲 有限元分析 高宽比 高厚比
下载PDF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国内外设计方法比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建 石永久 +2 位作者 戴国欣 王元清 杨蔚彪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年第6期5-9,共5页
钢板剪力墙已在高层建筑中开始得到应用,国外已有钢板剪力墙的设计规范,但中国对钢板剪力墙的设计方法规定还比较保守,其设计准则仍基于厚钢板墙的设计理念。本文根据美国规范AISC-341 2005、加拿大规范CAN/CSA S16-01以及中国的高层建... 钢板剪力墙已在高层建筑中开始得到应用,国外已有钢板剪力墙的设计规范,但中国对钢板剪力墙的设计方法规定还比较保守,其设计准则仍基于厚钢板墙的设计理念。本文根据美国规范AISC-341 2005、加拿大规范CAN/CSA S16-01以及中国的高层建筑规程对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设计过程进行了对比,对墙板的抗剪承载力,尤其是对薄板屈曲后形成拉力场的性能进行了相关实例的计算,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美国和加拿大规范在高厚比较大时,能较准确反映墙板的抗剪承载力;中国规范只是在高厚比较小时能准确计算其抗剪承载力,高厚比较大时,既不准确,也不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劲钢板剪力墙 设计规范 抗剪承载力 屈曲后强度
下载PDF
天津诺德英蓝国际金融中心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战佳斌 晁毅 蔡利兵 《工程质量》 2013年第S1期290-295,共6页
阐述了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简体混合结构中钢板剪力墙的安装施工过程,通过介绍天津诺德英蓝国际金融中心塔楼钢板墙施工实例,从钢板剪力墙焊接顺序、焊接坡口选择、横竖缝焊道焊接顺序、钢板剪力墙二次深化设计等方面分析钢板剪力墙的... 阐述了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简体混合结构中钢板剪力墙的安装施工过程,通过介绍天津诺德英蓝国际金融中心塔楼钢板墙施工实例,从钢板剪力墙焊接顺序、焊接坡口选择、横竖缝焊道焊接顺序、钢板剪力墙二次深化设计等方面分析钢板剪力墙的施工难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同类工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劲钢板剪力墙 焊接 二次深化设计
下载PDF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受力机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鲁春晓 郁有升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36-41,95,共7页
为研究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受力机理,以钢板的高厚比λ和跨高比η为参数变量,设计8个钢板剪力墙试件,并根据高厚比λ的不同,将其钢板分为薄板、中厚板以及厚板.在ABAQUS中运用板的大挠度弹塑性理论对钢板剪力墙进行单向静力荷载作用下的... 为研究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受力机理,以钢板的高厚比λ和跨高比η为参数变量,设计8个钢板剪力墙试件,并根据高厚比λ的不同,将其钢板分为薄板、中厚板以及厚板.在ABAQUS中运用板的大挠度弹塑性理论对钢板剪力墙进行单向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系统分析钢板剪力墙的受力全过程,研究高厚比λ和跨高比η对钢板剪力墙受力性能、钢板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侧向位移的增大,薄钢板剪力墙和中厚钢板剪力墙均经历了钢板弹性屈曲、拉力带形成、钢板屈服、梁端塑性铰出现的过程,其钢板破坏模式均为受拉屈服破坏,而厚钢板剪力墙的破坏过程为先出现梁端屈服,再出现钢板屈服,其钢板破坏模式为剪切屈服破坏,高厚比λ对钢板剪力墙的破坏模式影响较大;当保持钢板的高厚比λ一致时,跨高比η改变对钢板破坏模式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非加劲钢板剪力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劲钢板剪力墙 有限元分析 受力机理 破坏模式
下载PDF
基于简化模型的多层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滞回性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云 孙国华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8年第2期15-22,共8页
为验证文献[1]所提出的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简化滞回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建立了2个3层单跨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算例。以ABAQUS程序所建立的微观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结果作为基准,采用PERFORM程序建立了2个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算例的宏观简化滞回分析模... 为验证文献[1]所提出的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简化滞回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建立了2个3层单跨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算例。以ABAQUS程序所建立的微观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结果作为基准,采用PERFORM程序建立了2个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算例的宏观简化滞回分析模型,进行了四种加载制度下的滞回性能分析,重点对比了两种分析模型在四种加载制度下所获得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抗侧刚度及累积滞回耗能。分析结果表明,文献[1]所提出的简化滞回分析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多层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性能、水平承载力、抗侧刚度及滞回耗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化滞回分析模型 加劲钢板剪力墙 滞回性能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非烧结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剪力墙性能研究
7
作者 李毅 沙丽荣 王秀丽 《河南建材》 2022年第10期10-13,共4页
对非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非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抗剪强度高于普通混凝土剪力墙。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剪力墙数值计算模型,对该非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作有限元分析,获取了非烧... 对非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非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抗剪强度高于普通混凝土剪力墙。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剪力墙数值计算模型,对该非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作有限元分析,获取了非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破坏过程、破环形态、应力云图及滞回曲线等数据。对非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数据模拟与试验获得结果进行了对照与分析,表明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出的结果与试验得到的结果有良好的吻合性,该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该剪力墙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其中轴压比、配筋率对剪力墙的抗剪承载能力、水平抗侧抗度、滞回耗能等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粉煤灰陶粒剪力墙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剪压破坏 抗震性能
下载PDF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时程分析与简化模型研究
8
作者 闫璞真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年第11期5-7,共3页
在建筑工程中,以往对钢板剪力墙结构简化模型的验证多基于拟静力或单调加载进行,而很少关注其动力时程分析。为了研究简化模型在动力分析方面的适用性,论文取1个单跨4层的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为基本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采用精细... 在建筑工程中,以往对钢板剪力墙结构简化模型的验证多基于拟静力或单调加载进行,而很少关注其动力时程分析。为了研究简化模型在动力分析方面的适用性,论文取1个单跨4层的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为基本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采用精细模型对其进行了时程分析,并将其与多种简化等代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混合杆系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预测钢板剪力墙体系振动过程中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而且能够估计钢板墙边缘框架内力,是1种有效的简化模型,具有用于实际设计分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劲钢板剪力墙 时程分析 简化模型 有限元分析 框架内力
下载PDF
低屈服点钢剪力墙的循环性能
9
作者 Chyuan Jhang 《钢结构》 2008年第7期78-78,共1页
对低屈服点(LYP)钢剪力墙的循环性能进行研究。在LYP钢剪力墙体系中,LYP钢板一般用于钢面板,常规结构钢一般用于边界框架。对LYP钢剪力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刚度、强度、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同时也分析了钢板... 对低屈服点(LYP)钢剪力墙的循环性能进行研究。在LYP钢剪力墙体系中,LYP钢板一般用于钢面板,常规结构钢一般用于边界框架。对LYP钢剪力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刚度、强度、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同时也分析了钢板的宽厚比、剪力墙的连续性和梁柱连接件的设计对边界框架的影响。所有试验构件都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刚架一剪力墙体系和纯框架一剪力墙体系两者都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当层间位移角达到3%~6%时,LYP钢剪力墙仍能保持稳定。同时也采用了1个双折线模型来模拟剪力墙体系的弹性和非弹性性能。试验和分析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为设计LYP钢剪力墙体系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屈曲 耗能 低屈服点钢 剪力墙 弹性屈曲 双折线模型
下载PDF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分析等代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郭彦林 周明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75,共13页
非加劲钢板墙等代模型Strip Model(SM)由Thorbur在1983提出,并被加拿大国家标准CAN/CSA S16-01及美国AISC推荐。但前人研究发现,应用SM模型获得的极限承载力和初始侧移刚度总是不同程度低于试验包络线。为弥补上述缺陷,加拿大Alberta大... 非加劲钢板墙等代模型Strip Model(SM)由Thorbur在1983提出,并被加拿大国家标准CAN/CSA S16-01及美国AISC推荐。但前人研究发现,应用SM模型获得的极限承载力和初始侧移刚度总是不同程度低于试验包络线。为弥补上述缺陷,加拿大Alberta大学于2005年提出了修正的等代模型Modifided Strip Model(MSM)。尽管如此,SM和MSM的具体适应范围始终未能界定。该文的分析表明,当墙板较厚时,SM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MSM则未能弥补SM的关键缺陷,也不是合理的等代模型。一般厚度的非加劲墙板,除拉力场效应外,还应包括一部分剪切作用,SM获得的结果偏保守之主要原因在于完全忽略了墙板的剪切部分。为此,该文提出了适于用任意墙板厚度(厚板、中厚板及薄板)的统一等代模型Unified Strip Model(USM),该模型由剪切和拉力场两部分组成,针对墙板厚度的变化,二者的比例相应调整。结果显示,与SM相比,USM大幅提高了初始侧移刚度和框架内力的准确度,克服了滞回曲线过度的捏缩现象,消除了等代模型如SM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劲钢板剪力墙 等代模型 拉力场 剪切作用 初始刚度 框架内力 滞回环 捏缩现象
原文传递
传统榫卯结构的灵活性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林森 张泽宇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6-48,共3页
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为主,且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这种单一的空间结构布局无法满足不同居住者的生活与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家居中的"榫卯"结构与现代家居空间结构体相结合,对公租房的空间结构... 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为主,且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这种单一的空间结构布局无法满足不同居住者的生活与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家居中的"榫卯"结构与现代家居空间结构体相结合,对公租房的空间结构进行灵活性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租房 榫卯 家居空间 非剪力墙
下载PDF
Performance index limits of high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components 被引量:1
12
作者 劳晓春 韩小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248-1255,共8页
The deformation performance index limits of high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hear wall components based on Chinese codes were discussed by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Two typical RC shear wall specimens in th... The deformation performance index limits of high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hear wall components based on Chinese codes were discussed by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Two typical RC shear wall specimens in the previous work were first used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n,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deformability of a set of high RC shear wall components designed according to current Chinese codes and with shear span ratio λ≥2.0.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made on the influence of shear span ratio,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ratio of flexural capacity to shear capacity and main flexural reinforcement ratio of confined botmdary members. Finally, the deformation performance index and its limits of high RC shear wall components under severe earthquakes were propos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results, which offers a reference in determining the performance status of RC shear wall components designed based on Chinese c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components performance index limits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Chinese codes
下载PDF
Seismic Health Monitoring of Foundation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13
作者 Azlan bin Adnan Mohammadreza Vafaei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2年第6期730-737,共8页
Damage identif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s. Despite variety in damag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eismic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foundatio... Damage identif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s. Despite variety in damag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eismic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foundations. When shear walls serve as the lateral load resistance system of structures, foundations may subject to the high level of concentrated moment and shear forces. Consequently, they can experience severe damage. Since such damage is often internal and not visible, visual inspections cannot identify the location and the severity of damage. Therefore, a robust method is required for damage loc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fou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foundations is considered as Force-Controlled. Therefore, for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foundation, internal forces should be estimated during ground motions. In this study, for real-time seismic damage detection of foundations, a method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was proposed. A feed-forward multilayer neural network with one hidden layer was selected to map input samples to output parameters.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s of stori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input parameters of the neural network while moment and shear force demands at critical points of foundation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as the output parameters. In order to prepare well-distributed data sets for training the neural network, several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tested on the foundation of a five-story concrete shear wall building. The obtained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estimated moment and shear force demands at the critical points of the foun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eismic damage detec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