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加热气敏元件气敏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范 刘秀英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52-355,共4页
研制成a-Fe2O3和CeO2作加热气敏元件,指出气敏元件的比表面积越大(可达142m2/g),吸附的OH-(O2-)越多,气敏性能越好.研究了温度与阻值变化关系以及表面吸附氧的状态与温度关系,指出了表面吸附氧主要以... 研制成a-Fe2O3和CeO2作加热气敏元件,指出气敏元件的比表面积越大(可达142m2/g),吸附的OH-(O2-)越多,气敏性能越好.研究了温度与阻值变化关系以及表面吸附氧的状态与温度关系,指出了表面吸附氧主要以O-和O2-形式存在.气敏元件对氢等还原气体敏感.对CO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加热 气敏元件 气敏机理
下载PDF
非加热灭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00-103,共4页
介绍国外目前主要使用的对食品的非加热灭菌方法,如:亚、超临界二氧化碳微气泡连续灭菌、臭氧冰的保存和灭菌特性、光脉冲灭菌技术和冲击波对粉末食品的灭菌等。这些方法既能达到对食品灭菌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原有的风味和... 介绍国外目前主要使用的对食品的非加热灭菌方法,如:亚、超临界二氧化碳微气泡连续灭菌、臭氧冰的保存和灭菌特性、光脉冲灭菌技术和冲击波对粉末食品的灭菌等。这些方法既能达到对食品灭菌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加热灭菌技术 食品工业 应用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气泡连续灭菌 光脉冲灭菌技术 冲击波 臭氧冰
下载PDF
加热与非加热型氧传感器在摩托车电喷系统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晔 王振锁 +3 位作者 陈俐 殷承良 习纲 卢万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49-1953,共5页
为了分析加热型与非加热型氧传感器在摩托车电喷系统中的应用,在1台装备了125mL、四冲程、单缸水冷发动机的电喷摩托车上进行试验.试验研究了摩托车在EUIII测试循环工况下的排气温度变化,以及对于两种氧传感器起燃时间、陶瓷体温度变化... 为了分析加热型与非加热型氧传感器在摩托车电喷系统中的应用,在1台装备了125mL、四冲程、单缸水冷发动机的电喷摩托车上进行试验.试验研究了摩托车在EUIII测试循环工况下的排气温度变化,以及对于两种氧传感器起燃时间、陶瓷体温度变化、动态响应特性和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非加热型氧传感器的起燃时间要比加热型的长,但露点风险小;在EUIII测试循环的大部分时间里,非加热型氧传感器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非加热型氧传感器较低的陶瓷体温度会导致λ均值往混合气稀的方向偏移,但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补偿;使用非加热型氧传感器会造成更多的CO和HC排放,但改进保护管设计能够通过EUIII排放测试.因此,非加热型氧传感器符合摩托车电喷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非加热型氧传感器 起燃时间 EUIII排放测试 摩托车
下载PDF
非加热杀菌的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红印 葛飞 《肉类工业》 1999年第8期14-16,共3页
笔者论述了几种非加热杀菌技术的原理及优越性,其中包括:超声波杀菌、高电压脉冲杀菌、超高压杀菌、辐射杀菌、过滤除菌等,介绍了非加热杀菌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探讨了在食品工业中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食品加工 杀菌技术 非加热杀菌 原理
下载PDF
控制果汁及果汁饮料中腐败菌的非加热法 被引量:11
5
作者 关怀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2年第3期182-185,共4页
果汁及果汁饮料的腐败菌污染及由此引起的酸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例举了果汁及果汁饮料中常见的腐败菌。
关键词 果汁 饮料 腐败菌 非加热控制法
下载PDF
非加热气敏元件选择性机理探讨
6
作者 李文范 刘秀英 《化学传感器》 CAS 1994年第1期53-57,共5页
已研制成非加热气敏元件。通过XRD、IR、BET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非加热气敏元件的气敏机理。指出元件的表面积越大,142m^2/g。吸附的OH^-(O^(2-))越多,气敏性越好。通过元件运行温度与电阻变化关系,元件表面吸附氧的状态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已研制成非加热气敏元件。通过XRD、IR、BET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非加热气敏元件的气敏机理。指出元件的表面积越大,142m^2/g。吸附的OH^-(O^(2-))越多,气敏性越好。通过元件运行温度与电阻变化关系,元件表面吸附氧的状态与温度关系的研究,指出了元件表面吸附氧的状态主要以O^-和O^(2-)存在,元件对H_2等还原气体灵敏,对CO不敏感,解释了元件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锡 选择性 气敏元件 非加热
下载PDF
基于非加热气体传感器的神经网络的气体检测
7
作者 李广义 刘锦淮 《传感器世界》 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
介绍了基于新型非加热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气体定量检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对酒精气体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以较高的精度检测出气体的浓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关键词 非加热 气体传感器 人工神经网络 定量检测
下载PDF
非加热杀菌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8
作者 张红印 葛飞 马丽卿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202-203,206,共3页
传统的食品杀菌方法是加热杀菌法,即通过对食品加热升温,井在高温下保持一定的时间,使食品的微生物达到热力致死。加热在杀菌的同时,往往会给食品的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变色、变味、营养损失等。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各种... 传统的食品杀菌方法是加热杀菌法,即通过对食品加热升温,井在高温下保持一定的时间,使食品的微生物达到热力致死。加热在杀菌的同时,往往会给食品的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变色、变味、营养损失等。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各种食品的总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食品保持原有的风味,不破坏或少破坏营养成分。为了消除加热杀菌的不利影响,开发和研究非加热杀菌的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非加热杀菌的高新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加热杀菌 食品加工 超声波 微生物细胞 超高压杀菌 食品杀菌 杀菌技术 电压脉冲 过滤器 液体食品
下载PDF
液态食品非加热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石秀东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2002年第4期37-40,44,共5页
液态食品的非加热杀菌技术是食品杀菌的前沿技术 ,本文综述了 4种主要的非加热杀菌技术———超高压杀菌、脉冲磁场杀菌、高强度脉冲电场杀菌和液中脉冲放电杀菌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
关键词 液态食品 非加热杀菌技术 高压 磁场 电场 放电
下载PDF
非加热变性法提高蛋白质可酶解性的方法研究
10
作者 黄丽云 黎晓 +2 位作者 黄沂枫 何海龙 柯德森 《广州化工》 CAS 2021年第15期52-57,共6页
为解决生鲜肉类未经高温处理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问题,并保留其独特的口感与风味。通过超声法、冻融法以及反复冻融结合超声法一系列常温变性法来处理蛋白食品,提高其可酶解性,同时对变性前后蛋白质进行光谱分析和液相色谱分析以探讨... 为解决生鲜肉类未经高温处理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问题,并保留其独特的口感与风味。通过超声法、冻融法以及反复冻融结合超声法一系列常温变性法来处理蛋白食品,提高其可酶解性,同时对变性前后蛋白质进行光谱分析和液相色谱分析以探讨其机制。结果显示:这三种方法均可提高乳清蛋白的可酶解性,实验组的样品在200~300 nm间的吸收峰数目增加,在280 nm处的吸光值极显著增加,在色谱图中两个主峰的保留时间普遍大于对照组。表明了这三种处理方法可通过改变蛋白质构象,暴露其可水解位点来提高蛋白质可酶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加热变性 蛋白质 可酶解性
下载PDF
新型非加热半导体甲烷传感器——TP-1.1A 被引量:3
11
作者 吉学文 《今日电子》 2003年第6期46-46,49,共2页
关键词 非加热半导体甲烷传感器 TP-1.1A 正弦振荡 微珠结构
下载PDF
葫芦巴在加热非燃烧稠浆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刘鑫 肖永银 +4 位作者 刘劲芸 常健 雷萍 杜超 吴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78-182,194,共6页
[目的]为开发葫芦巴作为加热非燃烧稠浆法再造烟叶固体香料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为加热卷烟香料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青海、甘肃和新疆3个产地葫芦巴,研究其对再造烟叶物理性能、微观形貌的影响,以及热裂解香味成分和赋香功效。[结... [目的]为开发葫芦巴作为加热非燃烧稠浆法再造烟叶固体香料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为加热卷烟香料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青海、甘肃和新疆3个产地葫芦巴,研究其对再造烟叶物理性能、微观形貌的影响,以及热裂解香味成分和赋香功效。[结果]多糖含量高的葫芦巴更有利于提升再造烟叶物理性能,添加2.0%多糖含量为12.0%的葫芦巴固体香料后,再造烟叶较对照样抗张强度提升46.67%,松厚度降低10.08%,密实感和均匀性明显提升;葫芦巴的中性香味成分,尤其是内酯类中性香味成分可明显地提升烟香,碱性香味成分可通过中和烟草原料中的酸性成分改善香气质和口感。[结论]适用于加热非燃烧稠浆法再造烟叶的葫芦巴应具有较高含量的多糖,同时应以中性、内酯类中性和碱性香味成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巴 加热燃烧 稠浆法再造烟叶 固体香料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佳 杨双艳 刘雅舒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7-342,共16页
基于1979~2018年中国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主要模态(南部集中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联... 基于1979~2018年中国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主要模态(南部集中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并从环流异常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释。在高原QBWO年际强度偏强年,长江以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高原南部QBWO扰动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原QBWO强度偏弱年,江淮地区和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呈偶极型分布。进一步分析揭示,在高原QBWO强度偏强(弱)年,起源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纬度季节内信号主要表现为向西(西北)方向传播的特征,中高纬度准正压的季节内信号主要表现为向南(西南)方向传播的特征,且低纬度西(西北)传的信号与中高纬南(西南)传的信号共同作用引起中国不同的异常降水型。低纬度向西(西北)方向传播的QBWO信号传播至阿拉伯海(高原东南侧)后减弱消失,中高纬地区向南(西南)传播的信号与低纬度西(西北)传的信号汇合后继续向西(西北)方向传播,最终减弱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绝热加热 准双周振荡 年际变化 降水异常
下载PDF
近40年来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
14
作者 程蓉 王澄海 +1 位作者 杨凯 张飞民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4期38-48,共11页
利用青藏高原站点观测资料与ERA5、NCEP II、JRA55和MERRA2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4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描述偏差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4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模拟的误差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ERA5的模拟结果与观测... 利用青藏高原站点观测资料与ERA5、NCEP II、JRA55和MERRA2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4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描述偏差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4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模拟的误差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ERA5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的最为接近,其中,ERA5再分析资料对感热的模拟比对潜热的模拟更准确。(2)ERA5再分析资料在描述青藏高原各区域感、潜热及净短、长波辐射的日变化趋势与观测的较一致,各要素全天峰值出现在12:00-15:00,但在量级上有较大差异。(3)基于青藏高原地区适用性较好的ERA5资料,近40年青藏高原感热呈西北、西南、东北部感热减小、潜热增大的总体空间变化趋势,高原净辐射年代际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各季节感热和潜热平均值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从西向东减小的分布特征,而净长波辐射和净短波辐射平均值则呈现出从西向东增大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绝热加热 资料对比 日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非均匀加热工况高温平板热管的稳态性能研究
15
作者 于莲韵 杨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34-1543,共10页
高温平板热管(热板)与板式燃料元件紧密贴合构成的堆芯具有结构紧凑、接触热阻小、可在多种工况下稳定运行的特征。为研究热板用于堆芯冷却的可行性,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热板三维热-流-固耦合分析模型,与文献实验参考值比对,相对偏差... 高温平板热管(热板)与板式燃料元件紧密贴合构成的堆芯具有结构紧凑、接触热阻小、可在多种工况下稳定运行的特征。为研究热板用于堆芯冷却的可行性,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热板三维热-流-固耦合分析模型,与文献实验参考值比对,相对偏差在5%之内,证明了该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基于模型分析了一种干道式复合吸液芯结构的合理性,以及非均匀加热对平板热管稳态传热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吸液芯通过改变液体回流路径,有效降低了流动阻力,使热板轴向高热流密度稳定传热;非均匀加热条件下,平板热管仍能保持良好的传热性能和均温性;非均匀加热会增大热板壳体的热应力,但不会超过材料的应力限值;平板热管满足堆芯冷却的基本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热管 均匀加热 干道 COMSOL 热流固耦合
下载PDF
存在非加热起始段的热平板着火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尚鹏 卓建坤 +1 位作者 唐勇 姚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664,共8页
对存在非加热起始段的热平板着火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具有局部相似性的解,并采用基于高活化能假设的匹配渐进展开法进一步得到了理论解。非加热的起始段可以降低气流通过加热段时壁面附近的流速,从而更容易引发着火。结果表明,当... 对存在非加热起始段的热平板着火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具有局部相似性的解,并采用基于高活化能假设的匹配渐进展开法进一步得到了理论解。非加热的起始段可以降低气流通过加热段时壁面附近的流速,从而更容易引发着火。结果表明,当常温起始段长度L_x和一般的恒温热平板着火距离xI比值xI/Lx=O(ε),此时着火距离xL,I和L_x的平方根成反比。通过数值计算发现,当xI/L_x<3,局部相似解的误差不超过5%。本文的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应用到二维楔形体、三维旋转体边界层等更为复杂边界条件下的着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表面着火 非加热起始段 局部相似 摄动分析
原文传递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Ⅰ:尺度分析 被引量:188
17
作者 吴国雄 刘屹岷 刘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7-263,共7页
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讨论了空间非均匀非绝热加热(Q)对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影响。通过简单的空间尺度分析指出,Q的垂直非均匀分布比其水平非均匀分布对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闭合中心的影响更大。在时间尺度较长时,低空的β... 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讨论了空间非均匀非绝热加热(Q)对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影响。通过简单的空间尺度分析指出,Q的垂直非均匀分布比其水平非均匀分布对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闭合中心的影响更大。在时间尺度较长时,低空的β效应和高层的涡度平流对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它们影响下,低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表面感热加热西侧、深对流凝结加热东侧;而高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表面感热加热的东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均匀加热 副热带高压 形成 变异 尺度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 被引量:170
18
作者 刘屹岷 吴国雄 +1 位作者 刘辉 刘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5-538,共14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水所致凝结潜热影响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物理机制。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尺度分析指出,强的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梯度的变化,导致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和中低层的高低压分布呈现出反位相。数值试验证...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水所致凝结潜热影响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物理机制。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尺度分析指出,强的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梯度的变化,导致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和中低层的高低压分布呈现出反位相。数值试验证实凝结潜热是决定东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关键因素:东亚季风降雨所致凝结潜热加热使高层南亚高压位于加热中心西侧,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加热中心东侧。通过定常波的传播,副热带地区的凝结潜热加热对中高纬天气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均匀加热 对流凝结加热 西太平洋
下载PDF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Ⅱ.水平非均匀加热与能量频散 被引量:34
19
作者 刘屹岷 吴国雄 +1 位作者 宇如聪 刘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7-328,共12页
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原理,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的空间不均匀性导致的大气动力特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副热带地区的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的垂直非均匀性使副热带高压在中低空出现在热源区以东,在高空出现在热源区以西。在此基础上,... 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原理,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的空间不均匀性导致的大气动力特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副热带地区的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的垂直非均匀性使副热带高压在中低空出现在热源区以东,在高空出现在热源区以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水平非均匀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区以北,虽然非绝热加热消失,但存在加热的水平梯度在西风环流的背景下在高低层造成深厚的负涡度强迫。因而高层热源北部边界附近的酉风向南偏转进入加热区,造成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散;低层热源区的南风发生反气旋偏转,汇入加热区外的西风气流中,造成低层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合。结果该区域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及负的涡度强迫源,对应着异常强烈的反气旋环流。该负涡度强迫源还通过能量频散,在西风带中以Rossby波的形式向中高纬传播,影响中高纬地区的异常环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加热 水平梯度 副热带高压 能量频散 位涡方程 大气环流 ROSSBY波
下载PDF
加热非燃烧型烟草制品剖析 被引量:63
20
作者 刘珊 崔凯 +3 位作者 曾世通 唐培培 宗永立 孙世豪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6-65,共10页
为了解加热非燃烧型烟草制品的特点,从烟支结构、烟草材料、烟气释放等方面剖析了2种加热非燃烧型烟草制品。结果表明:①产品A和B均主要由热源、烟气产生和烟气冷凝3部分构成。②2种产品中产生烟气的烟草材料均为再造烟叶,其中甘油的质... 为了解加热非燃烧型烟草制品的特点,从烟支结构、烟草材料、烟气释放等方面剖析了2种加热非燃烧型烟草制品。结果表明:①产品A和B均主要由热源、烟气产生和烟气冷凝3部分构成。②2种产品中产生烟气的烟草材料均为再造烟叶,其中甘油的质量分数均较高,烟碱总质量分数均明显低于传统卷烟烟叶原料,且主要为游离烟碱。产品A冷凝腔的再造烟叶进行了明显的加香处理,产品B的再造烟叶中明显添加了多种呈烟熏香韵的酚类化合物。③产品A的热源温度最高可超过500℃,部分再造烟叶发生了燃烧;产品B的热源温度为300℃左右,不会引起再造烟叶燃烧。④2种产品的烟气焦油释放量均显著低于传统卷烟,产品A的烟气中检出大量甘油酯,产品B的烟气中糖类裂解成分及水分的释放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制品 加热燃烧 烟支结构 烟草材料 烟气释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