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2021年广东省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流行趋势分析
1
作者 黄国良 赖文健 +3 位作者 魏雪芳 郭蓝 林燕芬 卢次勇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88-793,798,共7页
目的:分析2008—2021年广东省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流行趋势,为中学生药物滥用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8—2021年七次广东省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抽样调查的监测数据,对在校中学生非... 目的:分析2008—2021年广东省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流行趋势,为中学生药物滥用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8—2021年七次广东省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抽样调查的监测数据,对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特征和流行趋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8—2021年共调查了198499名在校中学生,广东省中学生曾经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率从2008年的10.80%下降至2021年的1.45%,总体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3787.463,P<0.001);复方甘草片、头痛散、去痛片和晕动片是使用率相对突出的几种药物;首次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模仿或好奇心尝试以及缓解烦恼心理压力,首次使用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里,首次使用来源主要是家里和药店。结论:2008—2021年广东省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报告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相关部门近年来对中学生物质滥用的管控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对药店的管理、充分发挥家庭及学校在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药物中的作用,以期在未来实现更理想的监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非医疗目的使用 流行趋势分析 在校中学生
原文传递
广东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调查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婉馨 邓剑雄 +5 位作者 郭蓝 李鹏声 高雪 黄国梁 黄敬辉 卢次勇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6-858,共3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为加强该类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三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2所学校共21 4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10.37%学生曾因非医疗目的使用过精神活性药物,使用率在学校... 目的了解广东省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为加强该类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三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2所学校共21 4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10.37%学生曾因非医疗目的使用过精神活性药物,使用率在学校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曾经使用的药物中频率最高的为复方甘草片(4.5%),最近12个月和最近30 d使用的药物中频率最高的均为头痛散,分别为1.56%、0.97%;初次使用年级以初一和6年级以下居多(65.03%),药物主要来源于家里(38.29%),原因多为压力或烦恼(22.16%)。结论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存在较普遍,以复方甘草片和头痛散滥用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校中学生 非医疗目的 精神活性药物 使用情况
原文传递
家庭因素及个人认知对中学生非医疗目的用药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高雪 卢次勇 +2 位作者 邓剑雄 黄敬辉 黄国良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315-318,共4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及非处方(OTC)药的情况,及家庭因素和个人危害认知对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清远、湛江、潮州及深圳4座城市的在校中学生16300名,...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及非处方(OTC)药的情况,及家庭因素和个人危害认知对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清远、湛江、潮州及深圳4座城市的在校中学生16300名,自行设计问卷对青少年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及家庭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4.4%的中学生曾经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及OTC药,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家庭关系(OR=2.48,95%CI=1.64~3.75),父母曾经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OR=2.25,95%CI=1.57~3.24),及对非医疗目的用药物危害性的认知(OR=1.24,95%CI=1.02~1.50)是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及OTC药物的危险因素。结论:广东青少年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物及OTC药行为发生率较高,家庭关系矛盾、父母曾经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及对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危害认知缺失的中学生倾向于出现非医疗目使用处方药及OTC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因素 个人认知 中学生 非医疗目的用药
原文传递
云南省部分高校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调查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渔 秦亚丽 +2 位作者 冯立新 吴晨 刘佳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649-653,共5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及特征,为预防大学生药物滥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中心编制的《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对西南某省的6个本专科院校中的310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是否使用过非...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及特征,为预防大学生药物滥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中心编制的《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对西南某省的6个本专科院校中的310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是否使用过非医疗目的精神活性物质,分为使用组和非使用组,对两组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进行比较,并对使用组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及获得信息的途径进行分析。结果:非医学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者496人(占16.9%),未使用者2442人(占83.1%)。使用组男性、理工农医类学生比例高于未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民族、生源地、住校与否、是否独生子女及当地居住时间(是否≥6个月)等人口社会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频率排名前三位的精神活性物质是复方甘草片、强力枇杷露、咳速停糖浆;有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经历的大学生获得精神活性药物相关信息的途径以“影视作品”所占比例最高,“纸质读物”次之;获得精神活性药物相关物质的途径以“家里”和“零售药店自行购买”居多。大部分认同“没有生病时使用精神活性药物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结论:在校大学生存在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男性大学生为重点干预和监测人群,相关部门应重视大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现象,加强对复方甘草片、止咳糖浆类药品监管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非医疗目的 精神活性物质 调查分析
原文传递
四川省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调查
5
作者 阮仕娟 师春立 +1 位作者 李阳 陈剑宇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 了解四川省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全省21个市(州)60 27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学生中7 008名(11.63%)有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 目的 了解四川省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全省21个市(州)60 27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学生中7 008名(11.63%)有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的情况,其中高中生占比最高(13.98%);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精神活性药物分别是止咳药水、镇静催眠药和可卡因。职高(OR=1.34,95%CI:1.22~1.48)、吸烟(OR=1.26,95%CI:1.16~1.36)、饮酒(OR=1.81,95%CI:1.72~1.92)以及抑郁情绪(OR=1.47,95%CI:1.39~1.55)是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城市(OR=0.94,95%CI=0.90~1.00)、接受过艾滋病预防教育(OR=0.66,95%CI:0.58~0.84)是保护性因素(P值均<0.05)。结论 四川省中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现象,加强宣传教育可以减少该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药物 非医疗目的 学生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南昌市戒毒机构收治的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兰 周鹃 +4 位作者 万凯化 余超 崔熠可 陈静华 吴磊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了解戒毒机构收治的青少年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现状,为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监测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家戒毒机构,对其收治的185名25岁以下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 目的:了解戒毒机构收治的青少年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现状,为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监测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家戒毒机构,对其收治的185名25岁以下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1.85±2.37)岁,其中以男性(68.65%)、城市户口(74.59%)、未婚(75.14%)、初中及小学学历(82.16%)和无业人员(80.54%)为主。在最近12个月使用和主要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中,合成毒品使用频率均高于传统毒品。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冰毒,其次是海洛因。初次使用年龄主要是11-16岁(75.13%),使用原因以追求欣快/刺激(40.00%)、家人或同伴影响(29.73%)和满足好奇(27.03%)为主;获得途径主要是同伴提供(76.76%);使用场所多为朋友处(30.81%)、宾馆(29.73%)、居家场所(25.95%)和无固定场所(22.16%)。结论:11-16岁、男性、低学历、无业、未婚的青少年是药物滥用的重点干预和监测人群;同伴、家庭、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等因素可能是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影响因素;而青少年非医疗目使用复方甘草片、止咳水、曲马多、安定等精神活性药物现象也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非医疗目的 精神活性药物 使用现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