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约翰·穆勒生产劳动“非历史性”的批判与启示
1
作者 马睿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年第2期47-55,共9页
马克思与约翰·穆勒均肯定了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对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实现的积极作用,但穆勒仅从“以物质产品增加为最终结果”的视角规定生产劳动,导致其生产关系视角的缺失。穆勒生产劳动理论陷入了“非历史性... 马克思与约翰·穆勒均肯定了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对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实现的积极作用,但穆勒仅从“以物质产品增加为最终结果”的视角规定生产劳动,导致其生产关系视角的缺失。穆勒生产劳动理论陷入了“非历史性”误区,突出表征为它以人类社会物质产品生产的一般性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性。对此,马克思强调只有在物质产品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中解读生产劳动的历史性内涵,才能破解历史-自由之谜。对穆勒生产劳动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生成的重要环节,由此启示我们在物质产品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的统一中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劳动 非历史性 物质产品 生产关系 共同富裕
下载PDF
象棋之喻:语言符号的差异性与非历史性——索绪尔手稿研究之一 被引量:3
2
作者 屠友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99,共6页
棋子和要素的价值取决于它在棋盘或语言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取决于与其他棋子和要素的差异性关系,并不取决于自身,其自身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差异和关系不能归结为固定的实存之物,不能从固定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探究,它们只是诸要素之... 棋子和要素的价值取决于它在棋盘或语言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取决于与其他棋子和要素的差异性关系,并不取决于自身,其自身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差异和关系不能归结为固定的实存之物,不能从固定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探究,它们只是诸要素之间相区别、相否定的特性而已。差异的呈现是个否定性的事实,我们的心智确认了这类事实,从而使之具有价值。也就是说,差异源自否定性,这种否定性得到了明确,就转化成了肯定性,这是事后反思的结果。然而事后反思、归并或同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的行为,而差异或区别性特征的呈现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并不是有意寻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性 差异性 非历史性
下载PDF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思想关系辨正——解读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非历史性与唯心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42,共6页
费尔巴哈试图颠覆中世纪以来的整个哲学史,并在接续古希腊质料概念的基础上重建哲学,但由于对社会这一关键因素的看法不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这一批判主要集中在非历史性和唯心主义这两种倾向上,如果不了解这个思想史背... 费尔巴哈试图颠覆中世纪以来的整个哲学史,并在接续古希腊质料概念的基础上重建哲学,但由于对社会这一关键因素的看法不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这一批判主要集中在非历史性和唯心主义这两种倾向上,如果不了解这个思想史背景,便很难弄清马克思思想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马克思 物质 非历史性
下载PDF
历史法学的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4
作者 王彬 彭江辉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8-22,共5页
历史法学以守成性反对革命性,以自发性反对建构性,以相对性反对普遍性,以对自然法学普遍主义的诟病作为思想缘起。历史法学的历史性体现在其以归纳、移情、语境作为法学基本方法,主张法律发展的连续性和相对性,体现了其尊重历史的实证... 历史法学以守成性反对革命性,以自发性反对建构性,以相对性反对普遍性,以对自然法学普遍主义的诟病作为思想缘起。历史法学的历史性体现在其以归纳、移情、语境作为法学基本方法,主张法律发展的连续性和相对性,体现了其尊重历史的实证精神。然而,历史法学坚持客观精神发展的线性历史观,以抽象的民族精神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忽视人的能动性,将法律的合法性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而主张回归历史上的法律,又犯了反历史主义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法学 历史性 非历史性 自然法学
下载PDF
论视觉的非历史性
5
作者 周静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1,共4页
在当前的视觉文化研究和艺术史研究中,视觉往往被看作是文化的建构,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文化、政治、权力等对视觉的历史性支配被当作了视觉本身的历史性;在艺术史研究中,艺术史被当作视觉史则是... 在当前的视觉文化研究和艺术史研究中,视觉往往被看作是文化的建构,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文化、政治、权力等对视觉的历史性支配被当作了视觉本身的历史性;在艺术史研究中,艺术史被当作视觉史则是由于混淆了"观看"和"呈现"两者的差别。丹托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有助于我们认识在艺术史的发展中,"观看"是不变的,变化的是艺术"呈现"的图式和技术。因此,视觉本身是非历史性的,人类对视觉的支配和再现才是历史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非历史性 视觉文化 艺术史 丹托
下载PDF
鼓浪屿历史环境中非历史性公共建筑探析
6
作者 施鹭珊 《福建建筑》 2013年第7期83-85,共3页
通过对鼓浪屿历史环境中非历史性公共建筑的调研、测绘及相关资料分析,指出该地区非历史性公共建筑在天际轮廓线、传统街巷空间、外墙装饰工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历史环境的整体风貌及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同时,应重视历史环境中非... 通过对鼓浪屿历史环境中非历史性公共建筑的调研、测绘及相关资料分析,指出该地区非历史性公共建筑在天际轮廓线、传统街巷空间、外墙装饰工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历史环境的整体风貌及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同时,应重视历史环境中非历史性公共建筑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浪屿 历史环境 非历史性公共建筑 探析
下载PDF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重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德峰 张敏琪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35,共14页
对《资本论》的性质和方法的研究,在今天仍是马克思研究领域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在《资本论》中展开的学说,对于分析和洞察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趋势和危机,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资本论》对于资本主... 对《资本论》的性质和方法的研究,在今天仍是马克思研究领域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在《资本论》中展开的学说,对于分析和洞察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趋势和危机,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内容可看作整个《资本论》学说的一个导言。《资本论》学说是马克思运用感性辩证法所建构的一门历史科学。其关于具有批判和革命性质的历史科学的思想,以及对经济学的非历史性的批判,早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就得到了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性 非历史性 历史科学
原文传递
传统社会主义的非世界历史性特征分析
8
作者 颜旭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世界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世界历史性事业。但长期的遏制性环境与自身的主观判断错误,使得传统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非世界历史性特征。非世界历史性所表现出来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得传统社会主义逐渐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的发... 世界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世界历史性事业。但长期的遏制性环境与自身的主观判断错误,使得传统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非世界历史性特征。非世界历史性所表现出来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得传统社会主义逐渐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事业也随之陷入低潮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主义 遏制性环境 世界历史性
下载PDF
伦理规范的历史性问题——基于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论”的思考
9
作者 郗戈 张冲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30,共9页
在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视野中,伦理规范的“非历史性”产生于特定社会历史结构再生产的内在需要。伦理规范“历史性”变易的深层动力源于再生产之于特定社会结构的辩证性质。伦理规范的“历史性”与“非历史性”是本质与表象... 在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视野中,伦理规范的“非历史性”产生于特定社会历史结构再生产的内在需要。伦理规范“历史性”变易的深层动力源于再生产之于特定社会结构的辩证性质。伦理规范的“历史性”与“非历史性”是本质与表象、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伦理规范的历史性理解与虚无主义不存在必然关联。从后思索地看,特定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能够生成出或合理抽象出“超历史性”的伦理规范,从而为构建批判性、引导性的伦理规范提供可能。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伦理规范具有基于历史性定在并超出“这个定在”的特定超越性和历史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规范 非历史性 历史性 历史性 社会形态理论
下载PDF
评仲裁庭关于国际法中历史性权利的裁决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军敏 《法治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45-160,共16页
在南海仲裁案中,仲裁庭将菲律宾第1、2项诉求定性为涉及《公约》解释和适用的争端,推断中国对超出《公约》允许海域外的"九段线"内海域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提出了专属历史性权利。在查明《公约》第298条"历史性海湾... 在南海仲裁案中,仲裁庭将菲律宾第1、2项诉求定性为涉及《公约》解释和适用的争端,推断中国对超出《公约》允许海域外的"九段线"内海域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提出了专属历史性权利。在查明《公约》第298条"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等条款含义时,仲裁庭对国际法中的历史性权利作出解释、对中国南海权利主张进行推断并作出裁决。西方一些学者高度评价仲裁庭对历史性权利的裁决,认为是对国际法中历史性权利问题的权威解释和裁决。然而,研究表明,仲裁庭对历史性权利的解释、裁决存在着瑕疵:第一,历史性所有权仅指沿海国对海域的领土主权,不能用于指对陆地的领土主权;第二,仲裁庭对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的推断值得商榷;第三,仲裁庭推断中国对超出《公约》允许海域外的"九段线"内海域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提出了专属性权利,将这种权利主张定性为非专属历史性权利,并按照其要件判断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的有效性,错误地适用了国际法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所有权 中国南海权利主张 专属历史性权利
下载PDF
历史的形而上学的发展及其终结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晓喜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7-110,125,共5页
从历史理解的不同维度的分析入手,论述历史落入形而上学视界的原因及历史理解的两种不同逻辑思维,得出结论:思维方式的非历史性只能造成真实历史的缺失,从非历史性思维到历史性思维的跃迁,同时也是历史的形而上学史与历史的形而上学的... 从历史理解的不同维度的分析入手,论述历史落入形而上学视界的原因及历史理解的两种不同逻辑思维,得出结论:思维方式的非历史性只能造成真实历史的缺失,从非历史性思维到历史性思维的跃迁,同时也是历史的形而上学史与历史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史;应倡导一种辩证的逻辑思维,即历史的思维,只有在历史的思维下,才能理解历史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历史哲学 非历史性思维 历史性思维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的构成性难题:由来、演化与趋势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台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192,256,共12页
历史社会学可以从狭义上理解为一种反潮流的学术运动,是社会学学科领域的一部分“异见者”借用历史学的知识资源,抵制社会学“退回当下”的主流趋势。然而,历史研究存在史料的历史性、认知的非历史性与假设的反历史性三种特性,社会学在... 历史社会学可以从狭义上理解为一种反潮流的学术运动,是社会学学科领域的一部分“异见者”借用历史学的知识资源,抵制社会学“退回当下”的主流趋势。然而,历史研究存在史料的历史性、认知的非历史性与假设的反历史性三种特性,社会学在转向历史的过程中面临这三种特性的悖谬式结合,成为历史社会学的构成性难题。本文围绕历史社会学构成性难题的由来、演化与当前趋势,主要勾勒美国历史社会学作为反主流的运动过程,从1930年代因抵制“芝加哥学派”而产生,到六七十年代反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至今成为反实证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历史性、非历史性与反历史性的构成性难题使历史社会学充满争论且不断碎片化,也使之不断扩展主题与更新方法,是推动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历史性 非历史性 历史性
下载PDF
德川儒者荻生徂徕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初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5-125,共11页
德川日本儒者荻生徂徕以古文辞学作为其儒家经典诠释的重要方法论。"辞"不是单纯的字词或概念的拼凑组合,古文辞是指西汉以前的古文献所构成的一套成文系统和言说系统,其中有丰富的古圣人的"古言"和"古义&quo... 德川日本儒者荻生徂徕以古文辞学作为其儒家经典诠释的重要方法论。"辞"不是单纯的字词或概念的拼凑组合,古文辞是指西汉以前的古文献所构成的一套成文系统和言说系统,其中有丰富的古圣人的"古言"和"古义",所以藉由古文辞学的方法就可重新把握圣人之道,他将此方法归结为"以古言征古义"。但是他以所谓的古言古义欲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之际,其实已有思想上的立场预设;更重要的是,当他用"以古言征古义"来反对"以今言视古言"之际,"古言"不免被绝对化,这就有可能走向"以古言视今言"的另一极端,其结果必将造成对古今文化的历史性连续的切割,从而使其思想蒙上了非历史性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生徂徕 古文辞学 古言 古义 非历史性
下载PDF
近世伦理精神与马克思的伦理之思
14
作者 卢坤 杨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46-151,共6页
解读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必须把握从近代伦理传统到马克思伦理之思的转换路径。在近代伦理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历史的、生成性的理论语境将近代伦理非历史的话语图式予以重构,形成了一种与现代资产阶级伦理相异质的、批判性... 解读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必须把握从近代伦理传统到马克思伦理之思的转换路径。在近代伦理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历史的、生成性的理论语境将近代伦理非历史的话语图式予以重构,形成了一种与现代资产阶级伦理相异质的、批判性、生成性的历史人道主义伦理,从而实现了现代伦理精神与无产阶级利益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伦理 非历史性语境 马克思 生成性语境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感性直观的三重缺陷
15
作者 于桂凤 《社科纵横》 2012年第6期111-117,共7页
揭露、批判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理论缺陷是马克思哲学无法回避的思想任务,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前提。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感性直观主要有以下三大缺陷:感性直观的非中介性遮蔽了自然的属人性质;感性直观的纯客体性原则... 揭露、批判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理论缺陷是马克思哲学无法回避的思想任务,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前提。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感性直观主要有以下三大缺陷:感性直观的非中介性遮蔽了自然的属人性质;感性直观的纯客体性原则带来了人的主体性迷失;感性直观的非历史观点导致了历史唯心主义。感性直观的这些理论缺陷主要根源于费尔巴哈对实践的"不了解"及由此带来的实践"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直观 中介性 客体性 非历史性实践
下载PDF
论马克思尊严观的主体性及其超越路径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贺 李忠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8,共6页
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主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它不仅是一种自足的实体,更是一种抽象化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思维逻辑,更指出了由此造成的尊严主体的独断性、抽象性和孤立性。进一步,马... 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主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它不仅是一种自足的实体,更是一种抽象化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思维逻辑,更指出了由此造成的尊严主体的独断性、抽象性和孤立性。进一步,马克思从“单向化”“实体化”“非历史性”三个层面超越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抽象”主体性,确立了尊严的“具体”主体性,在解构的过程中确立了尊严的主体不再是自我意识或自我,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历史性个人。这表明了马克思尊严观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由认识论向实践论、从抽象性到具体性的内在超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学 尊严观 单向化 实体化 非历史性
下载PDF
关注高考试题中的“次历史性”现象
17
作者 张健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年第10期52-54,共3页
曾在某高考历史研讨会上听到束鹏芳老师提到高考中"次历史性"概念,当时颇感新鲜而有趣。仔细揣摩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不由想起此概念,深感束老师对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之细腻深入。这里所说的"次历史性",指解... 曾在某高考历史研讨会上听到束鹏芳老师提到高考中"次历史性"概念,当时颇感新鲜而有趣。仔细揣摩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不由想起此概念,深感束老师对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之细腻深入。这里所说的"次历史性",指解决某些历史现象与问题时,历史知识与能力要求有时显得不再独尊,或者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甚至有时并不需要对历史本身有太过深人的掌握,凭借其他学科与领域有关知识,某些历史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此过程中,历史知识与能力要求有时淡化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定义为“非历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与能力 历史试题 高考试题 全国卷Ⅰ 老师 非历史性 唯一途径 揣摩
原文传递
政治与政治学的概念互通:必然障碍及可能路径
18
作者 郭台辉 乡智洋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1期152-152,共1页
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建构有外来引入、传统续、田野提炼与官方文本扩展四种路径。政治概念与政治学概念互通的可能性问题鲜有讨论。一方面,政治与政治学之间难以概念互通。其中,在适用条件上,政治概念的非历史性遭遇政治学概念的高度情境性... 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建构有外来引入、传统续、田野提炼与官方文本扩展四种路径。政治概念与政治学概念互通的可能性问题鲜有讨论。一方面,政治与政治学之间难以概念互通。其中,在适用条件上,政治概念的非历史性遭遇政治学概念的高度情境性;在意涵性质上,政治概念要求语义唯一性,而政治学概念是多义性解释;在目的指向上,政治概念是证成国家权力合法性,而政治学概念是理解与解释政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建构 权力合法性 中国政治学 情境性 唯一性 非历史性 互通 理解与解释
原文传递
马克思对康德先验哲学的超越
19
作者 谭勇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2期148-149,共2页
对于马克思所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说,康德的先验哲学是必须加以解决的难题。其一,康德先验哲学从主体自身出发来建构其认识论与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出发来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存在根本不同。其二,最为关键的是,康德先验哲学承认... 对于马克思所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说,康德的先验哲学是必须加以解决的难题。其一,康德先验哲学从主体自身出发来建构其认识论与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出发来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存在根本不同。其二,最为关键的是,康德先验哲学承认脱离于社会现实的、非历史性的先天知识、先验要素的存在,并且将其视为人类认识对象的必要条件,而这显然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人的任何意识、理性、思维均决定于社会存在、均有其历史性起源针锋相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先验哲学 认识对象 非历史性 先天知识 康德 社会存在 必要条件
原文传递
历史社会学的构成性难题:来由、演化与趋势
20
作者 郭台辉 《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7期59-61,共3页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定义历史社会学,都必须面对历史社会学与历史研究的紧密联系。作为社会学内部兴起的一种反主流的学术运动,在其利用历史学的知识资源的同时,由于历史研究的独特性,塑造了历史社会学的构成性难题。史料派的"历史...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定义历史社会学,都必须面对历史社会学与历史研究的紧密联系。作为社会学内部兴起的一种反主流的学术运动,在其利用历史学的知识资源的同时,由于历史研究的独特性,塑造了历史社会学的构成性难题。史料派的"历史性"、实用史学派的"非历史性"以及史观派的"反历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史料派 历史 史观派 非历史性 学术运动 反主流 独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