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传统理论的非反思实质——霍克海默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1
作者 吴友军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第9期28-30,共3页
霍克海默认为,传统理论的实质就是非反思的科学化的知识性理论。这种科学化的实质决定了传统理论的非反思本质。霍克海默倡导的社会批判理论并非是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理论,而是他所倡导的人类理论不能忽略和回避的致思原则和思考... 霍克海默认为,传统理论的实质就是非反思的科学化的知识性理论。这种科学化的实质决定了传统理论的非反思本质。霍克海默倡导的社会批判理论并非是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理论,而是他所倡导的人类理论不能忽略和回避的致思原则和思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理论 非反思 社会批判理论
下载PDF
孔子“孝”非反思先行性之哲学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温海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4-131,共8页
孔子"孝"之非反思性的先行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证:"孝"之为人伦中心与"仁"可以打通;孔子对于"孝"的非反思性的先行性的确立其实可以回溯到他对天地自然运动的深刻领会,而将个体的"... 孔子"孝"之非反思性的先行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证:"孝"之为人伦中心与"仁"可以打通;孔子对于"孝"的非反思性的先行性的确立其实可以回溯到他对天地自然运动的深刻领会,而将个体的"孝"经验上升到全体人类的"仁"境,最直接的基础是宗教感情,由此可以论证"孝"之非反思先行性的宗教性维度。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孝",不仅仅是其中心思想"仁"的根基,而且可以与孔子对于天地自然的本体论理解相通,也可以与基于祖先崇拜的宗教情感相通,如此,"孝"就由个体源初的感情,上升到人类全体以致世界全体,成为人非反思地面对世界全体的不可移易的先行性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反思 先行性
下载PDF
“述而不作”与文化复兴——从文化的非对象反思性谈中国哲学研究方式
3
作者 徐冰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08-115,共8页
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于史料梳理与解释原则外在化倾向,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重建要求,这种研究模式实是与对文化理解的对象化和对文化主体性的误解有关。孔子面对礼坏乐崩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强调自己的工作性质是“述而不作... 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于史料梳理与解释原则外在化倾向,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重建要求,这种研究模式实是与对文化理解的对象化和对文化主体性的误解有关。孔子面对礼坏乐崩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强调自己的工作性质是“述而不作”,对文化的非对象反思性特点有很清醒的把握,表达着思想文化重建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力避离开对文化传统之“述”的抽象造作。因此,这就要求着学者自身对经典个性化的价值认同,由此达成共通性的理论视域与思想世界,影响到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社会教化等人文建设领域各方面,逐渐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的文化界共同体,切实影响民众社会生活精神安顿,则中华文化的复兴庶几可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而不作 文化的对象反思 中国哲学研究方式 文化复兴
下载PDF
为何是现代艺术——论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与艺术的亲缘关系
4
作者 胡敏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2期122-129,共8页
梅洛-庞蒂对现代艺术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作品视为其现象学思考的重要灵感来源。现代艺术家构建了一个世界,但力求以一种忠于现象的方式,在我们实际感知到的对象中产生更复杂且真实的意义,这与强调以“非反思”的方... 梅洛-庞蒂对现代艺术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作品视为其现象学思考的重要灵感来源。现代艺术家构建了一个世界,但力求以一种忠于现象的方式,在我们实际感知到的对象中产生更复杂且真实的意义,这与强调以“非反思”的方式来直观事物的知觉现象学有着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以艺术作品的方式看待世界,可以带来一种关于世界的创生性真理,而非对存在的事物的反映,梅洛-庞蒂认为这正是艺术与现象学的共同本质特征。梅洛-庞蒂的思想并不仅仅是以理论阐释艺术,而是借助艺术经验审视哲学,以实现对理论的“感性化”重构。这样一种实践实际消除了哲学和艺术两者之间长久以来的对立,为概念抽象和感性表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转述或者翻译的替代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知觉现象学 感性直观 意义 非反思
下载PDF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 被引量:17
5
作者 高德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6-80,共5页
任何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范式都必须建构在道德学习发生机制之上。道德学习的发生机制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性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 任何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范式都必须建构在道德学习发生机制之上。道德学习的发生机制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性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交互在一起,综合地发挥着作用,共同实现道德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学习 本能 善端 接受暗示 非反思性选择 自主选择 发生机制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论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康明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8-40,共3页
道德学习有自己的机制,任何有效的德育都应建立在道德学习机制的基础上。人所具有的道德本能既是道德学习的前提,也为人的道德学习提供了动力。道德学习以此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性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接受暗示... 道德学习有自己的机制,任何有效的德育都应建立在道德学习机制的基础上。人所具有的道德本能既是道德学习的前提,也为人的道德学习提供了动力。道德学习以此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性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交互在一起,综合地发挥着作用,共同实现道德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学习 机制选择 接受暗示 非反思性选择 自主性选择
下载PDF
学前教育专业《师德》课实训教学初探——基于“生活德育论”视域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晓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3-84,88,共3页
"虐童案"严重的道德后果促使我们反思学前教育专业《师德》课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师德》课亟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活动。基于生活德育论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师德》课实训教学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其关键目标在于:帮助学... "虐童案"严重的道德后果促使我们反思学前教育专业《师德》课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师德》课亟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活动。基于生活德育论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师德》课实训教学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其关键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提升为具有道德能力的自主和非反思选择者,蜕变为内心强大的正能量释放者,升华为追求职业幸福的"高格局者"。其内容主要包括认同—超越—接近,其原则是生活化、职业化,其方法亦是多种多样、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德育论 师德 遭遇 非反思性选择
下载PDF
战败者的历史书写——日本“二战”电影媒介记忆主体批判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陶赋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8-145,共8页
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其相对偏重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叙述框架。当代日本“二战”电影所构建的历史总体上偏向于“大和魂”的塑造,缺乏对其作为战争加害者罪行的反省。随着史鉴者逐一离世,加上战争本身的庞大性和复杂性,日本“二战”电影... 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其相对偏重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叙述框架。当代日本“二战”电影所构建的历史总体上偏向于“大和魂”的塑造,缺乏对其作为战争加害者罪行的反省。随着史鉴者逐一离世,加上战争本身的庞大性和复杂性,日本“二战”电影在战争记忆主体性上呈现巨大流变,虚无主义、表达娱乐化沉渣泛起,战争记忆迄今为止未取得历史共识和社会共识。以日本“二战”电影记忆建构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如何面对战败、如何纪念亡人、如何叙述战败来探索日本“二战”电影的“现实性政治诉求”“慰魂式情感认同”“遮耻化历史表述”等日本战败者独特的历史书写方式,通过“昭和怀旧”的文化想象及“美化历史”的银幕生产,制造出“影像伪史”来转译“二战”历史,拟造战争合法性。这种对“二战”时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非忏悔化”的历史反思,是对全球政治秩序与“二战”记忆重建的严峻挑战,对此应予以关注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败者 “二战”记忆 日本电影 遮耻化叙事 忏悔化反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