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故障阻抗计算的非同步故障测距新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傅军栋 李澄 +1 位作者 王锴 樊海全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99-105,共7页
为了解决双端电气量测量非同步产生的故障测距误差问题,提出基于故障阻抗计算的非同步故障测距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集中参数短线模型,首先利用双端非同步电气量和线路参数计算故障阻抗,然后基于金属性短路故障阻抗的纯电阻性采用共轭法... 为了解决双端电气量测量非同步产生的故障测距误差问题,提出基于故障阻抗计算的非同步故障测距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集中参数短线模型,首先利用双端非同步电气量和线路参数计算故障阻抗,然后基于金属性短路故障阻抗的纯电阻性采用共轭法构造出关于故障距离的一元二次方程,最后求解并判别伪根得到真实故障距离。双端量法测距在原理上克服了故障电阻和系统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仿真与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方法可靠有效,能消去非同步角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测距精度,适用于各种金属性短路故障类型,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参数模型 故障阻抗 非同步角 共轭复数 故障测距
下载PDF
一种基于非同步采样的双端测距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林梅芬 《电工技术》 2019年第11期40-43,共4页
双端测距时线路参数随运行情况变化及双端数据不同步问题,对线路故障准确测距有明显的影响。在不忽略线路首末端电压电流相量幅值可能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一种消除不同步角影响,利用非线性方程组准确求解线路参数的方法。先利用求解出的线... 双端测距时线路参数随运行情况变化及双端数据不同步问题,对线路故障准确测距有明显的影响。在不忽略线路首末端电压电流相量幅值可能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一种消除不同步角影响,利用非线性方程组准确求解线路参数的方法。先利用求解出的线路参数结合双端电气量数据求出非同步角;再利用准确求得的线路参数、非同步角,合理选择故障后双端电气量数据,由测距公式求解出故障距离。算例仿真显示该方法能较大程度提高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测距 非同步角 线路参数 分布模型
下载PDF
一种非同步采样数据下的线路参数测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凯 赵坤 +1 位作者 谢晨 朱正鼎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8年第12期12-16,共5页
为了从非同步采样数据下获得接近同步采样数据下的输电线路参数,基于长线方程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消除不同步角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首端电压相量与电流相量相除消去不同步角建立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参数。在求解方程组时提出一个初值选取方... 为了从非同步采样数据下获得接近同步采样数据下的输电线路参数,基于长线方程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消除不同步角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首端电压相量与电流相量相除消去不同步角建立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参数。在求解方程组时提出一个初值选取方案,该方案利用线路末端三相短路接地得到的数据获得迭代初值。采用PSCAD软件进行仿真,比较存在非同步角与消去非同步角条件下线路参数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该做法可以将非同步采样数据下的输电线路参数误差控制在1%以下,能很好的计算出在非同步采样下输电线路的序参数,最后,文章还与之前存在的算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此方法在计算精度上也得到了提升,得到更为接近同步采样数据下的线路参数数值,为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继电保护整定等分析计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采样 输电线路 非同步角 初值 PSCAD
下载PDF
一种基于参数检测的双端故障测距算法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晓明 徐岩 +3 位作者 王瑜 孙庆彬 王之猛 孙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6-111,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检测的双端故障测距算法,仅需双端系统的电气量,通过三相解耦推导出故障测距的解析表达式。该算法能计算出双端系统的非同步角和随着环境影响变化的线路参数,克服了传统故障测距的弊端,不存在伪根问题、算法简单实用... 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检测的双端故障测距算法,仅需双端系统的电气量,通过三相解耦推导出故障测距的解析表达式。该算法能计算出双端系统的非同步角和随着环境影响变化的线路参数,克服了传统故障测距的弊端,不存在伪根问题、算法简单实用、计算量小,无需搜索和迭代,鲁棒性强。该算法也不受故障类型、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高压输电线路采用分布式参数模型,通过ATP-EMTP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测距 三相解耦 非同步角 线路参数 分布式模型
下载PDF
On the non-synchronous rotation of binary systems
5
作者 LI ZhiXiong HUANG RunQian WANG ShuMi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194-1200,共7页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binary system, many physical processes occur, which can influence the orbital angular velocity and the spin angular velocities of the two components, and influence the non-synchronous or sy...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binary system, many physical processes occur, which can influence the orbital angular velocity and the spin angular velocities of the two components, and influence the non-synchronous or synchronous rotation of the system. These processes include the transfer of masses and angular momentums between the component stars, the loss of mass and angular momentum via stellar winds,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component stars. A study of these processes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ide and rotation. This means, to study the synchronous or non-synchronous rotation of binary systems, one has to consider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physical processes simultaneously, instead of the tidal effect alone. A way to know whether the rotation of a binary system is synchronous or non-synchronous is to calculate the orbital angular velocity and the spin angular velocities of the component stars. If all of these angular velocities are equal, the rotation of the system is synchronous. If not, the rotation of the system is non-synchronous. For this aim, a series of equations are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orbital and spin angular velocities. The evolutionary calculation of a binary system with masses of 10M~ + 6Me shows that the transfer of masses and angular momentums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mponents structure in the semidetached or in the contact phase can change the rotation of the system from synchronous into non-synchronous r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s: rotation stars: evolution stars: binar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